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自杀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开自杀之谜-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童期的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他们一下子陷入忐忑不安之中,这种不安以青少年的反抗、横蛮、怠慢、见异思迁、冷淡等形式表现出来。但在经过这样内在的混乱之后,青少年不久就发现了自己的内在世界。斯普兰格称人的青少年期为“第二次诞生”,他认为这有三个征兆:第一是自我的发现,即是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他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其结果是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并使他们产生追求独立的欲望;第二是产生对生活的设想,这不仅仅是对职业的选择,而且具有对生活的新的态度;第三是介入,即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到青年期,世界各个领域都为青年所注意、评价和体验,贺林渥斯把青年期的意义称为“心理上的断奶”,即脱离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他指出,正如第一次身体上的“断奶”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危机,尽管这将给他们带来一时的不安,使他经历情绪上的激动与混乱。但如果总是继续着双亲的保护和对双亲的依赖,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独立。

  不可避免的是,尽管青少年存在着这些心理弱点,但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不仅丝毫未因此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面对着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青少年们是心有余悸而力不足,难免不造成种种混乱和难堪的局面。这又使他们心理上不安加剧。有些青少年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打击而引起心理失调,行为失控,青少年时期的许多自杀问题都是这样引发的。例如学习方面,由于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产生自卑、负疚心理。引起逃避性自杀行为。在家庭关系方面,青少年由于成长时期的心理特点,逐渐产生介入家庭事物的欲望,但若遇到家庭纠纷,如父母子女纠纷,兄弟姊妹纠纷,他们又往往束手无策,也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由于性的成熟,加上心理上对异性的渴望,青少年会产生恋爱和结婚欲望。但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对恋爱中的冲动性后果无法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婚恋自由受父母干涉等心理重压无法承受,也可能引起呼助、抗争或殉情性自杀行为。

  2、青少年自杀的直接诱因

  青少年自杀的直接诱因即导致自杀的外部因素,一般说来,青少年自杀的内在原因不会直接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就象炸药包需要用导火线引爆一样,青少年自杀的直接诱因才是引起其自杀的导火线。

  美国防止青少年自杀机构的一位负责人说:“自杀是由许多问题而不仅是由一个问题所造成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对于青少年来说,造成其自杀的直接诱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纠纷、婚姻恋爱挫折和学习压力。其他诱因如久病厌世、精神病、荣誉损害等也占一定比例。同其他年龄阶段的自杀状况一样,家庭纠纷仍然是第一位的诱因,所占比例达47.2%。见表7…1。

  表7…1  青少年自杀的直接诱因

  
  10岁以下 11~15 16~20 21~25 合计 %

  家庭纠纷 1 6 38 23 68 47.2

  婚姻挫折 30 10 40 27.8

  学习压力 6 5 11 7.6

  久病厌世 1 2 3 6 4.2

  精神病 5 2 7 4.3

  荣誉损害 2 2 1.4

  邻里纠纷 1 1 0.7

  亲人早丧 1 1 0.7

  经济损失 1 3 4 2.8

  原因不明 1 1 2 4 2.8

  合计 1 14 84 45 144 100

  ⑴学习压力

  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站,是社会根据一定的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思想品德、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专门职能机构,是青少年教育的中心环节。但当今的学校教育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和缺陷,最严重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学校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升学,一旦升学考试落榜。则万念俱灰,感到不但对不起老师、家长,也对不起自己的多年寒窗苦读,内疚、自卑的心理导致绝望,进而产生自杀的想法。只要稍微考察一下青少年自杀的现状,就可发现每年升学考试揭榜的8、9月,社会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都有所增加。

  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致造成学生自杀,在农村中亦较普遍。由于目前农村生产力尚不发达,农业劳动收入有限,生活水平较低,一部分农村青年认为呆在农村没意思,只有考上大学、中专,跳出“农门”才有出息,一旦高考落榜,便绝望自杀。曹文生等人在调查了江西抚州地区农村女青年集体自杀事件后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经济建设,使山区尽快脱贫致富,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素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古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目前,人们的思想从十年*“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缪论中解放出来,全社会都形成了一个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但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学历、文凭成了他们的精神枷锁,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在鼓励学生、子女学习时,采用一些过激的方法,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青少年时候是最活泼、兴趣最广泛的时期,但老师和家长为了使他们搞好学习,把他们的一切爱好都加以剥夺,出了教室进家门,整日关在家中,除了功课还是功课。这对青少年来说,就象鸟儿关在笼中一样难受。久而久之,患上了“学习恐惧症”、“考试恐惧症”。一些实在没法在学习上达到父母要求的青少年学生,由于自卑、恐惧,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最后走上绝路。四川大邑县某乡年仅14岁的小学生付××的自杀就是一个例子。其父母就是由于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寄希望于女儿身上。夫妻俩省吃俭用,下决心供她读书,然而事与愿违,1987年小付考初中落榜,夫妻俩出高价让她复读,为了激发女儿的学习热情,鼓励她好好读书,夫妻俩对女儿说:“你不要再吃‘回锅肉’啊!今年考不上就丢了祖宗的脸。”这些话使小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1988年6月9日。小付吃罢晚饭,心事重重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痛苦的思索着,终于提笔写道:“今年考初中的人很多,能考上的只有少数,我实在没有勇气进考场……”然后服毒自杀。1985年秋,北京市一位12岁的初一女生服毒自杀,并把遗书灌入磁带;倾诉她不忍心父母督学的苦楚。其父母系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上,一直要她名列前茅。孩子已不是第一次想到自杀,早在五年前上小学三年级时就有此念头。考进初中后,全力以赴也难以挤进前十名……。那些被功课、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希望能得到他们师长的理解和帮助,让他们到阳光明媚的天地里活动,享受到生活的欢乐。

