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浙商赢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浙商赢天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穿红色防沙衣的铁路工人在铲除沙土,以保证列车继续通行。
  “国门!国门!国门到了!”刹时,车厢内出现了一片欢腾。车厢的过道里挤满了目睹国门风采的人。我伏在窗前久久凝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门”。它巍然屹立,顶天立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列车拉响汽笛,缓缓驶出国门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确确实实出国了。
  此时,列车已进入蒙古境地。“嗷…嗷…嗷…”撕人心肺的嚎叫声呼啸而来。数名身挎冲锋枪,全副武装的蒙古边防军在几条大狼狗的引导下向国际列车急奔而来,登车检查我们的护照和签证。气势汹汹的大狼狗在我身边嗅来嗅去,蒙古军人翻行李,查包厢,顿时列车内充满了一股紧张气氛。
  沙漠风暴仍在狂啸不息,堆堆沙丘切断了道路,挡住了视线。我不禁回首遥望远处依稀可辨的国门。猛回头,异国狼狗虎视眈眈,狂叫不息,风沙肆虐,茫茫一片,无路可行,前方又是一片陌生的国度,举目无亲,路在何方?我思路无序,视线模糊,泪水情不自禁地簌簌夺眶而出。“祖国,再见了,祖国!”
  列车在蒙古境内走走停停。在一些小站上,一些蒙古儿童扒在车窗口伸手向我们索要东西,我们抛些糖果零食给他们逗着嬉闹,换取蒙古硬币,以作纪念。列车过乌兰巴托后,开始全速前进,丛丛密密的白桦林一闪而过,无边无际的原始大森林也悄悄隐退。转眼,列车到了俄蒙边境。经俄国海关验关后,列车在俄国境内驶上了世界上跨时区最多、举世闻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异国风光,俄罗斯情调,使人目不暇接。时至晚上11点多钟,多情的夕阳还恋恋不舍,不忍离去。我身临在奇特的“白夜”之中毫无倦意,尽情欣赏异国他乡的人土风情。

第二章 眼光有多远,生意就能做多远(2)
列车在俄国疆土上不舍昼夜地奔驰。经过全程六昼夜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俄国首都莫斯科。
  早就听说国际列车上的餐饮很贵,我特意买了一箱方便面,带上了国际列车。那时的方便面粗糙无味,用开水冲泡开后,汤里没有一滴油,也没有一点香味,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吃,必须要吃下去!”天天顿顿,我泡着方便面,皱着眉头、闭着眼睛,强迫自己吃下去,最后吃到反胃为止。现在我看见方便面都条件反射,时至今日,我再也没有主动买过方便面。
  在国际列车上,一帮中国匪徒洗劫国际列车。他们把尖刀逼在每一个旅客面前,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洗劫。中国匪徒洗劫国际列车的案件十分令人震惊,引起了国内高层领导的关注,立刻组成了以姜战林(现任铁道部公安局局长)为领导的专案组。他们在国际列车上,抓捕了许多中国匪徒,押回国内,依照法律枪毙了这些罪大恶极者,使一度抢劫成风的国际列车恢复了平静。有些漏网之鱼尽管逃到了国外,但国内公安部门始终在追捕他们。据报道,有一个漏网之鱼,10年后潜回到国内,结果在王府井大街一露面就被公安人员逮捕归案了。
  《潇洒走一回》这首歌是我在赴海外淘金的国际列车上听到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歌。当时我一个文人出国下海,也有脑筋转不过弯的时候,两块钱的点歌费真难倒了我。
  国际列车上的广播里正播着这首歌,这首歌的歌词和歌曲正好符合我当时的心情。“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这几句歌词触动了我的神经,我问列车员能不能再播一遍。“去九号车厢广播室。”我赶紧到了广播室恳求广播员能否再播一遍。“点歌费两块钱一首。”我听着就傻了。“不就是再播一遍吗?还要两块钱?”我想想当时出国前的工资才只有220块钱,点首歌就要花两块钱!于是我悻悻地一路自哼自唱地走回自己的车厢。可见我当时还带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出国的目的也是为了换换脑筋。从此,我在商海中浮浮沉沉十几年直到现在。
  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傻,我懂得从商的路上风吹雨打。说句实在话,我也有情,人间的那个烟火把我养大。十几年的经商道路上铺满着鲜花和荆棘,充满着掌声和泪水。
  我就读浙师大外语系时,一提起“北京外国语大学”,仰慕不已,觉得高不可攀。当初,我登上国际列车时根本没想到回国后会在北京发展,也根本没想到15年后会在北京与北外为邻的高级住宅中著写这本书。真是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啊!
