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解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时空-解放-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国政府虽拥有大量国家资本,但政府预算相当小。不仅实行低税收,而且注意政府机构

  雇员开支的压缩及国营企业的赢利,财政赤字规模一直控制在相当小的范围内,对于通货膨胀

  的压力不大。除租税收入外,外国援助和外债也是政府收入的一大来源,并造成韩国外债负担沉重的局面。

  韩国财政除用于国家投资即投资于私人企业无力或不愿投资的基本建设和能源等项目外,大量用作科技投入。在80年代以前,韩国经济增长以要素投入促进增长为主。直到1980年,技术开发提交占GNP的比率仅为,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总额比率更低,仅。从80年代起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大量投资,至86年科技投资占GNP的比例已达到。在“1990…1994年知识密集型产业部门发展计划”中规定拨出388亿美元实施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建立最新技术的综合体。这种政府为主体的对科研大量投资极大地带动了高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技术起赶超的局面。

  韩国财政的另一个特点是转移支付等所占的份额很低。因而在韩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当慢,60年代仅有少量的社会救济和工伤事故保险;至70年代才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到1988年才实施;至今尚未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目前韩国政府正力图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但就此前的政府支出结构效果而言,没有过早地使政府预算背上福利开支的庞大包袱,而是专致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将更多的消费选择给予私人自己决定,这种作法更可能是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的。

  韩国的金融政策经常是扩张性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韩国多年来奉行的“增长主导型”的发展战略,两位数的通胀只要不对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严重威胁就不实行会导致增长停滞的紧缩政策。另一个原因是政府用金融政策储蓄和引导资金流向。故而韩国在高速增长时期一直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1965…1980年通胀率年均为)。但这种现象在八十年代政策调整为注重控制通胀的“稳定增长型”时得到了改变,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1980年…1990年的年均通胀率降为。

  韩国的中央银行韩国银行在行政上隶属于财政部,故韩国的中央银行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独立性最小的中行之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调节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公开市场活动。由于韩国长期实行官定利率,调节利率的手段一直不在韩国宏观经济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公开市场业务则由于韩国政府债券买卖量小及金融市场不活跃的缘故也起不了太大作用,近年来随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公开市场业务规范扩大,其作用才逐步上升。

  韩国货币政策的另一特色是其官定利率,60年韩国大幅提高官定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从15%提高到30%。但出口商仍可按的低利率借款,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率也仍在之间。韩国银行的再贴现率由提高到21%,同时放宽了对商业银行贴现总额的限制。1965年的利率改革成功地将私人储蓄吸引到生产性投资上,使储蓄和投资动力不减,一定意义上是避免了稳定价格时由于银行收缩引起的衰退,从而既扼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又未导致经济衰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成功典范。另外,货币供给政策的货币指标也有所变动,60年代是狭义货币指标(m1),1970…1980年转向国内借贷指标,1979年后采用广义货币指标(m2)。 txt小说上传分享

5
3.韩国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政策和有关法律。

  韩国经济是以市场经济行动机制为基础的,韩国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的经济增长佳绩并在七十年代的世界性危机中迅速调整并取得成功,与韩国政府对市场机制的籍心维护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韩国的经济法体系尚在完善之中,已颁布的法令有《稳定物价及公正交易法》(1975)、《限制垄断法及公正交易法》(1980)、《促进小企业系列化法》(1975)、《中小企业振兴法》(1978)、《工业发展法》(1986),等等。

  需要特予指出的是韩国政府对企业兼并相当纵容,甚至宁愿牺牲社会福利而加强财阀的垄断地位。造成了韩国的市场集中程序在国际比较中处于最高之列,而这种局面一定意义上又符合韩国国内市场狭小的国情的策略。韩国政府也有限制不正当竞争和滥用市场行为的法律,是限制垄断所产生的不利于市场竞争的行为而不是垄断地位本身。这一点尤以韩国公平竞争法的内容为最鲜明的体现。《公正交易法》(1980制定,1988、1990、1992年三度修改)的高速范围主要为:①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②限制企业兼并;③抑制市场力量集中;④禁止不合理的共谋行为;⑤禁止不公平贸易行为。而韩国公平交易法适用例外的情形有:①企业联合限制例外。法律规定,对于产业合理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必要的,可不受法律限制;②共同行为限制例。法律规定,为实现产业合理化、不景气的克服、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或交易条件的合理化而实施的共同贸易行为,不受公平交易法有关实体规定的限制。可见韩国对垄断和兼并是相当宽容的。

  (三)韩国国家干预的特点和问题。

  韩国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干预模式取得的成绩不容否认,但问题也不少。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1、韩是市场调控与政府调节并重的体制。曾出现了20多年的“开发专制”,即“为了实现开发政策,采取强权措施也在所不辞。”政府对经济过程的调控广泛,而且较之美、日等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国家,其政府的手段更为直接和具有强制性,它所实行的宏观决策权更为集中。如用指示性计划指导经济行动并时常采用行政手段来达到目的。

