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齐种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兄弟姐妹齐种田-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笑道:“走,跟着我们一起去学大哥他们收柿去,大哥说今天就要教会我们三个呢,明天他和浩清哥和晓晨哥就要去永北厅了。”说完更是激动去来。

    额,这么急,看了看天色也才九点不到,我无语的翻了个白眼讥他道:“天呢。看看这才什么时辰,这时能有人来卖柿子?今天天气好,你和哥哥们还是先去给麦子灌水吧,或者把旁边那几亩菜地整一整也行,青椒苗早倒了。套种的蒜苗和小葱也拔完了,但一直都没时间管。”

    小哥急得就看旁边的大哥和浩清哥,大哥也笑道:“嗯,菜园可以不急,芽儿你不是说以后建房子要往后挪吗,今天上午我们就先把麦水灌上吧。”说完看着小哥他们三人道:“收柿子又不难,以前你们下学回来也看过。如今也不用再开兑票了,都直接给现钱,你们只要记得每次收了柿子后记好账就行。”

    这话几个哥哥听了都自是不会反对,抄上家伙直接下田了。才目送哥哥们离开,看到老爹带着晓晨哥也提了锄头就要出门,我忙问道:“爹爹。你们也去灌水?”

    老爹笑看我一眼道:“嘿嘿,那些田他们五个人足够了。昨天我就跟帮忙建作坊的打好招呼了,今天去给你堂伯他们两家挖地基。你爷爷说正月里没有能挖地基的日子,所以赶今天先把他两家的挖出来,然后还得把柿饼作坊那边的地基也挖出来。人我昨天都约好了,五十几人呢,都能挖好的。”

    原来是这样喔,虽说我是不太信那什么看日子的说法,但这切是大家都信了,也没说什么的就解了柯楠跟着出门去看看。

    堂伯他们两家的地基是爷爷帮忙选的,就在大伯家外边一个山梁上,这山梁是除了大伯家那山梁最大的一个了,堂伯他们自是都不会有什么意见,而且还很是高兴。

    等我们走到时,五十多号人已经等在那了,就等着老爹给交待要如何挖。

    这山梁路上方的地势都比较平坦,爷爷帮分配的也很是公道,两个堂伯家一家占一半,房子都靠着山梁中间修,靠后山同样修正房,正房计划是3间屋的。然后靠山梁中间一边修厨房,却也是三间屋的,靠箐一边修牲口圈,暂时不修下面房,但却留出下面房的位置。

    在牲口圈后说是让他们各自挖上一亩多大的菜园子,还能种上些果树。就算是这样修了三栋的房子,还是有个近两百坪的大院子,想来将来堂哥们分家后,也是有足够的地方建房子了。

    今天来帮忙挖地基的,除了十几个外村的,其他都是村里的了。听完老爹细细一说和比划,大家眼中都露出了羡慕来。

    初始我还有些奇怪,因为家里并没对外人说过是要帮补堂伯们建房子,但后来听他们说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在这年代盖房子最贵的就是地基钱了,而他们现在也都知道这山是大伯家买下的,而且并不收堂伯他们两家地基钱,所以会这么羡慕也就不奇怪了。

    原来建房子不光要交一次建房税,还得交更多的地基费啊。那想来买下土地,虽然开田开地要交一定的税费,税收却比没买下土地时便宜近一半,也划算了。

    如是全建房子那更划算。嘿嘿,但这不实际的想法也只能在对这鬼封建社会的规定不满时幻想着打趣玩了。

    只是这些细节也不知道爷爷是什么时候跟老爹说的,想来大伯也应该是清楚了。对于爷爷这样大方的安排,我是是没有意见的。

    这段时间堂伯两家如何的起早贪黑忙活,有多辛苦,家里人都看在眼里,除了两个天天抓钱的孩子长出了点肉,六个原本就瘦弱人,因为现在天天上山摘柿又砍木材,竟比原来更累瘦得让人不忍看了。想来奶奶把早饭提早了,也有他们一定的原因吧。

    六人中午回来时还不知道已经帮他们挖着地基了,后来可能是听了一同摘柿子的人说起了,两家人晚上回来时,他们两家的地基都挖好了,两家人跟着家里的大人又是谢了一番,只差没抱头大哭了,倒是搞得大家的心情都沉重起来。

