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组织部的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围绕组织部的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可以变成活的,假的变得比真的还要真。因为某个或许根本不存在的原因,真正的人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混世魔王反而拉进了干部队伍。前段时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出了个假干部王亚丽,编造假简历、假身份换取官位外加骗人钱财,就是因为组织部里有后台,才弄出一桩惊动全国的大案。其实,此类事情在组织系统内或许并非个案,只是鲜有暴露罢了。
  好多人都说秘书是双面人、马屁精,黄一平感觉很冤枉。在他看来,组织部里的有些干部,其实做得远比秘书要恶心。半年前,他按照廖书记指示开始盯上组织部,记得第一次参加部务例会,讨论一批拟提副处级干部的考察情况,党政干部处的一位副处长为主汇报。当介绍到农业局一位处长的情况时,该副处长说:“这个同志考察情况不怎么理想,主要是民主测评情况不好,全局机关中层干部打出的平均分只有七十多分,而另一候选人的得分高达九十多分。另外,不少人在介绍情况时,说到这个同志经济与生活作风都不太严谨。”可是,等到下一次再参加讨论时,又听到该副处长介绍此人情况,结果全是褒扬夸奖的话,民主测评得分也提高到九十二分。散会后,黄一平悄悄抓住那个副处长一番追问,结果,那个副处长居然恬不知耻地解释说:“哦,是这样,那个农业局的处长有亲戚在省里工作,起初我们不知情,后来他亲戚同贾部长打了招呼,我们又重新考察了一次,参加打分者由局机关中层干部改为下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事实证明前一次考察中掌握的情况有误差。我们组织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嘛。”
  黄一平听了,差点当场吐血!
  因为对组织部官员的这种反感,黄一平在市府工作那阵子,便尽量回避与他们打交道。即使有时不得不和他们同席吃饭,要么早早提前离席回家,要么让招待方快点结束宴席将人遣散,等到组织部官员上车离开了,他才肯参与些斗地主、洗桑拿、卡拉OK之类的娱乐活动。否则,一旦有那种无趣、假面之人在旁,他马上便丧失了玩的兴致,一般都会找个借口独自走人。
  当然,现在情况不同了。作为市委副秘书长,他现在是市委廖书记特别指定的联络员,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耽搁工作,更不能因此误了廖书记交待的大事。因此,他这才以超乎寻常的热情与执着,在组织部里扎下根来,很快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甚至就连贾大雄都戏称:“黄副秘书长是我们的编外部长哩。”
  编外不编外的,黄一平管不了那么多。盯紧组织部、看牢贾大雄,却是廖志国交给的神圣任务,他丝毫也不敢懈怠。
  15
  对于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人选,贾大雄与苗长林其实早就忙碌开了,而且暗中也早已选定了对象。
  黄一平通过在组织部的秘密渠道,很快获悉了这个天大的机密。
  话说贾大雄那头,一边频频催着廖志国“钦定”,一边悄悄物色亲信、知己,单等市委常委会上提出来讨论。为此,他精心准备了两套方案:第一方案,部里两位现任专职副部长中,二选一;第二方案,部外另择合适人选。其中,第二方案又有三个预备人选:市委副秘书长黄一平,文化局长徐晓凡,教育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兼教育党工委书记胡春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式秘书3 第三章(6)