  2.韩国政府采用的发展计划化政策,对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从停滞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相当有效。这里所说的发展计划化是指政府作出自觉不断的努力去增加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并改变阻碍达到这一目的制度。如韩国政府在致力于改善国家洲社会状态时建立了有效的专家管理与咨询制度以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体的做法有:韩国建立了专家、学者组成的,相对独立于政府、但受政府财政支持的“韩国开发研究院”、“韩国产业研究院”等政府的“脑库”。这些研究机构负责研究现实经济动向并提出政策建议,此外,还为政府部门输送经济官员,政府在做重大决策时,往往与企业界、商界和学界代表协商对话。

  3.韩国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的活动主要是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而这种活动是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要求为基础,并且不是去取代私人投资,而是引导私人资本流动方向,最终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事实证明,韩国政府虽对经济干韩国政府虽对经济干预甚多但并未严重扭曲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

  韩国政府主导的弊端也在多年的经济实践中日渐为人们所认识。这些弊端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各种扭曲上;①产业结构失衡。由于采取优先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农、林、牧、渔业等发展缓慢,地区发展因素失衡。②过分重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长期发展缓慢。③各种差别税收及优惠贷款造成企业待遇不公,部分企业对于依赖政府优惠。

  韩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些弊端并在八十年代将增长格局从“增长第一”转向“稳定优先”,实行了国有企业私有化及金融自由化等自由化政策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韩国仍将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干预模式。

  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瑞典是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高福利国家典型,并一度成为欧洲最令人向往的国家,那里的人民收入最高、社会稳定、还有“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但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起,高福利国家的隐忧日渐暴露: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对瑞典模式的研究因此就集中于这种模式经济效率的巨人变化上。

  所谓“瑞典模式”的特征在于:①劳动市场中的劳资谈判和自由的集体可约。这种订约应避免政府的干预。在劳资谈判中的根本性的协调认识在于要使正常企业保持足够的利润,劳资双方和政府都承认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前提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保持瑞典工业生产的竞争力。

  劳动市场的集体计约意味着职工的工资很大程度上不以企业的利润和成本为转移,而是实行全国或行业范围内的同工同酬。这种普遍一致的工资政策所造的压力使较差的公司更快地破产而将资源让给盈利的和止在扩张中的公司。劳动费用的压力加速了经济的结构变化和生产率的提高是瑞典经济增长的一个特点。②、高福利政策。60年代中期以后,优良的增长绩效使民主社会平文理论的实践有了经济保障,雄心勃勃的福利目标成为瑞典政府的追求、政府开支迅速膨胀,并承担了保持低失业率的义务、即使在经济衰退的70年代,瑞典的总失业率也没有超过4%。

  在瑞典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实行福利政策,政府一般不限制市场运转,金融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也在政府干预甚少的情况下发展。此外,政府也有一定的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反周期的责任。

  (一)瑞典公共部门的规模

  瑞典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和国家投资规模很小。国有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品的部门,如邮政、电讯、公路、铁路、水电等,这些部门的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获取利润。瑞典公共部门的职工占总就业人数的1/3。远远高于其它发达国家。而这些职工中又以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主,这种现状严重削弱了劳动市场的纪律和秩序。

  瑞典公共部门的总经费达GN P的2/3左右,而且政府部门的这种庞大规模是在近几十年的短期内迅速膨胀起来的,瑞典1929年政府支出占GNP的8%,1960年和1985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率就分别为 31%和 65%。从 1929年到1960年的政府开支增长是与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力量膨胀相一致的,但此后政府开支的急剧攀升则归因于瑞典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模式。

  (二)瑞典的公共政策。

  根据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民主”是瑞典模式的主要目标之一,瑞典学派则早在凯恩斯主义之前就提出社会经济总量分析的理论,较早地提出了强调国家调入利用公共投资政策来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有运用宏观政策的思路。故瑞典的公共政策强调在协商的基础上利用宏观政策来调控经济,而这种调控又是间接调控,即政府主要任务是制订市场规则和运用宏观政策来调控经济以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目的。因而,瑞典的财政货币政策被赋予了相当多的维护公平的色彩。要求这些政策为社会福利政策服务。

  1.瑞典的经济计划。

  瑞典的经济计划分为年度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三类,均是指导性计划、对企业并无约束力。制订计划的目的主理是为了减少政府未来政策和活动引起的不确定性、减小经济增长和广大外贸过程中的确定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努力实现计划所规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并与政府积极合作的企业提供财政上的便利。

  2.瑞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瑞典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最重要手段,在瑞典,要比其它国家更为经济和有意识地应用凯恩斯式的扩张政策。公共部门的巨大增长引起了瑞典经济结构变化;公共部门吸收了几乎全部增加的劳动力和从私人部门中失业的人员,并补充了由于私人消费和投资下降而留下的空隙。但也出现了预算高赤字及私营工业部门过小的问题。

  财政政策是用以实现再分配的重要工具。瑞典是著名的高税收国家,1984年和1990年瑞典税收占GNP的比率为51%和,极高的边际税率是压抑生产和投资积极性的沉重负担,并引起资本外逃,恶化了国际收支。瑞典也因高税收而存在大量的“黑市”活动和“灰市”活动,防碍了经济政策的效力。在财政开支方面,以政府消费为主,政府投资所占比例很小,。1988至198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社会、教育、住房和劳动市场等方面的预算占全部预算的,而这些部门的开支主要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瑞典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执行。中央银行虽资本雄厚,(中央银行资产占整个金融体系资产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