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和尚坐在高高的柴堆上宣称,不久之后就要自焚了,时日无多,要结缘要种福田的抓紧时间,过期不候,这下引来众人纷纷围观。李筠则在地下悄悄挖了一条通道,告诉和尚:“到时候你悄悄跳下来,从地道钻出来就好了。”

接下来,李筠带头和他太太前去参拜,将所有的家财都布施出去给圣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众人疯狂捐钱捐物,几天之内就捐了六十万,超额完成任务。

李筠一看东西到手,立刻很不厚道地堵上地道,真的把和尚给焚了!

看看,李筠再一次施展了他神奇的“反复无常”神功,效果出奇地好。这个人能够位居万人之上,应该说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他是个孝子,对母亲十分孝顺,每当暴怒将要杀人时,他母亲就在屏风后面呼喊:“听说你要杀人了,不能免除么?为我们积点福吧。”这时李筠就立刻冷静了,放了将要杀死之人。其次,他跟随后周两任皇帝南征北战,战斗经验比较丰富。不过吃亏就在于过分膨胀的自信,以及这个不久之后带来灭顶之灾的“神功”。

粮草备足之后,李筠正式开始了他的造反之旅。思前想后,他还是觉得有一点势单力薄,需要找个靠山。

这个靠山就锁定了第二个“儿皇帝”,曾经向他摇动橄榄枝的北汉刘钧。为了表达诚意,他派人将赵匡胤的监军——亳州防御使周光逊、闲厩使李廷玉绑了,送给刘钧做礼物,意思是说:我态度十分坚决,要一条道走到黑了!

紧接着,他派人干掉了泽州刺史张福,占泽州作为据点。

刘钧那边接到礼物立刻行动,亲自率兵赶到太平驿和李筠会合,李筠望穿秋水迎来了他的新主子,隆重地施以臣子之礼。

不过,当他抬头仰望,才发现这次会面是令人极度沮丧的,这才多久啊,北汉现在简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兵士人少不说,而且面有菜色、无精打采的。

李筠很郁闷,聪明的自己还是忽略了一点:契丹既然认了北汉这个干儿子,不狠劲剥夺,难道还当独生子娇生惯养?这些年来,北汉已经被干爹蚕食得差不多了,几乎成了空壳子。

如果早知道如此,我还造这个反干什么?李筠开始觉得,世界不是自己最初理解的那样了。不料虎死不倒威,刘钧这个瘪三,仗着契丹洋爹撑腰,开始摊派:李筠你是我的臣子,那契丹也是你爹,以后要服服帖帖,跟我一起……

李筠的神功又开始发作,说自己生是周室的人,死是周室的——死人!不愿归顺契丹,搞得刘钧有点不舒服,不过还是封他为西平王,赐马三百匹。这个赏赐不是白给的,还派了个监军,来监视李筠是不是老老实实的。

赵匡胤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而且他知道,此战非同寻常,根据杀鸡骇猴定理,只要这个出头鸟被打死,其他的鸟,比如说哭哭啼啼的成德节度使郭崇,天天维修军器的保义节度使袁彦(就是一开始和他关系不妙的那位),以及护国节度使杨承信等,就很快会收起造反之心,老老实实做人,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首先奉命出征的是石守信和高怀德,接着是慕容延钊、王全斌由东路接应,目的只有一个:遏制李筠的进程,绝对不能让他西出太行!

此时李筠正率兵南下迎战,留下好青年李守节在老巢守候。双方在长平首次接火,因为太祖下了死命令,所以西平王的部下吃了点小亏,留下三千具尸体退守。
第二章 免死铁券失效了(6)
    鉴于此战意义重大,不久之后太祖策马亲征,好让李筠死得心服口服。据说这里头有赵普的主意,他告诉太祖说,敌人以为我们国家初建,肯定不会主动出击,如果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肯定可以一举拿下!太祖深以为然。

途中山路崎岖,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不利马匹行进,如果强行推进,很可能增加很多非战斗减员,赵匡胤就亲自用马匹搬运石头。皇帝亲自动手了,众人哪敢怠慢,一个个争先恐后搬运,一天之内,一条平坦大道就出现了。

太祖与石守信、高怀德会合之后,三军在泽州南部大败李筠数万人,有三千人当即投降,李筠只好退守泽州。这一战不算辉煌,值得一提的是,刘钧派来监视李筠的那个人被打死了,也不知道对李筠而言是喜还是忧。