贾大雄的方案,只有极少几个人知情,本以为精心酝酿、严格保密,不会让廖志国这边掌握。孰料,官场中事不仅千变万化、神鬼莫测,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贾大雄的司机,刚刚谈了一个女朋友,正是原市府办信息处长、现市委办综合一处副处长小马的妻表妹。别看小姑娘只是医学院的一个资料员,可脸庞长得漂亮,早就把那个楞头青司机弄得神魂颠倒。贾部长在车上给苗长林、于树奎们打的电话,司机听了个真真切切,当晚就当新闻告诉了女朋友,后者又于第一时间转告了小马。而那个小马,乃是黄一平的铁杆亲信。时下,按照黄一平的安排,准将来自己一旦离开了,将由小马担任廖志国秘书。
  通常情况下,阳城过去的历任书记、尤其以洪大光时代为甚,书记虽然亲自主管组织人事,却管得并不太紧,一般事务基本不直接过问,只有遇到重要领导干部的调整才紧抓不放。而且,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事先要听部里的意见,或者部里先拿方案,而后再交书记定夺,最终拿到常委会上议决。多数情况下,部里的意见或方案也是揣摩了书记意图提出,可话由下边人的嘴说出来,于书记就多了民主、少了专权的意味。因此,贾大雄嘴上说由廖书记决定,其实内心里仍希望廖志国说出那句惯常的官话,他便可以顺水推舟,推出那两套既定方案。
  谁知,廖志国却与洪大光们不同,客套话也说了,却不是让贾大雄先拿方案,而是吩咐由黄一平参与共同商量,这显然是玩了心机、耍了手腕。贾大雄当然知道,廖志国上任书记之后,之所以让贴身秘书盯紧组织部这一块,乃是出于对自己这个部长的极大不信任、不放心。有了黄一平这个钦差大臣,组织部里的风吹草动皆在廖志国掌握之中。现在,廖志国干脆让黄一平参与物色常务副部长,看来自己精心准备的那两套方案很难提出来了。
  先说贾大雄的第一方案:组织部两位专职副部长二选一。
  前边说过,贾大雄把持组织部这么多年,一直是与那个刚刚离任的常务副部长相互唱和,形成了一个铁桶般的“二重唱”组合。组织部几十个干部中,真正能进入这个组合者,只有极少数几个人,而包括另外两名专职、两名兼职副部长在内的多数人,都只能游离在外。
  这两位专职副部长,一位是部里的老资格,长期主管企事业干部和人才工作两块。此公一向老成持重,生性内敛、狡猾,能力水平虽然有限,却具有某些组工干部惯于见风使舵、装聋作哑的习性。因此,他在组织部一呆就是二十多年,陪伴的部长、书记加起来也有十几位了,是阳城乃至全省组织系统有名的不倒翁。该副部长虽不是苗长林、贾大雄们的亲信,却因为胸无大志、难成大事,从来不会拂逆了他们的旨意。再加上,眼下其人年龄偏大且体弱多病,更是对“三剑客”构不成什么威胁,即使放到常务位置上也只能做个傀儡。贾大雄提名此人,还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关心老实人,照顾老同志。另一位副部长,则是一位年轻干部,与洪大光同县同乡,似乎还有点沾亲带故,负责组织发展、党员教育等几个无权部门。此人倒是有些野心、官欲,当初借了洪大光的关系,年纪轻轻坐上副部长位置,一心巴望着再向上奔。像这样有想法的人,心里自然不够踏实,难免首鼠两端、瞻前顾后。过去,洪大光还在阳城,贾大雄出于各种原因,一直有些防着这个副部长,实权部门不让其染指。现在洪氏远走省城了,其人反倒显得易于掌控,让他当了这个常务副部长,同样是傀儡一个。贾大雄推出此人,打的就是洪大光旗号。 。 想看书来

中国式秘书3 第三章(7)
贾大雄推出的这个第一方案,实质是反用了欲擒故纵法。因为他知道,这两位副部长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是常务副部长的最佳人选,廖志国十有八九不会同意。话再说回来,即使廖志国勉强同意了此方案,于贾大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身边多一个傀儡,总比多一个敌手强吧。
  从内心深处讲,贾大雄最希望实现者,其实是第二方案中的最后一个选项。
  贾大雄的第二方案中,首先选择黄一平不过是某种障眼法。他知道,对于黄一平的出路,廖志国已经有了明确意向——放到阳西做区长。他将黄一平列入常务副部长的首选,虽然只是一种姿态,却也有多重意义:一来,可以取悦廖志国、拉拢黄一平,说明我贾大雄眼里看重你廖氏阵营中人;二来,你不是不放心我贾某人,要将贴身秘书派到组织部来监控吗?我干脆给他个常务副部长的位置,让他名正言顺来当这个眼线。当然,贾大雄也明白,漫说廖志国不会放,就是放了,黄一平本人也不肯来。因此,这个摆布实质上是起到掩护作用,既麻痹了廖志国,又为后边的胡春来做了铺垫。