  出国前夜,姚云标、蒋丹峰、程明放等老同学为我特设家宴送行。“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饮一杯酒。”他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在异国他乡处处要留心,孤身一人,处处要注意安全。席间,我们喝着酒,回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岁月,他们还向我赠送远行的礼品,姚云标还拿出500块钱硬往我口袋里塞。老同学的嘱咐和情谊让我感动得热泪涟涟。谢云平、刘振清等众挚友也与我热泪沾衣叙情长。
  一位农民企业家得知我要出国,特意坐了3个小时的汽车,强忍着全身关节炎发作的疼痛,从乡下赶到我家,提着几斤水果来看我。临别,他拿出200块钱,也硬塞到我口袋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眼光有多远,生意就能做多远(3)
得知我要出国,众亲人纷纷为我饯行。毕竟,我是家族中第一个跨出国门的人。九旬高龄的老奶奶也拄着拐杖为我送行。她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200美金塞到我手上。望着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我怎能收她的钱呢?但老奶奶执意要塞给我,“孙子要出国了,做奶奶的怎么能不来送送你呢?”到了国外后,我把赚到的第一笔美金,兑换成2000元人民币,在第一时间内邮寄给了老奶奶。她接到钱后,非常高兴,逢人就说:“我的孙子在国外给我寄钱来了,瞧,这是他给我寄的2000块钱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要闯荡世界去了,母亲一针一线为我织起厚厚的毛衣。她说:“国外天气冷,毛衣能御寒。”带着这件毛衣,我经过了十分寒冷的西伯利亚,穿过了冰冻三尺的贝加尔湖,行走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大街上,带着这件毛衣,即使走到世界的尽头,我心里也感到特别温暖。可惜的是,我在乌克兰的一家酒店下楼吃晚饭的一会功夫,酒店房门被撬,行李被劫,那件毛衣也不幸被盗走。
  在国外,我遭遇过国外警察借查护照为名的敲诈,也遭遇过国外的土匪追踪我们的危险。在国外,我经常被人问起:“你是日本人、台湾人,还是中国大陆人?”我总是挺起胸膛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是中国人,中国大陆人。”
  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完全奏效,也得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给我一粒土壤,我就能够生根、开花、结果。没有阳光也灿烂,给点阳光更灿烂。这就是我的生存理念,也是浙商的生存理念。眼界有多远,人生的路就能走多远。
  二  眼光不是眼前
  导读:做生意,无需十三档算盘,算进算出,最要紧的是眼光。
  眼光不是眼前,这是普通浙江商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什么是眼光?眼光就是在一般人还没有看到,或者还没领悟到的时候,你就能看到两、三年之后的发展变化,先知先觉,抢先一步占了商机,发了大财。眼前就是急功近利,还没有把冷板凳坐热就急于求成。做生意、办市场,需要眼光,而不是眼前利益。商人做生意怎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运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
  当年北京阜城门外的万通市场,由于定位不准,开业不久就歇业了。偌大的市场关门停业的事情在当时同时出现的还有朝阳门外的海兰云天等超大型的商场。万通重新定位改为批发市场之后,起初并无人问津。笔者当时也就此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了一系列分析文章,比如《京城高档商厦改批发市场后有戏吗?》、《万通改批发市场之后》等都曾刊登在北京各大主流媒体上。这些文章都详尽论证了在北京适合于老百姓消费的批发市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道理。北京是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无限,高档商厦改批发市场是必由之路。眼前,万通尽管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但很快就会升值在望,热闹非凡。
