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海遗-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飞窜出几团硕大的火球,接着是铺天盖地的厚重烟尘,天空暗下来,而后下起倾盆大雨,只一会儿功夫,大江大河里的水已经漫过了堤坝,迅速肆意。娘娘大喊一声:不好!天蹋了!火速往回赶。

    女娲回到宫殿,朱雀已等候在门口,正要行礼,女娲说:“免了,快快回报!”朱雀急忙禀报:“娘娘走后,龙王便放肆起来……”朱雀还没说完,便被女娲打断“不是这事,天蹋了!”

    女娲招唤来青鸾和其他三兽,青鸾问:“娘娘,天如何会蹋?”女娲说道:“还记得祝融——为你的事去找龙王,和共工打起来,共工把天柱撞蹋了。”四兽不约而同地看向青鸾,青鸾羞愧地说:“都是我不好,请娘娘处罚。”女娲说:“不关你的事。盘古师说过,创世不易,无序不立。”女娲又说:“你们看待如何?”

    玄甲兽说:“这天一蹋,人和凡兽可就遭罪了!”苍龙兽鼻孔喷出两股白气,恼怒地说:“既然是龙王惹出的祸,当然应该找龙王,我这就去,让他亲自到娘娘面前讲清楚!”苍龙说着就要腾空飞去,被朱雀一把拉住:“别忙,先听娘娘的。”白虎兽沉思了一会,说:“娘娘,现在首要的是先把天补上,否则这凡世就要毁灭了。”娘娘自言自语念道:“如何补法?”朱雀说道:“娘娘;要不试试移山堵天;就是不知哪里有这样的大山。”娘娘一听,若有所悟,说:“有办法了!你们看……”说着右手施法,显出一地捡来的晶石。晶石有蓝,紫,黄,橙,青五种颜色,以蓝色居多。晶石似有灵性,距离近些的便相互吸引融合成大块;捡起大块,用手又可以轻轻掰开。这些晶石自由组合分离,或大或小,不成形状。五灵纷纷啧啧咂嘴称奇。

    众灵听命:雀你去查看天漏多大,速来回报;虎你到凡间探查灾害,尽力救助生灵;龙儿你去找一座近天高山;要顶面开阔,水多石足;鸾、玄儿与我一起去南方找晶石。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二

    日照。

    日出初光先照,是为日照。

    天台山。

    又名扶桑山,位于黄海之滨。

    日照天台山,形成于太古代,迄今已有20多亿年的历史。山上奇花异草遍野,仙踪神迹无数,山清水秀,自然天成,史称海上仙山,人间仙境。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说。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道教宗师河上公为天台山而感:

    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

    对联中隐含三个“天台”,暗指羽化登仙之台。“日照”二字或许就是日照地名的由来。

    方仙道安期先生为天台山而感:

    探幽谷深渊觅太古之踪才知道人生苦短淡泊宁静中自有神仙胜境,登高山极顶揽群星之胜方晓得长空无涯苍茫无垠里不乏福地洞天。

    安期先生师从河上公,河上公师承黄老。“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老子。

    黄老道家起源于黄帝后期,在殷商得以发展。周朝则肇启了儒家思想。春秋末期,老子写成《道德经》,诞生道家学派。他的思想传人,其中一支继承了他经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黄老学派。黄老学派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学派契合了治国安邦、休养生息的时代潮流。

    与古代西方的原子论不同,古代中国流行的是元气论。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气和精气这两个概念,并继承了老子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而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

    当时黄老思想成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基础上的。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功阶层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权力膨胀起来的皇帝,无法容忍黄老道家“清静自然”的约束,于是,主张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这样的局面此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在这两千年里,黄老道家的大多数著作逐渐佚失,黄老道家曾经的辉煌逐渐被人遗忘,直到近几十年,因为大量古代简牍的出土,才使人们逐渐了解了战国秦汉时期黄老道家的盛况。

    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统治者的无为而治仅限于经济和文化),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这样的明君,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河上公注解了《道德经》,与徒弟安期先生在接受黄老哲学的基础上,与东海地区的狐仙和神仙文化相结合,采仙药,炼仙丹,创出一条得道成仙的新路——方仙道。

    李白为河上公和安期生所感,诗云: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五古?古风其七》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当青龙来到天台山的时候,这里还只是荒山野岭,他的推荐和后来女娲娘娘采石补天,为人类后世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故事、传说和诗篇。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天台山。

