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盗墓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盗墓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来的,墓毒确实是存在的。不论是盗墓贼,还是现代考古专家,发墓时都会小心谨慎,慎防中招。这里有一段不为外界知晓的秘闻,20世纪60年代,国家批准发掘明定陵,当找到地宫入口时,考古专家没有贸然进去,而是买来一只公鸡扔了进去,见公鸡活着往外扑逃,才排除了定陵有毒的可能,放心大胆地进入地宫。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9)
秦陵有剧毒,已为现代考古初步证实。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所曾探得在秦陵封土堆下,有一个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水银)异常区域,有朝一日,秦陵的地宫开启时,专家肯定也要做好充分的“防毒”准备。
  ● 秦陵反盗招外招——“积沙埋杀”
  上述三大防盗手法,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秦陵中还会不会有其他盗墓机关,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根据最新考古调查和已发掘秦汉陵墓的情况,秦陵很有可能存在其他反盗墓手法,如令盗墓者闻风丧胆的——“积沙埋杀”。
  中国古代帝王陵有两大类型,一是封土为陵,墓穴建在地下,掘坑堆土而成;一种是依山为陵,墓穴凿山而成。秦陵属于前者,在秦汉及以前最为流行。
  封土而成的陵墓往往在封土层中做手脚。墓中积沙,俗称“流沙墓”。如果堆置的土层中有意放置大小不一有棱有角的人工石块,则叫“积石墓”;两者兼而有之,则是“积沙积石墓”。“流沙墓”出现之前,还有反盗墓效果稍弱的“积炭墓”。
  之所以秦汉及以前大墓,墓穴会挖在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之下,除了葬俗礼制的原因,就是便于积炭积沙积石,实际上,“深挖”和“封土”,本身也是一种反盗墓的手段。秦陵地宫有多深呢?中期秦陵的营造是由丞相李斯主持的,当地宫已挖得很深时,李斯向秦始皇报告,“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秦始皇听罢当场表态,“旁行三百丈乃止”。此事在《汉旧仪》上有记载。
  秦陵的封土,仅陵地就有644万立方米。如此大的封土层,挖掘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难怪有传说项羽用十万精兵,挖了半个月,也仅留下两条霸王沟。
  这种类型的墓中,以“流沙墓”最为讲究。所用的沙子要颗粒细小,还要淘净晒干,如果沙子不干,则在现场支锅翻炒,烘干沙中的含水。这样的细沙才有极强的流动性,防盗效果也显著。盗墓者挖盗洞时,边挖边流沙,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风险也很大,极容易造成塌方,被沙子活埋。
  “流沙墓”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发现,如2005年发掘的河南上蔡县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全是沙子。此外,在主棺室的正上方和侧方,放置了两个假棺材,以迷惑盗墓者。不只如此,积沙中又置许多石块,如此周全的反盗墓手法,出组合拳,十分成功。此墓在考古发掘前发现了17个盗洞,年代最早的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但无一个盗墓贼能进入真正的墓穴。
  秦陵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掘坑封土类型大墓,秦陵会不会积沙,或是积石,或是积沙积石兼而有之?很有可能。
  在初步勘探中,秦陵地层中发现了石块,秦陵的附近,还发现了当年建陵时的石场、碎石。虽然这些碎石可能是建陵材料,但并不排除作墓中积石用的可能。
  1962年的调查中,便在封土堆北面约20米偏西处,深约1米的地下,发现了土坯和极纯洁的细沙。这里是不是当年陵中积沙的堆放地?在古代建筑中,还没有现代的水泥沙浆一说,细沙用在陵墓建筑上很少,在墓地出现多是做流沙墓使用的。
  再者,沙子也是储存水银的最好介质,秦陵中有大量水银,不可能是水库式储放。如地下水一样,储存在沙层中是比较适宜的。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10)