  就在这时,有一位名叫陈海珍的浙江临海藉女子,看中了交通十分便利、当下正在歇业的万通市场。当时她从单位里离职出来,手头没多少钱,但她认为处于十分便利的阜城门有这么大的市场,绝对有升值潜力,是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此时,万通市场原先的摊主正在以极低的价位甩摊,到处贴着招租、转让的字眼。当时的陈海珍,尽管还没有做过大生意,但马上回老家以高利贷的形式借了二十几万块钱,迅速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十几个位置十分好的摊位。那些摊主还偷偷地乐着,心里在想:“我们都不要的摊位,你还花钱买下,真是个傻丫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眼光有多远,生意就能做多远(4)
此时,海珍一声不吭,用高利贷借来的钱通吃了十几个摊位后,马上进行业态调整和规划。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住就是胜利,再苦再难也要扛过这一阵子。眼光是需要经过时间证明和耐力考验的,又要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有眼光之后还要经得住寂寞的煎熬,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抱出个金娃娃,发大财。
  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万通改批发市场后,生意出奇得好,原来没人要的摊位一下子又成了抢手货,等再来一批商户时,摊位早已被抢购一空了。由于有超前的眼光,海珍早已把十几个摊位装修布置完毕。这些摊位占着优势位置,升值很快。许多人和她谈判,请求租赁这些摊位。目前,海珍除留下4个摊位自己经营外,其它十来个摊位早已租赁出去。每年摊位的租金不断上涨,她可以稳收一大笔租金。海珍的生意开始越做越大。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海珍经常说:当时借的20几万块钱,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而且还付高利息,我是冒了风险的。海珍说,她的成功除了胆大外,还要有眼光,再加上有敢于把冷板凳坐热的毅力。有些人的眼光能看到前面两、三步,有些人只看到眼前,就变成了鼠目寸光了。
  目前,北京阜城门外的万通批发市场,交通十分便捷。这个市场的大部分商户都来自浙江。有谁能预知到十几年前急于抛售的一个摊位如今已升值到几百万元?有谁能预知到摊位的租金年年看涨,市场从当年的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到如今的门庭若市、人山人海?有谁能像陈海珍那样敢于吃第一只螃蟹?有谁能体会到他们当初冒着极大的风险第一批入驻市场的心情?又有谁知道他们当年的眼光能带来今日丰厚的收获呢?
  三  抢占土耳其市场
  导读:跟着浙商走出国门做生意。
  四年前,我组织了上百名浙商聚集在京城某一酒店,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中国商贸城项目推介会”。京城有十几家主流媒体在醒目的版面报道了这件事。
  当年,200多个浙商去土耳其看商业项目。一旦有好项目,几十人、上百人规模的浙商就会直扑过去。
  2004年的伊斯坦布尔,中国商人寥寥无几。尽管那里比北京地域大四、五倍,欧亚各国采购团又常常蜂拥而至,商品需求量十分巨大,但中国商业网点几乎空白。“做小商品生意是非常赚钱的,尤其在伊斯坦布尔,有时甚至能赚到十倍、二十倍以上的利润。”这是当年我到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办事,有一次总领事同我漫谈时告诉我的。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中国商贸城建好后,随即来中国推广。该商贸城一期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使用面积万平方米,设有店铺384个,每个店铺面积10到30平方米不等,日客流量预计超过20万人次,周边常住人口近60万人。
  云集于京城的“浙江村”、天意、万通、红桥、雅宝路等各大市场的浙商纷纷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这些浙商精英经过十几年的商界历练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把眼光聚集在国际市场上。他们感到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只有与国际接轨,敢与国际商贾比高低,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才能体现浙商应有的从业价值和人生所追寻的最高境界。
  基于对世界各国市场的反复考察和对各国政局、民情的充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