《中国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艺术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名:《中国艺术史》

    作者:'英'迈克尔苏立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史》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苏立文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他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5000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作者简介

    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曾在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及研究。荣获过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多所机构颁发的多项荣誉和研究基金。e米e花e书e库e ;www。7mihua。com

    1940年代来到中国,并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中国现代艺术家,此后一直与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毕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方引介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著有《中国艺术史》《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等多部深具影响力的专著。

    书摘正文

    第五章三国六朝艺术

    从汉代覆亡到唐朝崛起之前的大约400年间,中国如同现在的欧洲一样,经历了一段政治、社会和思想大变革时期。在581年隋朝重新统一之前,中国出现了30多个王朝和小国。220年东汉王朝覆灭之后,中国进入三国时代;265年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自立,最终在280年统一了三国,建立西晋王朝。图5。1骑马人物就是这个蒙昧时代的代表。匈奴和鲜卑一直在北部边境上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原的内战,不断衰败的帝国不时遭受蹂躏。

    300年前后,两支内讧的王室成员同时暗通匈奴,匈奴迅速挺进中国。311年,匈奴攻陷洛阳,屠杀了大约两万居民,囚禁了西晋皇帝。匈奴继续前进,攻陷长安。当长安陷落后,西晋王朝不得不仓皇逃往今南京。据称江南大族收容了两百万身无分文的难民,尽管王朝更迭,大族却牢牢控制了大权,也成为这个时期学术和艺术的最主要赞助人。

    并不是只有匈奴和鲜卑趁中原的衰败侵犯其北境,在拓跋氏兴起之前,大约有16个蛮夷国家在这里崛起和覆灭。439年,拓跋氏统一了华北,定都山西北部的大同,放弃了原有的游牧生活而改用汉俗,其汉化政策彻底到鲜卑语最终被禁用。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地防御更野蛮的部落对其北境的侵扰,拓跋氏的铁骑一度远涉塔里木盆地库车一带,通往中亚的商路因此得以重新开通。
第2节
    侵略使中国分裂成为两个政权两种文化。华北沦陷于游牧人之手,成千上万的难民南渡,南京成为“自由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东南亚和印度的商人和佛教徒也汇集于此。然而,这个地区也充满了动荡,大量艺术珍藏因此被毁。

    在南北最终统一之前,刘宋、南齐、梁和陈四个王朝定都南京。儒学秩序被贬抑,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得以迅速成长,特别是在梁武帝时期(502—549),佛教尤其流行,构成了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威胁。随着儒家官僚系统的崩溃,门阀势力对政治和艺术施加了强烈的影响,甚至在王朝覆灭之后,这种影响都清晰可见。

    道教

    很多南方的知识分子试图在道教、诗歌、音乐、书法和清谈的愉悦之中寻找回避现实纷扰的方法。道教在3—4世纪最终定形,它试图回应人们在感觉和想像上对于能够忘却现实纷扰的永恒的诉求。夹杂了民间传说、自然信仰和形而上思维的道教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之中。道教最初出现于东汉时期,四川一位精通巫术和仙道的人士—张道陵自称天师,汇聚信众以寻求神秘的生活境界,有时他会将信众带到云台山山顶考验他们的功力。到西晋时期,原本作为对社会秩序的私人性反抗的道教受到佛教形式的影响,发展成为完整的宗教形式,有自己的经典、等级和道观。

    民间道教根植于中国的乡土信仰和神秘主义思想,至今也难以为人所理解。3世纪墓葬中常常见到的装饰繁缛的魂瓶就反映了民间道教的理念(图5。2)。在一个多檐式屋顶的建筑—应当是庙宇—之下,密集排列着舞者、乐者、杂耍艺人,猴子、羊和其他动物,这可能和浙江绍兴一带的某种葬仪有关。在上流社会中,道教却是知识上的前卫主义运动。道教对儒家经典的反动导致了传统的文学和艺术观念的解冻,想像力重新回到诗歌,《楚辞》之后从未见过的灵感在这个时代的诗歌中出现了。这个时期最典型的诗人是陶渊明(365—427),虽然他为了养家糊口曾多次出仕,但是,一旦有机会重归田园,他便毅然辞官。他亲自耕耘,放纵饮酒,读书。这不仅是回避政治和社会混乱,更是奔向想像的世界。

    美学的出现

    就是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中国画家和诗人第一次发现了自己。陆机作于300年的《文赋》是影响深远、充满激情的文字,正如诗人T。S。艾略特(T。S。Eliot)所说的“在词藻和义理之间角力”一样,它讨论了诗歌灵感的神秘渊源。

    萧统作于530年的《文选》序中出现了新的评判标准,他提出选择诗文的标准不是道德,而是完全依照美学价值。这个复杂的观念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3—4世纪的文学批评仍然采取品藻形式,品藻是一种品评优劣的九等分类方法,首先用于人物,后来也用于诗歌。顾恺之就曾经用品藻来臧否魏晋时期的画家—如果保留至今的文本确系顾恺之所作。谢赫在名作《古画品论》中更系统地使用了这种方法。《古画品论》作于6世纪后半叶,谢赫将前代43位画家分为六个等级。在艺术史上,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区分,尽管评判并不见得高明。