当然,此招外招的猜想是否属实,还要等日后秦陵发掘时验证。
  ● 项羽动用30万大军盗掘秦陵
  然而,再绝妙的反盗墓机关,也吓不走盗墓贼,你能出招,就会有人接招和破招。
  秦陵的第一个接招人是项羽。
  项羽盗掘秦始皇陵,是不是贪图上面所说的墓内天价宝物?这动机自然会有,但直接的动机可能是想效法伍子胥,对秦始皇来一通“尸刑”,以显示自己的革命威力,报祖父项燕被秦人所杀之家仇,消秦灭楚之恨,借机为天下老百姓出口恶气。所以,项羽掘墓是典型的“复仇派”。
  项羽到底是怎么盗掘秦陵的?上面说了,刘邦揭了项羽的老底,将其掘秦陵行为,列入“十大罪状”,外界这才知道。但对项羽盗秦陵的具体过程,刘邦也没有写出来。
  从我收集到的史料来看,除了《史记》上“十大罪状”中透露的一点信息外,还有两处——
  《汉书·楚元王传》(卷三十六):“项羽焚其宫室,往者咸见发掘。”
  《水经注·渭水》(卷十九):“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动物不见穷。”
  《水经注》的作者,是病逝于公元6世纪初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从郦道元给我们提供的一些信息中分析,项羽盗秦陵时动用了自己的部队,至少有30万士兵参与了盗掘。
  项羽盗秦陵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汉书》和《史记》所记太过简单,只有《水经注》还提到了盗陵后往外运送财宝的事情。30万人一直忙了30天,陵里的财宝还不见少。
  现在有学者宣称,秦陵中珍贵的先秦史料一旦出土,很可能会改写中国古代史,现在让项羽这么一番盗掘,还会有什么宝物?
  ● 英布担任盗秦陵现场总指挥
  相对于史书太过简单的文字,项羽盗秦陵在民间的说法,则形象生动许多。
  项羽进入关中地区后,派英布前去盗秦陵。英布是何人?初为项羽手下的“五大将”之一,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站到刘邦这一边,被封为淮南王,又与韩信、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将”。
  英布根据项羽的命令,率几十万士兵前去掘陵。挖了老半天,终于挖开了墓道。但当要打开墓门时,里面的防盗机弩起了作用,“箭雨”一般,万箭齐发,好多士兵因为没有防备,遭乱箭射杀。
  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阵怪异现象,墓道内飞出了无数怪鸟,见人就啄,不少士兵被啄伤啄瞎。接着又跑出好多怪兽,追吃士兵。英布本人根本不敢进入墓道,立即向项羽作了报告。
  项羽不信邪,亲率士兵进入,但到墓内他也惊呆了,原来墓内出现了关中军事要塞图——“函谷关”。项羽继续往内走,里面冷不丁又射出一通乱箭,吓得项羽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便退出了墓道。
  上面这些传说,源于汉赵岐所撰的地理著作《三辅故事》。在《三辅故事》所记基础上,又演绎出了一段“后项羽盗秦陵”故事。
  英布把秦陵地宫掘开后,有无数怪鸟从中飞出,其中就有金凫。金凫就是金野鸭子。当时,野外有行人看到了,金野鸭子向南方飞去,一直飞到了一个叫“淫泉”的地方。
  到吴末帝孙皓的宝鼎元年(266年),张善做日南郡的太守。有郡民得到这只金野鸭子,献给了张善。张善见多识广,考证后确认了它的年月,正是秦陵内的东西。
  此故事见《太平广记·伎巧一》(卷二百二十五),而《太平广记》转引自《拾遗录》“淫渊浦”条的记载——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11)
“宝鼎元年,张善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凫,以献太守张善。善博识多通,考其年月,即是秦始皇墓金凫也。”
  有人可能认为,《三辅故事》《拾遗录》《太平广记》所记荒诞不经,是笔记小说。但联系《史记》中有关秦陵记载,有些地方还是相当可信的。秦陵中,反盗第一招,就是“伏弩射杀”,英布盗陵遭遇“箭雨”是可信的。况且,前人的笔记小说,不像现代的盗墓小说,随意胡编,一般都是“纪实小说”。
  ● 项羽盗陵出现学术争议
  对于项羽盗秦陵的真实性,历代都有人表示怀疑,目前学术界也有争议。
  项羽盗秦陵,一说成功进入了墓里,盗陵得逞;另一说根本就没有进入,盗陵未遂。当时项羽先派10名精兵挖掘秦陵,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挖,但挖了半个月,也没有找到墓道。后来出现一位老人,劝项羽不要挖了,秦始皇就是因为动用众多人力来修墓,劳民伤财才致灭亡的,你应该吸取教训。项羽觉得有道理,深思后收兵,地面上仅留下了两条“霸王沟”。
