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玉仙缘-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论是十大罗汉,或者是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一般都是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大众比丘弟子,在寺院里,罗汉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或者供奉在寺院里单独设置的罗汉堂,如许多寺院有都“五百罗汉堂”。

  在小乘教法里,罗汉是信徒修行的终极目标,而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则有了新的地位和功能:如帮人除去生活中的烦恼、接受人天供养、帮人受轮回之苦等等这些虚无的功能。而最受世人推崇的当属转世功能。

  依照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其所有的神明都具有转世功能,但是对于钱往寺院乞求子嗣的善男信女而言,则都是往罗汉堂或者是大雄宝殿环卫释佛或“三世佛”周围罗汉们乞拜。个中的原因似乎是佛祖、菩萨类的神明级别太高,企求他们转世忝列家门,似乎不太可能;诸天以及其他一些护法神将因为要护法可能太忙,而一些低级的神明又不太如人们心愿的缘故,故善男信女乞求子嗣的首选就是企求罗汉转世,忝列家门。由于罗汉的来历大多是佛祖释加牟尼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众比丘,其职责似乎就是除了听佛讲课,就是转世轮生;况且罗汉的神阶也不低,将来如有罗汉转世轮生,那会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按照民间在信徒们当中流传的说法,罗汉转世到人间都不是凡人,一些圣达先贤、忠臣良将等等,都是由罗汉转世而成就的,所以善男信女乞拜罗汉们转世,已经不是为了解决无嗣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望子成龙的层面上,希望将来的后代能是一个光宗耀祖,出将入仕的栋梁之材。所以所以拜求罗汉转世的不仅是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女,一些有添丁预案的家庭;一些家中已有女人怀孕的善男信女;在生育之前,也常常要乞拜罗汉转世(前面所说的手持金刚杵,僧侣装束的金刚力士,也有把其归类为罗汉的说法,称金刚罗汉。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金刚罗汉转世一般都为武将)。在一些崇尚佛教的明清小说里,就经常有这样的描写,说某一个重要角色降世时,常常是红光氤氲,异香满室,其母梦见一金身罗汉(崇尚道教的则是梦见一金甲神人)走进屋里倏然不见,然后“哇”的一声婴儿啼哭。这个重要角色就来到了人间。前世自然是罗汉转世,今生更是一个出将入仕的栋梁之材了。

  依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汉传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为佛陀。罗汉做为佛陀的弟子,自然是更有机会成为佛陀了。而事实上则不然,做为唯心主义产物的宗教,其神明自然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而罗汉类神明,特别是释加牟尼佛的有名的十大弟子,如大迦叶、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舍利弗、罗睺罗、阿难陀、优婆离、阿尼律陀、迦旃延;释加牟尼佛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众比丘中有名字的弟子,自被信徒们敬奉为罗汉品阶的神明后,也就永远的是“罗汉”了,与佛陀品阶的神明尽管只有两步之遥,却永远也不会跨出(至于十八罗汉中的布袋和尚有罗汉身份,将在后文中解说),已经被信徒们定格在了“罗汉”的神明品阶。不过《西游记》书中的唐僧有些例外,修行十世终成佛陀。在书中他是如来佛祖叫“金蝉子”的“二徒”,不过,在释加牟尼佛著名的原版十大弟子中,并没有“金蝉子”的称谓。而在《西游记》中,原装版的十八罗汉(这其中包括十大罗汉)已有出场,所以这个“金蝉子”我们可以认为是作者以唐玄奘为原型,以佛教用物“金蝉子”做为唐玄奘的前身创作出来的说法,“金蝉子”是“星月菩提”的一种,又称“坚固子”,是黄藤(别名红藤、省藤、藤根、正藤、真白藤、赤藤等等)的种子,因状如金蟾,故名:金蟾子、金蝉子。在民间被赋予安宁、吉祥的寓意。在佛教中则称为“菩提心”,被赋予了“一向志求”的“向佛”寓意。从《西游记》中唐僧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这种“菩提心”,这种“一向志求”的执着。而且其最终成就为“旃檀功德佛”这种带有“香木”属性的寓意,也可以印证我们这些模糊的判断。所以唐僧的例外也是可以理解的,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

  罗汉的形象都是僧侣相,光头无须发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各种僧衣,全身无装饰。是佛教造像艺术中最朴实无华的形象。面部为具有西域人特征的深目、高鼻等形象。

  除了罗汉之外,还有一类神明,这类神明我们姑且就称之为僧迦类法师(也称禅师、宗师、祖师、神僧等等),其形象也为僧侣相,由于其形象和罗汉造型类似或相同,所以在这里就和罗汉一并探讨。

  僧迦类法师是指一些在民间、在某一地域影响较大、学问较高的僧、尼之类的人物,或者是某一教派的宗师,圆寂后成就的一种神明。按照汉传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理论,这些僧、尼的修为似乎应该成佛。但要说其为佛祖似乎又难以成为普遍性的共识,所以僧迦类法师就成了佛门独有的神明品阶。

  僧迦类法师的神明品阶因地域、教派而异,例如,某一僧迦类法师在某些地域、教派而言,其神明品阶可能仅次于菩萨、佛陀之类的神明(有些僧迦类法师甚至与菩萨类同级),而换一个地域或教派,这一僧迦类法师可能就不为人知,甚至于连神明都算不上。当然,也有特例,这就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布袋和尚。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九)
布袋和尚为五代时期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其族籍,自称契此,号长汀子。自称弥勒转世应化,并留下诸多神异,如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化,把别人供养的东西放进布袋后,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而那布袋又是空的等等。还留下许多著名的偈语,如:“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等等。其辞世偈就再次强调自己为弥勒转世,“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由于其在世时诡异的行踪和诸多超凡脱俗的偈语。后人也就广泛地认可了其为“弥勒转世应化”的说法。并将其身着僧侣装,笑口常开、体态胖大,眉皱腹凸的形象塑造出来,当做神明来供奉。因而,人生经历出于南天竺婆罗门家族的弥勒佛(菩萨、罗汉),由于布袋和尚的“弥勒转世应化”之说,也给这尊佛门的神明添加了诸多中国版的内涵和形象。