  选择文化局长徐晓凡,则有一箭双雕之意。在廖志国的圈子里,徐晓凡是个八面玲珑之徒,仗着其老爹的双仁集团做后盾,明着投奔廖志国,暗中却也已经走了苗长林、贾大雄的路子。这种狡兔三窟、脚踩几条船的路数,在官商两界皆司空见惯。既然阳城官场尽人皆知,徐晓凡是你廖志国的亲信,那好,我贾某人干脆将他作为常务副部长人选,成了可以卖个人情,一边笼络了徐氏父子,一边示好于你廖书记;假如不成,又正好委过于廖志国,或许能将徐晓凡从氏阵营离间出来,也算是一种招安手段吧。须知,最近一段时期,“三剑客”们一直想在廖志国阵营打开缺口,却苦于无从下手、更无明显成效。眼前,如果徐晓凡能够倒戈,也许就能从他那儿取得重大突破,获悉廖志国夫妇收受贿赂、以权谋私那些具体事实。
  那个教育局常务副局长胡春来,则是苗长林、贾大雄的一个铁杆亲信,别看名次排在最后,却是他们最希望成功的人选。按照贾大雄的如意算盘,只要运筹得当,胡春来极有可能后来居上、爆冷胜出。
  总之,贾大雄准备的两套方案,于他而言,并无好差、优劣之分,只有更好与最好之别。而对廖志国来说,则可能个个是倒钩,处处有陷阱,一旦选择不当了,则会让组织部这个重要人事阵地,又一次完全落到“三剑客”手里。
  16
  现在,就得专门说说教育局常务副局长胡春来了。
  胡春来其人,本是阳东区中学教师出身,精通理科各个门类,尤其在高中数学、物理两门更为拔尖。早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是中学特级教师、市级课题带头人。当年,苗长林担任阳东区长时,胡春来做过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是个在全市教育系统内小有名气的专家型领导。
  细说起来,像胡春来这样的人,如果一直在校园和讲台上坚守下去,也会大有前途,不说成为叶对陶、季羡林之流的教育大家,至少会在一定范围与领域独领风骚。只可惜,一旦入了仕途这一旁门,反倒使其专业荒疏、特长不再,前程未必有多光明。
  熟悉中国当代史者皆知,解放初期一阵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之后又有一阵子,为了表示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风行让专家学者转行从政担任领导干部。其实哩,现在看来未必是件十全十美的好事。就说解放初的那些专家吧,欢天喜地担任了各级领导,整天忙于繁杂的行政事务,又不得不卷入种种撕扯不清的人事纠葛,不消三五年,自身的业务专长渐渐不再,专家队伍里便减少了许多拔尖人才。更为可惜的是,此后不几年,反右、文革风潮中的大量受害者,恰恰就是这批从专家转任领导的当权派,因为这批人不改知识分子天生的率真,说话办事不喜耍手腕、玩权术,很快就成为应声而落的枪下之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批精英,虽然赶上了开明、开放的好时代,其中不少人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颇有建树,也从根本上扭转了干部队伍知识不足的状况,可毕竟还是使其中一些人放弃了学术专长,而且也并非人人能都成为不错的党政官员。

中国式秘书3 第三章(8)
还是回到胡春来。他在阳东区由讲台步入政界,因为长期在苗长林治下工作,彼此交往颇频繁,更因为性情相投的缘故,相互间渐渐贴紧,密切程度已然超越普通上下级关系,并因此而与贾大雄、于树奎等苗氏圈子中人走得很近。等到苗长林离开阳东担任阳城市府副市长时,就将他推荐到阳城中专担任了副校长,后来又提拔为校长,官职由正科而至正处。前些年,市教育局需要补充一位副局长兼教育工委书记,考虑到局班子中外行偏多,贾大雄第一个想到胡春来,远在省里的苗长林也表示支持。从中专校长到兼任教工委书记的副局长,职级上虽然属于正处职位的平行移动,可由区区一校到泱泱一市,执掌的权力范围不可同日而语。况且,贾大雄当时就有想法,未来将继续运作胡春来主政教育局。
  凭心而论,胡春来虽然在官场厮混多年,身上却依然颇多书生意气、学者性情,遇事敢说敢当,不善收敛藏掖,不是过去工农干部的那种大炮,而是多少有些知识分子的耿介。这种性格,在阳城政界倒也有点独来独往的意味。本来,胡春来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