  国外也存在着学习压力导致青少年学生自杀的现象,日本尤其严重。据估计,三分之一的日本青少年自杀是由于教育问题造成的。著名的自杀问题研究专家湛吉野敷说;“在我们的未成年人中,日本的入学考试制度是自杀的最大原因之一。”1988年8月30日至9月1日三天内,日本报纸报道了有9名中小学生企图自杀。对此,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稻村博分析说:每年8月底至9也上旬,是日本中学生自杀的集中时期。其原因是从暑假的解放状态向紧张的集体生活转变中,心理状态上产生不安和焦虑,不敢面对现实,故而采取自杀以逃避现实。他认为这种事态说明日本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给予学生的压力很大,乃至部分人感到力不从心,不能承受。

  角逐场上的失败者如此,作为时代的“幸运儿”、“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自杀死亡也逐渐增多。据《中国妇女报》报道,自1987年10月到1988年3月,仅成都就发生5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华西医科大学卫生系84级学生许××,中学时学习冒尖,但进大学后,成绩平平,加之恋爱受挫,于1987年10月在本校跳楼身亡。四川大学工商行政管理系87级学生何××,成绩居班上倒数第二名,1988年寒假考试前,因惧怕考试不及格被退学,在寝室内上吊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我已经五天五夜没睡好觉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要应付考试,显然不可能了。”又如1986年以603分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考尖子”,四川仪陇中学的彭×,平时组织观念、劳动观念就极差,高中时生活尚不能自理,尽管学习成绩拔尖,平时懒散惯了的他却无法适应紧张的大学生活而提前休学。当学校通知他复学时,却惧怕重新回到快节奏的生活中去,于1987年7月31日中午从他家四楼阳台跳下自杀。《中国教育报》曾就大学生自杀现象评论道: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中小学教育,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畸形发展,当他们春风得意地进入大学,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失意等问题时,便灰心丧气,难以正确对待。

  ⑵婚恋挫折

  现代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的提前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早恋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在中学时期就开始了“恋爱生涯”。据四川巴县有关部门调查,仅该县东泉乡黄家村,18岁以下的女青年早恋就达61.5%,其中未成年的11~15岁少女占34.3%。更为严重的是早恋过程中未婚同居的现象极为普遍,占90%。早恋给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造成许多严重的问题。刚刚对*意识产生朦胧感的青少年,对异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男女双方互相吸引,很容易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本能的冲动又往往使他们做出越轨之事。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极不稳定,对异型的选择也尚未定型,因此往往带着浓厚的幻想色彩。一旦幻想破灭或被对方抛弃,很容易产生绝望心理,对女性来说,在人们把女性贞操仍然看得很重的今天,这些早恋,特别是未婚同居的女青年,若失身后被对方抛弃,社会压力、思想包袱更重。事实证明,早恋以及婚前失身是不少青少年绝望性自杀、控诉性自杀的直接诱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在今天,尤其是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青少年在婚姻上不能嫁(娶)自己所爱,而只能顺从父母的安排,与自己不爱甚至根本不认识的人结婚,这对有一定文化知识、视野比较开阔的青年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常常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有的甚至以死相争,为此发生的悲剧很多。江西省抚州地区十起女青年自杀事件中,七起是属于上述诱因自杀。某县三位陈姓女青年集体自杀也是一个典型:18岁的陈××已有六年“恋爱”史,当他12岁时,父母便为她订了婚。六年中,两人从不说话,只偶尔用眼睛斜瞟几下;第二位陈××订婚更早,10岁,未谙世事,父母便为她安排了一切。长大后对无爱情可言的婚约十分不满;第三位陈××生性活泼,从小爱唱戏,父母也为她早早订了婚,但她却爱上了邻乡戏班的一男青年演员,于是决意退婚,父母却坚决反对。这三个 同病相怜的姐妹仿效戏中抗婚小姐的情景,约定同时自杀。死后第二天,人们才在一个偏僻的山坡上发现她们的尸体。作者所调查的成都市郊某县,地处川西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理环境很好,文化生活、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境界远比偏远山区进步。然而,因父母包办婚姻造成的自杀死亡在1983~1985年,达28人,占自杀死亡总数的7.3%。对此,张怡妮在分析了改革后广东农村女性自杀现状时指出:造成女性轻生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与女性的追求相冲突。这首先表明在婚姻传统陋俗与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意识相冲突。改革、开放给农村地来了文明的信息,随着社会视野的开阔和人际交往的扩大,年轻女性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许多人逐步摆脱婚姻由父母作主的旧观念,敢于追求与自己情投意合而且有才能的郎君,这必然与仍以“实惠”为准则的父辈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常常对峙强烈。对方谁也不肯让步,结果使许多女青年以死相抗。

  不自主的婚姻对男青年同样会造成自杀的压力。青年男女因婚恋受阻,无法结成百年之好而相约自杀殉情的,历年来各地均有发生。

  如何处理恋爱中发生的矛盾,也是青少年时期的一大难题。恋爱纠葛很容易使青年丧失理智,作出冲动之举。在这个问题上,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脚踏两只船”,争风吃醋以及人们常见的“三角恋爱”、“多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