  在汉传大乘佛教的寺院里,其大雄宝殿常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佛”。由于地域、教派的差异、经典(译文)版本的歧义等因素,对于这“三佛”的释义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三种,三世佛(也称“竖三佛”),即燃灯佛(过去)、释加佛(现在)、弥勒佛(未来);三方佛(也称“横三佛”),即阿弥陀佛(西方)、释加佛(中)、药师佛(东方);三身佛,即卢舍那佛(报身)、毗卢遮那佛(法身)、释加佛(应身)。由于在“三佛”排序的差异,对于弥勒佛的身份,也有差异。有些教派认为弥勒既然是个未来佛,那现在就不是佛,而是菩萨。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则认为,弥勒现在就是佛,只是未来未到,尚不能掌管未来而已等等。还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认为,弥勒佛已经在掌管着未来,未来并不远,积德行善的人来世(指死后)就去了未来世界等等。还有一些教派则把“弥勒”定格为“罗汉”品阶的神明(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十八罗汉中,有些不认可降龙、伏虎二罗汉的教派,就是以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来替代的)。说法众多,纷纭不一。

  按照佛经的说法,有一些神明在修成佛陀之前,其经历就是做菩萨的,如思惟菩萨来历,就是取材于佛祖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六年,悟彻菩提的故事。不过一个神明从次一级的神明往更高一级的神明发展,人们膜拜的一般都是最高阶的神明。而“弥勒”的身份,因教派差异,则被信徒们以“佛陀”、“菩萨”、“罗汉”这三种方式来供奉。而布袋和尚做为“弥勒”的另一种形象,则使信徒们对“弥勒”的供奉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如在一些寺院里,常常有两个地方供奉弥勒,一是大雄宝殿常供奉着三尊大佛像“三世佛”中有弥勒,这个弥勒属典型的佛陀造像,头上有肉髻,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发,两眉之间有白毫或无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带衣等等。除此之外,还另外设一个弥勒殿,专门供奉弥勒。这里的弥勒就是身着僧侣装,笑口常开、体态胖大,眉皱腹凸的布袋和尚造型。很多弥勒殿一般都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有单独的“弥勒殿”专门供奉布袋和尚造型的寺院,一般都是认可“弥勒”的“佛陀”身份,或认可其既有“菩萨”身份,又有“佛陀”身份的不赞同“弥勒”的“罗汉”身份。而认可“弥勒”为“罗汉”身份的教派,就不会再认可其“菩萨”或“佛陀”的身份,我们前面提到过,具有“罗汉”身份的神明,被定格在了“罗汉”的神明品阶)。

  布袋和尚的造型由于成了中国版的弥勒佛(或称菩萨、罗汉,因教派而异),已经超越了僧迦类法师的范畴,并且走出国门,在日本佛教中,被列为七福神之一。故弥勒除了佛相、菩萨相造型以外,还多了个以布袋和尚为原型而塑造的僧侣像,见到这样的僧侣像,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异,称其为弥勒佛、弥勒菩萨或弥勒罗汉都可。

  僧迦类法师的装束打扮和罗汉一样,都为僧侣装,区别是面部形象多为汉人。也有一些僧迦类法师因为有西域的籍贯背景,也具有深目、高鼻等面部特征。所以有些喜欢搞佛像收藏的朋友就常常为手中具有西域人特征,僧侣装之类的神像,是罗汉像还是法师像要做许多功课了。但是布袋和尚的僧侣装造像因其身态和体型独特,我们几乎都可以不加思索的,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在《西游记》书中,作者就是认可弥勒的佛陀身份的,如在《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里提到的十八尊罗汉,其中的后两位就是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且在第六十六回《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里,弥勒就是以和尚的相貌,佛陀的身份出场的。而且作者就是以布袋和尚的造型来描述弥勒佛的:“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

  《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无论是与我们知道的罗汉,或是僧迦类法师相比,差异是巨大的。且不说在《西游记》书中我们看不到须菩提祖师的僧侣装扮(也难以想象作者会让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须菩提祖师再着上僧侣装),就是《西游记》书中有关对罗汉的描述,尽管着墨不多,也已经非常明了。在《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里,就提到佛祖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回到西天的雷音宝刹,“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幡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婆罗双林之下接迎”。这迎接如来的众多神明当中,就有五百阿罗(全体罗汉),我们可以想像,如果须菩提祖师为罗汉类的神明,佛祖如来大可不必亲去灵霄宝殿,或者说即便去了,也不必动手,命一个(假设为罗汉类神明的须菩提)罗汉出手即可。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罗汉类神明的法力神通在《西游记》书中不算太高。在《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里。就提到为了降服兕大怪,如来令十八尊罗汉(顶级罗汉)孙悟空助力。群殴一阵不见功果,照样失利,还丢了从西天宝库取来的十八粒“金丹砂”。

  至于僧迦类法师属人间的和尚(大都为中土的和尚,和一些从异域来到中土传经讲法的和尚)圆寂后,成就的一种的神明。而须菩提祖师在书中是的“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大神明,虽然其神通在书中表现得不多,但从其弟子孙悟空广大神通来看,其本领也更是另人遐想。而且在《西游记》一书中也没有提到须菩提祖师为和尚装扮。由此可见,罗汉或僧迦类法师之类的神明是无法与须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