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青天侠义传by烟水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五]青天侠义传by烟水晶-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祯深深地看了包拯一眼,冷冷地道:“巧言令色,包拯,你今天必须给我把事情说明白。否则,你这个死罪是逃不过去了。”
    包拯脸色丝毫不变,答道:“臣定然会给皇上说明白。这件事要从臣在襄阳的时候说起。”
    “等等。”赵祯突然打断了包拯的话,他转头看了公孙策一眼,“公孙策,既然是在襄阳的时候发生的事,想必你也知道。我想听你说说。”
    从方才开始,公孙策一直心急如焚。当他听见包拯不知深浅地参了襄阳王一本,甚至直接跟皇上说襄阳王要谋反。这些事他甚至没有跟公孙策说过,原来他们一直是心照不宣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明白,这件事在没有证据之前,就算猜测的再多,也不便拿出来说。可是谁能想到,包拯这个冒失鬼竟然就这么直接说出来了呢?
    现在听见赵祯问他,公孙策心知现在不是回避的时候。如果皇上要杀包拯,自己怕是也没有机会活着出皇宫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舍命陪这个疯子好了!
    想到这里,公孙策把心一横,答道:“草民遵旨。”
    说着,公孙策就将自己五年以来在襄阳城与襄阳王父子斗法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之后又将包拯奉旨到达襄阳之后他们两个与襄阳王之间你来我往的争斗讲的清清楚楚。
    公孙策讲了金龙寺的黑衣人,襄阳王府的高手。讲了丐帮分舵的大战和一路护送李萍上京的来龙去脉。甚至说了最后进了京城之后,赵大被杀,李萍被劫,再加上弥漫在京城大街小巷的关于皇帝身世的各种谣言以及他和包拯最后与世子赵卓面对面的对峙。
    逻辑清楚,意思明白,如果单从公孙策的描述中看来,襄阳王想要造反的狼子野心可谓昭然若揭。然而当公孙策讲完以后,整个人却没有丝毫的放松。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的指控只是一面之词,依然毫无证据。他们没有抓住任何一个黑衣人,也无法证明京城的谣言跟世子有任何关系。襄阳王是一国王爷,就算是皇上也不能无凭无据就治他的罪。公孙策在心中不住地将包拯从里骂到了外,从金龙寺的第一次见面公孙策就看出来了,这家伙真是个愣头青,自己真是迟早会死在这个混蛋的手里。
    在公孙策说话的时候,赵祯一直认真地听着,从未打断或者提问过。甚至在包拯试图打断插嘴的时候,还示意他不要出声。直到公孙策讲完,赵祯才长舒了一口气,定睛看了公孙策一眼,淡淡地道:“公孙策,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惜了。”
    公孙策心中一惊,刚要答话,却看见赵祯挥了挥手,对包拯道:“公孙策说的话我全都听见了。但是我希望今日在崇政殿里的话到此为止,不能有一个字穿到外面,否则,朕就只能以污蔑皇亲的罪名诛了公孙策的九族。包拯,你听懂了吗?”
    赵祯的话好像一道晴天霹雳,让包拯和公孙策两个人都惊呆了。他们双双盯住了赵祯,包拯惊道:“皇上!您这是为何?”
    “不必多言了!”赵祯盯着包拯,二人就这样对望了片刻,赵祯突然微微一笑,“今日叫包拯你进宫,是为了加封你的官职。包拯,跪下听封吧。”
    包拯不敢怠慢,急忙双膝跪倒。
    赵祯朗声道:“除了龙图阁大学士之外,朕还要加封你太子太保的官衔,着你掌管上清宫全部事宜,替朕在宫外照顾娘亲。你可愿意。”
    “臣遵旨。”
    “另外,朕还要加封你开封府尹,倒坐南衙,替朕掌管东京汴梁的刑狱治安。包拯,还不快点谢恩。”
    开封府尹?!包拯心中忍不住巨震,就算是让他猜想一万次,他也想不到皇上会让他去做开封府尹啊。掌管京城治安,如此重要的职务,需要跟很多达官贵人打交道,普通官员根本无法处理。因此自大宋建国以来,这个职务通常都是由皇亲国戚,甚至是储君来做。如今皇上竟然封了包拯为开封府尹,真是让包拯感到了巨大的震动,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赵祯盯着包拯的眼睛,笑道:“那么,你敢不敢做呢?”