  但不论是“盗陵得逞说”,还是“盗陵未遂说”,都承认这么一点,就是项羽曾放火烧过秦陵。
  “得逞说”认为,项羽在成功盗走秦陵中的财宝后,还不解恨,如焚烧秦宫一样,一把火烧了秦陵地宫。
  “未遂说”认为,项羽挖了不少天也没有能找到秦陵的地宫,气恼之下放了一把火。
  现代的考古探测证实,秦陵确实被火焚烧过。在秦陵目前已发掘的俑坑中,至少有三个俑坑中有大面积的焚烧痕迹,而且年代与项羽入关时间接近。在焚烧之前,不少陶俑都被人为地砸坏了。
  据1962年第八期《考古》上发表的《秦始皇陵调查简报》,当时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发掘到了秦陵的东、西、北三面内城门,在各门处探出了瓦片、红烧土和灰烬等。这红烧土和灰烬,推测是当年人为放火所致,与史书所记项羽“焚其宫室”一说是相一致的。
  ● 放羊娃烧地宫包藏盗陵阴谋
  有学者对项羽焚烧秦陵地宫也表示怀疑,但秦陵地宫被焚烧过,古籍上确有记载。不过“作案凶手”不再是项羽,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放羊娃——这应该是继项羽之后,秦陵第二次被盗。
  此事见于《汉书·刘向传》记载——
  “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有一个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山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越走越深,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但因火把使用不慎,引发了地宫大火,把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奇珍异宝也毁之一炬。
  对《汉书》上所记,《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
  “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秦陵地宫深达50米,在那么深的封闭空间内,燃烧必需的氧气不足啊。这种推测并没有依据,在考古发掘中,时常可以见到因为盗墓贼照明火具使用不当,而把地宫烧掉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高邮市境内发现了汉广陵王墓和王后墓,王后墓地宫便被焚烧了。我曾采访了当年王后墓的考古队长、现南京大学历史教授贺云翱先生,贺亲口证实了此事,推测就是因盗墓贼用火不慎引起的。
  放羊娃怎么能这么巧就进入地宫了?这里面很可能包藏着一个很大的盗陵阴谋:在放羊娃进入前,就有一伙盗墓贼光顾了秦陵地宫,这才留下了直通地宫的洞穴,实际是盗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12)
● 清朝道光年间土匪进入地宫
  古往今来,关于秦陵被盗的说法有很多版本,从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有七次盗陵活动。在这里,顺便说一下。
  第一次:“项羽盗秦陵”。
  第二次:“牧童烧地宫”。
  第三次:后赵皇帝石季龙“盗铜柱铸器说”。
  第四次:汉末赤眉军“盗铜椁铸器说”。
  第五次:唐末“黄巢盗陵说”。
  第六次:清光绪年间土匪“白狼入洞说”。
  第七次:民国初年军阀“刘振华盗陵说”。
  赤眉军“盗铜椁铸器说”和“黄巢盗陵说”,将放在后面的“黄巢盗墓”一章讲述。这里仅说“白狼入洞说”“刘振华盗陵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宋、元、明、清年间,秦陵被盗的说法少了,一度销声匿迹。但到了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这是秦陵第六次遭盗。
  清朝道光年间,骊山一带连降暴雨,秦陵的封土被暴雨冲刷流失。雨停后,住在附近的一老头照例到封土堆上看看,发现陵北侧的半山腰间有一块地方塌陷了下去,被暴雨冲出了一个很深的洞。
  秦陵惊现洞口的消息很快传开,引起很多盗墓者的注意。盗墓这行中也是以强凌弱,谁强势谁发财,一个外号 “白狼”的土匪头子以强欺弱,吓退了其他的盗墓团伙,找到老头,逼他带着进洞里去看看。
  老头本来并不情愿,但一看土匪腰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