危城困守,中国战争史上最典型的画面出现了。

城墙外面,宋太祖英气勃勃意气风发,史称“列栅围之”,说不好听一点,就是“瓮中捉鳖”,一副十拿九稳的胜利者姿态。

城墙里面,李筠正和一个女人在说悄悄话,这个女人叫刘氏,是他的侍妾。

刘氏忧心忡忡地问李筠:“城里现在还有多少马匹?”李筠说:“你一个妇道人家,问这个做什么?”刘氏说:“现在城门随时可能会被攻破,我们不如带着心腹火速突围,保住昭义,向河东求援,总比在这里坐以待毙强吧。”

李筠想想有道理,清点一下,居然还有千匹战马,于是,决定晚上突围。

不料边上有人说:“您再考虑考虑,现在做计划说得天花乱坠,一旦出城,难保没有人把你挟制住去投降邀功啊!”

李筠想想,也很有道理!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施展“反复无常”神功了。没有多久坏消息传来,龙捷使王廷鲁、吐浑留后汾州团练使王全德,这两个意志薄弱的家伙,从昭义过来投降了赵匡胤,李筠退路已断,死局既定!

六月,赵匡胤亲自指挥攻城,冒着箭雨飞石,加入敢死队,颇有当年周世宗亲征的气概!李筠眼看败局已定,只好自杀了!至于他是怎么死的,有的资料说“赴火死”,有的资料说“赴水死”,连死都这么含糊不定,真是个有特色的人。

罪魁祸首死掉了,赵匡胤继续挥师上党,好青年李守节虽然死了老爹,却也不敢怀恨在心,乖乖开门投降,得到了太祖的嘉奖。

太祖这一次声威大壮,一举拿下叛贼,立刻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可以设想,如果李筠久攻不下,四方诸侯恐怕就要闻风而动,局面就会相当糟糕。

事实上,已经有人这么做了。李筠刚举起旗帜,李重进就派遣心腹翟守珣去昭义镇联络,要联合起事。

不知道是李重进运气不好,还是李筠祖上无德(他老娘心眼不错啊!),两人的合作没有成功,这个所谓的“心腹”,一拐弯跑到新皇帝那里邀功,打小报告揭露了李重进。

赵匡胤一看形势不妙,马上对翟守珣许以高官,并重重赏赐,任务只有一个:尽量拖住李重进,以免造成遭南北夹击的被动局面。

李重进就这样失去了唯一的机会。

翟守珣则立功不小,后来平定李重进后,太祖遍寻不到此人,只能通过悬赏的方式找到他,提升为供奉官。

其他的节度使,就相对好对付一点。

成德节度使郭崇的手下辛仲甫劝告郭崇应该遵纪守法,顺应时代潮流,节外生枝基本上等于自寻死路,看看李筠的下场!郭崇思忖再三,接受了这个意见,对朝廷使者彬彬有礼,消除了赵匡胤的怀疑。
第二章 免死铁券失效了(7)
    至于成天修缮兵甲的保义节度使袁彦,一看李筠如此不敌,也只好找了个台阶,当单枪匹马的潘美作为监军来宣他进京时,一刻不敢耽搁,立马收拾行李启程。

这些人都已臣服,为何李重进还是一意孤行,莫非他是三头六臂?

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赵匡胤一旦掌权,李重进的悲惨命运就已经注定,只是他缺乏敏感,以为拥兵自重就可以保得平安。一切都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和后周王室有十分亲近的血缘关系,而且“年长于世宗”,资格太老了,优势现在转化成了劣势。

赵匡胤刚登上帝位几天之后,就罢免了李重进的军职,得到消息的李重进即刻请求进京觐见。按说,这是地方节度使表示臣服的意思,但是宋太祖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愁容不展,命令翰林学士李昉刻意推辞。

初登大宝,有人来归顺是好事啊,赵匡胤这什么意思?

其中的奥妙,恐怕只有李重进可以体味。他看要求觐见被拒,慌了神,愈加觉得不安,直觉上认为这次在劫难逃,就开始着手准备叛乱。等李筠那边起兵后,他本想联络一下,却被翟守珣坏了事。

现在赵匡胤腾出了手,于是下令将李重进从扬州调到平卢去,同时赐给他一块“免死铁券”。让一个节度使离开自己的地盘,特别是在这个君臣猜忌的敏感时刻,意图很明显:调虎离山,然后再“今晚打老虎”!