    包拯眉头一皱,下意识地先看了公孙策一眼。只见公孙策俊俏的脸上神情复杂,目光中似有欣喜,又有不安。包拯沉吟片刻,突然双膝跪倒,淡淡地道:“臣连诛九族的罪都敢犯,还有什么不敢做的。臣,领旨谢恩。”
    赵祯满意地点了点头,示意包拯起身。之后,他转向了公孙策,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突然脸色一变,冷冷地道:“公孙策藐视皇亲,出言不逊,殿前惊驾,罪大恶极本该处死。念其聪明好学,颇有才名,又有功名在身,朕不忍杀之。故惩罚公孙策十年之内不得为官,贬其回家静思己过。钦此。”
    赵祯一番话说完,公孙策彻底愣在了当场。一双眼睛紧盯着赵祯,大脑一片空白,仿佛彻底失去了神智一般。

☆、第15章 。落幕(10)

“皇上,这是为什么?!”
    一声质问脱口而出;然而说话的人却不是公孙策;而是胆大包天的包拯。
    赵祯似乎已经料到包拯会这样说;竟然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看着公孙策;淡淡地道:“公孙策;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下这样的旨意吗?”
    公孙策已经彻底呆住了;然而皇上问他的话,他没有权利保持沉默。公孙策的眼睛轻轻颤抖了一下;眼神晃动几番才找准了焦距,最终定格在赵祯的脸上。公孙策微微皱眉,用颤抖的声音答道:“草民;知道。”
    “很好;既然你知道,那么你回去以后要将朕的用意原原本本地讲给包拯听。明白吗?”
    “草民,遵旨。”
    “嗯。”赵祯答应一声,挥了挥手;轻声道,“包拯,你走吧,今天没你的事了。公孙策留下,朕还有话要跟你说。”
    “皇上,臣是跟公孙策一起来的,臣想跟他一起回去。”包拯看着公孙策失魂落魄摇摇欲坠的样子,怎么能放心扔下他不管呢。
    赵祯颇为差异地看了包拯一眼,冷笑道:“包拯,你有没有注意到你今天一共犯了几次死罪,难道你以为朕真的是脾气太好,所以肯定不会杀你?”
    包拯微微皱眉,刚要答话,就听见公孙策地喝了一声,“走!”
    “阿策!”
    “我说让你走!”公孙策死死盯住了包拯,怒喝道,“你是想让皇上现在就杀了我,还是想让我当场自尽?!”
    包拯神情巨变,赵祯却默然不语,只有公孙策的一张俊脸几乎白得像纸,身体也不住地颤抖。他紧盯着包拯的眼睛,目光中充满了焦急和痛苦,虽然没有说话,却仿佛已经用眼神诉说了千言万语。包拯完全明白公孙策为何这样看他,说来也奇怪,这竟然是第一次包拯看着公孙策,心中的尊重和敬佩被另外一种情绪所取代。他们一向都是这样的默契,彼此一个眼神便能领会对方心中的深意。可是,当这种默契用在此情此景之下,竟然让人的心中如此难受。包拯讨厌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他知道即使他执拗地留在这里,对公孙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帮助。
    赵祯即使再年轻,脾气再好,也是当今天子。他的决定不可能轻易改变,从方才两个人一进门,赵祯的每一句话现在想来都是有用意的。甚至再往前想一想,或许是在他们第一次跟皇帝见面的时候,这位少年天子就已经做好了决定。公孙策是在何时被放弃,被当做牺牲品的?包拯几乎不敢再想,再想下去,他就会觉得赵祯实在可怕了。
    公孙策盯着包拯的眼睛,逼着他立刻离开大殿。包拯无奈,最终只能一跺脚,一狠心,转身离去。看着包拯走后,崇政殿的大门被牢牢关上,公孙策的身体仿佛刹那间丢失了仅有的力气,摇晃得更加厉害了。
    赵祯的心中也略有不忍。然而他明白,作为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此时他说什么都会让公孙策觉得虚伪。他是皇帝,可以一句话就轻松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对于公孙策这样心怀报国之志,又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年轻人,自己方才的处置几乎是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断了前程,对公孙策来说或许比死都要痛苦。作为一个让别人这样痛苦的人,赵祯就算再不好受,又有什么资格说出来呢?