    。。。。。。

    时间越是觉得不够用就越是过得更快,每天进出除了柯楠一个小尾巴外,又多出了小表弟这条小尾巴,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七的下午。

    大哥他们照计划自是去了永北厅打听学馆顺便收柿,已经来回跑了两趟,让大家满意的学馆没打听到,柿子倒是在今天中午时又拉回来了四千来斤,两次就收到了8千多斤的柿子。

    柿饼作坊地基从二十三下午也开始挖了,到中午大哥他们回来时还没能挖完,听老爹说起,至少腊月二十九还得挖上半,而且他也已经跟帮忙的人都商量好了。

    现在正给我们家开荒的人,却是在今天下午干完就要停下了,明年才会再接着干。今年柿子也只收到今天,要等明年初二才开始收。

    下午时,去东川府收柿子的外公他们,也都又拉回了六骡车的1万多斤柿子,李外公家在十几天前,就自家买了一辆骡车,没再借用我们家的骡子和车了。

    外公他们称完了柿子,也不让留饭,只把六辆车都停到了大伯家院里,接了两个舅母就要赶着回去了,只跟我们约好明天在集市见面。

    今天下午舅母们要离开,外公上次回来时就跟家里商量过的。因为现在收到的柿子越来越少,但每天还都做上5000斤的脆柿,所以现在晒制的柿饼,就光家里人手脚快一些也能忙得过来了。

    之前就说好给舅母们每人每天开200文的工钱,三个舅母是十月十四来帮忙的,二舅母十一月二十二早上就离开了,所以她只干了8天。而大舅母和小舅母却是干了44天,所以在他们离开前,老娘把早就准备好的三布袋钱给了她们。

    舅母们倒也不推让,外公他们也没什么意见,在两个舅母把钱袋交给外公时,外公却只笑说了句:“你们自己留着吧,当个私房钱,老二也来把你媳妇的拿去,回家也交给她,差的我回去给她补上,你们也别有什么意见。”

    两舅母听外公这样一说,哪敢有什么意见啊,而且一下就各自得了8800文的私房钱,这可不是小数目的,两人别提有多高兴了。虽看得出她们都暗自克制着,但那嘴角直走到大伯家门前时,还都一直咧着。见我看着她俩忍不住都笑了出来,俩人才是笑骂我几句,又强自一本正经的装做无事一样跟着大家道别回去了,只说好明年还来帮忙。

    晚上吃过饭后在坎子上闲聊,话赶话的又说起了三个小哥哥找学馆的事,却真是有些让头疼,而最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教学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我们这西南边远方区更差劲。

    三个哥哥在镇上念书这几年早已学完了教授的课程,这种小镇上的么办学馆,夫子只会教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这四种,每天夫子就是教大家读书、背诵、习字,只属于基础教育了,连考试他们这几年都没被那‘狗’夫子组织去考过,也难怪哥哥们都失望后打了主意不想再学。
第一百二十四章 挑选学校
    话说现在清朝的教育分中央、地方两大类,地方教育机构又由官学、私学两种组成。

    地方教育机构:府学、州学、县学(或叫厅学)三种是官学,再是独立于官学外的书院、里学私塾(既叫学馆、学社之类名字)。但学馆或是学社就只是基础教育了,书院就是高一级的教育机构,就连秀才都有可能在其中进学。

    目前就我前世所了解的来说,老康因为担心书院成为一些文人讽议朝政、传播反清复明的思想的场所,所以大多书院都有官方介入,书院就处在了官学和私学间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少有能独立于官方介入外的书院。

    所以当大哥和浩清哥两人要去永北厅找学馆时,我也就只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真能找到个好学校,哪怕没得书院但找到厅学一类的也好。

    但现在听他们讲来,那永北厅是有一个厅学和一个学馆。厅学的两个夫子都是秀才,虽然两夫子学问很一般,但竟然不收学费,还只是收少数民族的学童。这个永北厅学连名字都叫‘永北厅土蕃学社’,这学社只是基础教育,学童学满三年就可回家。