憨厚的“黑大王”李重进接到铁券,一时头脑发热,决定进京面谢圣上,被他手下死死拦住。幕僚们集合起来开会,分析局势之后,觉得没有别的路子可走了,于是扣留宋使,造反算了!

和李筠一样,李重进也想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北汉太遥远了,而且刘均目前估计还没有从失败中恢复过来,那就就近寻找,南唐!

当时南唐掌权的是中主李璟,此人性格如何,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他曾经半开玩笑地问手下的著名词人冯延巳,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因为这一句是冯的得意之笔,他这么问,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如鲁迅所说,那简直是一定的!

冯延巳反应倒是不慢,回答说:“还是不如陛下您那一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来的高妙!”李璟就觉得很是受用。冯延巳你只会写实主义,老夫我还会通感,我儿子更厉害,“一江春水向东流”直压李杜!他满足了。

一个能写出这样诗句的皇帝,应该说性格上和赵匡胤之流的赳赳武夫是判若云泥,所以他接到李重进的求援信,想起李筠的惨败,大概也回忆起在周世宗时代被这个“黑大王”打得屁滚尿流的仓皇岁月。

李璟就很客气、很理性地回复说:此时不宜造反,最佳时机你已经错过,现在赵匡胤风头正劲,算了吧。别说是你,就算韩信、白起这种狠角色来了,也绝无成功可能。

悲愤的李重进一咬牙,决定干个体户。为什么说他悲愤?其实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分析,李重进确实有理由悲愤:当初进京表忠心都活活被拒,还要我怎么样?赵匡胤,是你逼的我!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正式挂牌营业,立刻派“义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和王审琦出兵###,还有一个李处耘也跟着,这几个人都是直接参与“陈桥兵变”的铁杆。相反,原来侍卫、殿前司的高级将领,基本没有参与。

这个布局一出现,我们就看出了赵匡胤的真实意图:他对李重进其实是心存忌惮,由怕而生恨!
第二章 免死铁券失效了(8)
    以太祖的雄才大略,李重进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请不要忽略“资历”这东西,李重进在禁军中担任高级将领多年,和里面的将领熟悉得一塌糊涂,他当高级将领时,赵匡胤还是普通一兵。

赵匡胤担心的是,万一派一个他的旧日亲信去,阵前倒戈,那就太不划算了。

这也就是当初一口回绝李重进进京觐见的原因,也是畏惧他心怀叵测,在禁军中煽动事变。

难道太祖不能在李重进入城之后,埋伏一些亲兵,一举将其拿下砍掉?问得好!您觉得太祖是不是这样的人?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答案就有了。

最初刚入主皇宫,看到宫嫔抱着一个小孩,赵匡胤就问这是谁的,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小儿子,赵匡胤问赵普怎么办,赵普面不改色说:“去之!”意思就是干掉,斩草除根。

身边跟着的潘美却默默不语,赵匡胤问起来,潘美才说:“如果我说杀掉,是有负世宗;如果说不杀,陛下又会怀疑我。”

赵匡胤点头说:“继人之位,杀人之子,这种事我干不出来啊。”当即又立下誓约:柴氏子孙即便犯了罪,也不许加刑处理,哪怕他们谋反,也只能在监狱里赐死自尽,绝不可在闹市斩杀,也不许株连亲属。

后来这个誓约更加具体化,被刻成碑文,放置在太庙寝殿的夹室内,每当新天子即位,就由一个不识字的内侍陪同,跪下来默默念诵。

这个誓约是国家级的机密,除了历任皇帝再也无人知晓,直到后来靖康之变,金人打开宫殿,方才发现这一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秘密。除了保全柴氏子孙,誓约还有其他两条,后面再讲。

所以说将李重进诱拐到京城干掉绝对不是赵匡胤的风格。赵匡胤什么风格?开宝元年(公元968年),皇宫修缮完毕,太祖坐在寝殿,命令将殿门全部打开,因为所有的门都在一条轴线上,所以一眼可以看出门外。

太祖见此情景,跟众大臣说:“这就像我的心,没有曲邪,人人都可以看到!”大有老革命家“撩开心肺给人看”的意思。实事求是讲,太祖没有过分吹牛,他生逢乱世,却具有完善成熟的人格,实属罕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