    气候骤变。

    时而急风暴雨,泥浆沙石俱下。

    时而烈日当空,山火热焰灼蒸。

    接到青龙的传讯,女娲娘娘和青鸾、玄甲带着寻找到的五色晶石已经赶到了天台山。女娲娘娘站立山头,看着天崩地裂、山河破碎一阵心痛。

    女娲娘娘寻一平整之处,取出五彩晶石,利用晶石自身相互吸引的特性,结合成厚3丈、宽9丈、长18丈的五色巨石。巨石已成,只等朱雀传回天漏的勘察情况。此刻,天地或许也感悟到了娘娘补天救世的赤诚之心,竟也变得温和起来。虽然,天空依旧灰沉阴霾,但山火不再热烈,风也轻柔,偶有雨星飘落。女娲娘娘和青鸾、玄甲、青龙向西北望,神情凝重。

    西北天空,黑云滚滚,电闪雷鸣,突然从黑云之中窜出一个光点,滞黑云边界逐渐汇聚成一个大火团,紧接着大火团开始向四周扩散、拉平,在空中形成一面巨大的圆形火焰镜。镜中映现着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时有鸟兽树木石块被吸入,又不时有石块火光残骨被喷出;有些鸟兽刚要被吸入黑暗,却又被突然喷出的火焰化为灰烬,景象惨不忍睹。这正是朱雀传回的天漏情形。

    女娲娘娘缓缓回转过身,蹙着眉头对众灵说道:“你们在这里等我,我去去就回。”说完施展咒语,举起五彩巨石向空中飞去……

    隋、唐时《金光明经疏》云:外国呼神亦为天。

    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据今考证: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墓葬中就有成仙飞天的场景,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传播,把羽化升天的人称为“仙”,在空中飞行的仙称为飞仙。

    印度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特有的飞天形象,大量出现在石窟壁画中。并由最初的马头人身的形象,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或撒鲜花,或抱乐器,借助彩云、衣带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飞仙形象。唐代后期的飞天,衣饰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元代飞天乘黄色卷云从空而降,衣裙巾带很短,身体沉重,飞动感不强,至此没落。

    吾以为,这些飞天形象的演变,也许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女娲飞天”的心理(可能是不自觉,潜意识里),从最初的凶险惊叹(马头人身),到感慨庆幸(鲜花、乐器),再到顿悟觉醒(平静忧思)。正是从来的地方来,回到来的地方去。看来是圆,又是直线。或对也错,是是非非,夜已凉……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所有的飞天形象当中,唯女娲娘娘的飞天最为壮烈宏伟。

    当女娲娘娘托举着五彩巨石飞身去向天漏处时,朱雀已是奄奄一息、岌岌可危。原来,天漏不仅仅吞吐有形的物质,也吸食消损万物的元神。当朱雀耗尽全力,在乌云边界拼出巨大的火焰镜时,他已经显出原形,双翅开始石化。朱雀发出一声悲壮的尖啸,用爪子紧紧抓牢天漏的边缘,即便死去,也将化为一块小小的石头,将天漏堵上一些。朱雀的心中没有懊悔和遗憾,竟然还残存着一丝暖意——那是拥抱青鸾那一刹那的惊艳。那一刹那是微乎其微的,渺小到不比一粒沙、一颗尘、一缕风;那一刹那却又是硕大无朋的,巨大到竟然惊动了九霄天之外的一位异世神仙,这位异世仙人的到来,改变了世间运转的法则,也成就了他旷世的英名。

    女娲娘娘飞天来到天漏处,听到朱雀的尖啸,看到朱雀的险境,急施护身法咒,同时输出一节元气给他,看着他石化的部分慢慢恢复如初,放下心来,对朱雀说道:“雀,你下去吧,往天台山!”朱雀知道在这里不能帮娘娘的忙,还可能分娘娘的心,只得遵命,应了一声,折身坠下云霄,挥舞双翅,向天台山飞去。

    此刻,天漏向下倾泄着洪水,女娲娘娘顶着巨大的水流,将五彩晶石镶嵌在天漏一端。不知何故,晶石镶进去的时候,天漏的水流竟然越来越小,并慢慢开始凝结,最后把镶进去的晶石冻住,并形成了许多倒挂着的冰凌。这些冰凌,在光线的照耀下,光彩夺目,五彩斑斓、煞是好看。

    女娲娘娘暗自念道:真是天助我也!多日的阴霾心情散去,展露出笑容。娘娘没有留下继续欣赏风景,只身飞向天台山,她要抓紧时间将天漏全部补好。然而,娘娘一离开,天漏却又发生了变化,喷吐着火焰将冰凌融化,接着是倾泄而下的洪水。那块五彩晶石在火焰的炙烤和水流的冲击下,逐渐脱离,掉落下来。

    巨石落下,落在古南巢地区(今安徽),生生地砸下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壳的运动中,此地逐渐抬升,形成一座大山,名“黟(yī)山”。那块五彩晶石,因与其它石头材质不同,而被孤立;又在风化剥蚀、冰川流水和重力崩塌的作用下,最终兀立于高座平台之上。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六日,玄宗改名黟山为黄山。那块五彩晶石就是今天的黄山飞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