    想到这里,赵祯索性硬下心肠,对公孙策道:“接下来我要问你几个问题,你可以坐下回答。”
    公孙策皱了皱眉,慢慢转过身,面对赵祯,淡淡地道:“不必了,陛下请问。”
    赵祯点了点头,却没有理会公孙策,相反,他自己转回身,回到了高高在上的御座,坐下之后才问道:“公孙策,你方才说你知道朕为何要下这样的旨意贬斥与你。现在我想听你说说。记住,要说你心中真实的想法。”
    公孙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淡淡的苦笑,他仰起头看着赵祯,突然高声答道:“陛下这样做决定,实有高瞻远瞩之意。虽然表面上是在贬斥公孙策,而实际上是在谋划大宋未来十年的政局。”
    赵祯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微笑,他点了点头,“很好,继续说下去。”
    公孙策此时心中仿佛有一团烈火在燃烧,他忘记了顾虑,也不在乎接下来他的话会引来什么后果。他看着高高在上的天子,突然放松了下来,声音清亮,侃侃而谈:“恕臣直言。在陛下登基之初,大宋政坛的格局是太后,八王,太师三方把持。虽然皇帝贵为天子,却一直被这三方势力架空手中的权利。太后与皇上的利益一致,但是却更加看重自己的娘家人。八王和太师都忠于陛下,却因为忌惮太后,更因为不愿意放弃各自手中的势力,不断争斗,对陛下推行的政令更是横加阻拦甚至屡屡出言不逊。
    当时陛下年幼,无力与这三方抗衡。然而如今陛下亲政已有一年的时间,这种情况却依然没有任何好转。陛下长大了,心智能力都足以坐稳这大宋朝的江山,然而这三方势力也正是如日中天。太后身体安泰,八王与太师更是在朝堂上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陛下想要推行政令,对旧制加以改革,却步步维艰。陛下虽然年轻,却是一位胸中有大志向的君主。想必陛下这一年以来,一定是时时为此事感到头痛吧。”
    说到这里,公孙策停顿了片刻,抬起头深深地看了赵祯一眼,突然笑道:“打破僵局需要有非常手段。就在此时,陛下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玉辰宫突然闹鬼,而且一下子把太后,八贤王和远在襄阳的襄阳王三方势力都搅了进来。而最妙的是,因为这桩案子,陛下发现了包拯这个愣头青。他初入官场,什么都不懂,只凭着一股不畏强权的勇气将这个案子一查到底。最后搬倒了太后,甚至将襄阳王的狼子野心暴露于皇上的面前。
    包拯帮皇上打破了僵局,使皇上收回了把持于太后手中的权力。虽然他是八王举荐的人才,但是经此一役,他必定会成为皇上的心腹。而接下来的几年,皇上要逐步收回把持在其他大臣手中的权力,更需要一批像包拯这样的人才为您所用。因此,您一定会重用包拯。”
    公孙策说完这一番话,再次停顿了下来。赵祯却微微皱了皱眉,不解地道:“我方才是问你我为何这样处置你,你却一直在跟我说包拯。公孙策,你是否听明白了我的问题?”
    公孙策微微一笑,“当然听明白了。我之所以会反复提到包拯,正是因为包拯就是造成皇上您决定如此处置我的原因。”
    赵祯没有答话,而是静静地看着公孙策,等待着他的下文。
    公孙策道:“其实皇上之所以会如此处置我,原因也很简单,不过是为了平衡而已。首先,这场官司最大的输家是太后,但是太后毕竟是皇上的母亲。她多年来对皇上有养育之恩,却被包拯与我的举动逼得后半生不得不常伴青灯。皇上抬一个贬一个,是想让太后心里好受一点。
    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在后宫,而是在朝堂之上。太后虽然退了,但是追随她的那些势力还在,他们不可能立刻全部归附于皇上,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跑到太师,八王,甚至是襄阳王的阵营当中。从今以后大宋的政治格局便从太后,八王,太师的三足鼎立变成了皇上,八王,太师,襄阳王的四方格局。在这四方格局之中,皇上现在是最弱的,但是相信要不了多久,皇上就会变成最强的一方。甚至太师和八王很快就会归附于皇上,四方格局变成了两方争霸。草民斗胆猜测,陛下与襄阳王之间迟早会有一战。而包拯,就是陛下的先锋官。至于公孙策——”
    说到这里,公孙策轻轻一笑,“不过是时机不对,陛下不想锋芒太过,太早引起多方势力的警觉而已。陛下想要徐徐图之,不想让襄阳王早有准备,也不想让太师八王认为陛下已经不再信任他们,而大量重用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