    而学馆的那夫子倒是有些学问,连表哥黄方圆都在那里求学,但同样只教授基础的学问,哥哥们已经学过了。

    唉,果然跟我在现代所了解的差不多,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没猜到竟连厅学都只是基础教育,还只收‘土蕃’?这是作的什么孽啊?看来只能去府城上学了。

    心中打定主意自是不慌了,可大人们听两个哥哥细说下来全都愁上了。扫眼见五个哥哥却都不急不慌的样子,让我有些奇怪。

    浩清哥见这情况,像早算计好了,看着最能做主的爷爷道:“爷爷,要不让他们三个去丽江府进学吧,上次景枫来时讲起他在的那个山勤书字。听说是丽江府很有名的,开馆的姜夫子还是个进士呢,馆里还有四个做馆的夫子,其中有三个是秀才出身。但听说四个夫子学问都很是不错的。”

    “进士老爷?”大伯不等爷爷发问,已经惊呼出来,他看了看同样很是吃惊的大家,接着问出了大家心里的疑问:“进士老爷可是了不得的,怎么没有做官?”

    大哥立马就接了话道:“为什么不做官倒是没打听到,只知道姜夫子现在已年过六十,山勤学馆在丽江府也开了有二十几年,而且去求学的学子不看出身,只要能通过姜夫子他亲自考校,就能去学馆进学了。有学问很好家里却穷困的,那姜夫子还酌情给减少或是减免束脩,实在太穷的不光借宿费免了,连每月的米粮都不用交。。。。。。”

    看大哥说得眉飞色舞的,不知情的还以为他就是被资助的学生了。

    听他这样一说。那姜夫子也算是个真正爱好贤才的人,看家里人如今的表情,应都不会反对了。可我想想后却还是有些不放心,算下来二十几年前那姜夫子可才三十几岁,年纪轻轻就是进士,怎么会不想做官呢,别是什么思想极端的反清人士吧。

    越想越不安心。索性装着好奇的问道:“那书院这么出名,是因为书院出了做官的么?还是说只是因为那姜夫子喜爱贤才?书院是跟丽江府衙联办的么?”

    一连问了几个问题,倒真是把大哥和浩清哥给考住了,倒是一直没说话只是笑的晓晨哥笑道:“以前我跟老爷和大老爷去丽江送货时倒是说过些的,芽儿倒说错的,那姜夫子现在62岁。他是26岁中举的,书院也开了28年了。”随后就把他了解到的情况给我们讲了起来。

    那姜夫子家祖上就有些资产,家里却只有他和他家老太太两个人,身下没有子嗣。传言说,他那书院是出过几个厉害的门生。好像还有一个门生在京里当了五品大官。说他当初不想为官,一是因为他中举当年,他父亲就去世了,三年孝期刚过母亲也去世了。之后三年孝期还没满,他家老太太生孩子又难产差点要了命,后来儿子也没能保住。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就在两年后开起了‘山勤书院’,现在书院倒是跟府衙联办的,只是那姜夫子没让府衙出过钱,学馆的收支都是自理的。

    听着这些信息,心中自是一阵分析合计:想是当年受了打击,妻子孝期生产又留了话柄,毁了仕途;又没有后人他就算跟着反清复明成功了又有什么意思呢,这点也可以不用担心了;既是跟官府联办的,书院的平安也有保障;再来京城那个门生官也不算大,也惹不出什么风波来。

    分析过过放下心来,是可以放心的让哥哥们去读书了。

    见大家还在为姜夫子惋惜感叹,我笑笑正要开口,爷爷去先一拍大腿道:“行,就去姜夫子那山勤书院,丽江府离咱们家也不算太远,一早坐船到永北厅再坐车到丽江府天黑前就能到了。”说完看着三个小哥哥道:“你们三个就去那进学,那姜夫子能从失去双亲的伤痛中走出来,还开办起了这么个书院,更能相助穷人家的娃娃,是个好的。”

    爷爷开了口,大家自是都响应,随后一家人在睡前还细细打听起了书院的开馆日期等等事情。

    原来景枫上次来吃饭时,就跟哥哥们细讲过他在的书院如何如何,早已让哥哥们心动了。书院十月十五后开馆,二十开始正式授课,每月二十五放假,初一又正式授课,家远的学子可以住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