    谢赫短短的文章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序言中提出了品鉴画作和画家的“六法”。关于“六法”的讨论已经层出不穷,然而,“六法”本身却是不可回避的,不管“六法”如何变化或排序,它一直是此后中国艺术批评的关键。它们是:一、“气韵生动”:精神的统一、生命的运动规律(韦利译文);精神共鸣所引起的生机(索伯译文)。二、“骨法用笔”:骨架方法用笔(韦利译文);用笔来构建结构(索伯译文)。三、“应物象形”:在描摹形状时应忠于原物(索伯译文)。四、“随类赋彩”:施加颜色时,要忠于对象(索伯译文)。五、“经营位置”:放置元素时,要经过适当安排(索伯译文)。六、“传移摹写”:应经常模仿古代杰作(坂西志保译文)。

    第三、四、五法则是不言自明的,它反映了早期绘画所遇到的技术问题。第六法则表明训练画家的手法以获取高超的绘画技巧的需要,同时,它也指出遵从传统的必要,每个画家都自视为传统的捍卫者。忠实摹写古代名作是保存传统的途径,或者像后世所说的那样,用以往大师“古法”绘画,然后增加自己的特征,可以使传统得以新生。
第3节
    正如法国画家塞尚(Cézanne)所称的“来自自然的强烈视觉感受”,画家的经验表现在气韵之中,就是索伯所说的“精神共鸣”。气是宇宙中的精神,从字面上说就是气息或云气,它赋予万物以生机和活力,赋予树木、山川以生命和生长,赋予人类以能量,山川呼吸而产生云雾。艺术家必须协调自己以适应宇宙精神和灵气,并让灵气贯穿自身,这样就处于灵感迸发的状态了。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状态,画家本身成了灵气表现的中介。威廉埃克(WilliamAcker)曾经问过一位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为什么将沾满了墨汁的手紧紧地掐入巨笔的笔锋之中,这位书法家回答说,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气从他的手臂通过毛笔直达纸面。气是一种宇宙能量,正如埃克所言,“在不断变化的漩流中流动,时深时浅,时聚时散”,灵气可充斥于万物之中,不论其是否有生命。因此,第三、四、五法则包含的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准确,因为所有自然界的生命形态都是“气”的可视表现。只有通过忠实地反映它们,艺术家才能表现出他对宇宙原则的意识。┄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书法

    用来表达内在活力和精神的书画质量就是谢赫的第二个原则—“骨”,即书法和绘画中笔画本身的结构力量。前一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书法如何在汉代末期成为艺术。此后,在逃脱了北方戎狄蹂躏的南方,书法走向全面成熟。王羲之(303?—361?,图5。3)、王献之(344—388)父子成为后世书家楷模。他们游走于南朝首都建康(现在的南京)的士人圈中,其中也包括了笃信道教、痴迷于玄学、追求不朽的画家顾恺之。

    虽然真迹无一幸存至今,但是后世难以数计的摹本和拓片表明,他们擅长书写当时流行的三种书体。草书是一种急就而简省的书法,有时因为连笔而不易辨识(图5。4);章草出自汉代的隶书,可能一度和后者共存;楷书或者真书则稍减棱角和骨感,更添柔美优雅。图5。5是现代书法家张充和以当时隶书书风仿写陆机《文赋》的开篇数行。楷书在唐代成为标准书体,迄今仍为每个中国学童所必学。楷书稍稍疾写,隐约流露出个人风格,但每个汉字仍是独立的,就形成了行书。早期中国书法中最著名的行书作品可能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迄今存世的为其唐代摹本(图5。6)。

    到4世纪,书体众多、审美词藻丰富的书法成为中国卓越的视觉艺术。书法的评价标准不是书写内容,而是书写本身的美感。
第4节
    山水画的诞生

    佛、道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杰出的佛教学者和画家宗炳(375—443)生活于5世纪早期,毕生以游览南方名山大川为乐,他同样浪漫的妻子也乐于做伴。当他年迈而不能再出游时,就将喜爱的山水绘制于书房四壁。据传为宗炳所作的短文《画山水序》是存世最早的讨论这种艺术新形式的文章之一。他在文中提出,山水画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因为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很希望成为一位道家修行者,追逐“无”的诠释。他试图做到这一点,为没能达到而深感内疚。他提出,如果没有山水画家的艺术,又怎能创造出这种激发道家思想与灵感的形式和颜色,甚至更精彩的艺术呢?他惊诧于艺术家将广阔山水汇聚于方寸之间的能力。“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宗炳又提出:“嵩华之秀,元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严,何以加焉。”

    另一篇据传为王微所作的短文中提出,绘画应该与八卦相应和。因为八卦是宇宙万物的象征模式,因此,如果说山水画应当是一种象征语言,那么它是画家用来表达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范畴的通则性真理,而不是目之所及,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视角可以见到的自然景观。王微是一位学者、音乐家和文人,443年去世之时年仅28岁。尽管他也常常惊异于艺术家神奇的表达能力,但他坚持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精也”。王微、宗炳和他们同时代人的山水画均已失传,但是,山水画形成关键时期的这些作品和其作品所反映的理念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中国的画家们。

    与这个时期其他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相比,顾恺之(344—406)的一生及其作品可能最能阐明在这个动荡的岁月中激发艺术家灵感的力量了。顾恺之本人放浪形骸,但又结交庙堂权贵,作为一个道教山水画家和书法家,他却一直身陷都城的纷扰之中。他游走于互相倾轧的政客和军阀之间,利用痴痴癫癫的行为来保护自己,而这被道家认为是真智慧的体现。根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