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政人物寻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军政人物寻踪-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赖心辉(1884-1942) 民国将军府正威将军,国民党陆军上将。四川三台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历任川军护国军支队司令、四川省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长、国民党新编第十一师师长、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等职。1942年4月18日在成都病逝。  

王凤山(1904-1942) 国民党陆军少将。山西五台人。太原军官学校毕业。后入晋军,历任营长、团长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部投入抗战。1941年升任陆军每二一八旅旅长、暂编第四十五师少将师长。1942年4月在万泉县一线与日军激战时,4月18日在战斗中中弹牺牲。  

王 庚(1895-1942) 民国陆军中将。江苏无锡人。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1918年返国,任职于北洋政府陆军部。1919年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参加巴黎和会。1920年与陆小曼结婚(1925年离婚)。历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哈尔滨警察厅厅长、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前敌部指挥部炮兵指挥官及装甲车队司令、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等职。1942年4月在埃及开罗病逝。  

朱世勤(1904-1942) 国民党陆军少将。山东单县人。曾任鲁北水上保安副司令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义军,配合主力部队与日军作战。历任山东第一路军游击第一旅旅长、山东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国民党暂编第三十师少将师长等职。1942年5月4日,在单县王寨与来犯日军激战,壮烈殉国。  

戴安澜(1905-1942) 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营长、团长、第二零零师少将师长。参加了长城抗战、华北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外围战、收复昆仑关之战等。1942年率第二零零师入缅甸,阻止日军从仰光向曼德勒推进。5月初奉命向国境线撤退。5月18日与敌作战时负伤,5月26日牺牲。  

胡义宾(1906-1942) 国民党陆军少将。江西兴国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3月,随第五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5月奉命向国境线撤退。6月,行至埋通时遭日军袭击,在激战中中弹牺牲。  

何佩瑢(1880-1942) 民国将领,汉奸。湖北建始人。清末举人。190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中任职。回国后在北洋陆军中任职。民国成立后,历任北洋陆军第二师参谋长、湖北省政务厅厅长、湖北省财政厅厅长、河北省省长。1921年后寓居青岛、汉口等地。1939年出任汪伪武汉特别市参议府议长、武汉维持会会长、湖北省省长。1942年6月被其妾毒死。  

常恩多(1895-1942) 原国民党陆军少将。辽宁海城人,满族。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历任东北军营长、团长、国民党第一一零师师长。参与了西安事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在苏、鲁、皖一带顽强抗击日军。1942年在山东率部起义。同年8月9日在莒南王家坊病逝。  

王柏龄(1889-1942) 国民党陆军中将。江苏江都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了辛亥革命。历任团长、旅长、云南讲武堂教育长、黄埔军校教育、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北伐总预备队指挥官、中央军校教授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942年8月26日在成都病逝。  

杨庶堪(1881-1942) 民国政要。又名杨沧白,四川巴县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讨袁战争。历任四川宣抚使。四川省省长,广州政府秘书长,广东省省长,段祺瑞执政府农商总长、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942年8月在重庆病逝。  

吴 昆(1882-1942) 国民党元老。湖北黄冈人。1905年与刘静庵等在武昌筹组日知会。后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任评议员兼《民报》干事。1906年受孙中山派遣,陪同法国人欧几罗赴内地考察党务。1917年与宋教仁等赴东北筹划起义。事泄后被捕,中途逃脱,再赴日本。1911年回国参加武昌起义。民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协助宋教仁改组国民党。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脱离政界,赋闲在家。1942年8月在湖北恩施病逝。  

李厚基(1870-1942) 北洋将领。江苏铜山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未曾任北洋军管带、标统。民国成立后,历任旅长、吴淞要塞司令、福建镇守使、福建护军使、福建督军兼省长等职。1924年兵败下野,移居天津。1942年9月逝世于天津。  

吴兆麟(1882-1942) 民国陆军上将。湖北鄂城人。早年入湖北陆军。1906年加入日知会。武昌起义时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后任湖北军政府参谋部部长。1912年任参谋总长兼第五师师长,不久解甲回鄂,投资实业。1922年被推为武昌首义理事会主席。1938年武汉沦陷后,拒绝出任伪军总司令,遂遭软禁。晚年皈依佛门。1942年10月逝世。  

熊育锡(1869-1942) 国民党政要。江西南昌人。清末参加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任江西省军政府教育局副局长,江西都督府教育科科长等职。1927年后,历任国民政府江西省建设厅代理厅长、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组织部部长等。1942年11月19日在宁都病逝。  

陈体诚(1893-1942) 国民政府官员,公路工程学家。福建闽侯人。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京汉铁路局工程师、浙江省公路局局长、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西北公路特派员兼甘肃省建设厅厅长、中缅公路运输局副局长。1942年11月在昆明病逝。  

蒋作宾(1884-1942) 民国军政要员。湖北应城人。1905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历任九江都督府参谋长,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北京政府参谋本部次长,孙中山大本营幕僚长,湖北宣慰使,战地政务委员会主席,驻德、驻日公使,内政部部长,安徽省政府主席,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政务组主任等职。1942年12月24日病逝于重庆。  

朱少屏(1881-1942) 同盟会会员,报业家。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协助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等,并参与组织南社。辛亥革命时,组织沪军都督府,任总务科科长。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参与创办《太平洋报》。后任《申报》驻欧记者、《中国评论周报》社总经理、上海通志馆带馆长。1942年任驻菲律宾领事。同年被日本占领军杀害。  

张季鸾(1886-1942) 报业家。陕西榆林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后协助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等。曾参加“二次革命”。后历任《民信日报》、《中华新报》、《大公报》总编辑等。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2年病逝于重庆。  

张永福(1871-1942) 同盟会会员,汉奸。广东饶平人。新加坡华侨。早年从事反清活动。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副会长。1907年参与创办《中华日报》。民国成立后,任侨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0年,出任汪伪政权国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后任缅甸仰光商会会长。1942年病逝于云南。  

董 康(1867-1942) 清末及民国政要,汉奸。江苏常州人。光绪进士。清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大理寺推丞等职。民国成立后,历任大理院院长、内阁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1927在上海任律师,主持上海法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敌,历任伪华北临时政府委员、议政委员会务委员、司法委员会委员长、汪伪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42年病逝于北平。  

李耀汉(1878-1942) 民国将军府捷威将军。广东新兴人,绿林出身。清未曾任新兴巡防营管带等。辛亥革命爆发后,率部在肇庆反正,后任广东肇阳罗镇镇守使。1917年8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广东省省长。不久被排挤去职。1923年任沈鸿英部第五军军长。后随沈鸿英兴兵作乱进攻开平,兵败后率残部部流窜新兴、阳春等地。1942年新兴病逝。  

王永泉(1886-1942) 民国将领。河北青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任奉军司令部副官、补充旅旅长。1921年10月与徐树铮合作在福建成立军政制置府,历任福建省省长、福建军务督办。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出伪华北治安部部长等。1942年病逝。 

胡仁源(1883-1942)民国政要、教育家。浙江吴兴人。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入日本仙台高等学校及英国待尔模大学学习。民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交大校长、北洋政府教育部总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1942年病逝。 

白凤翔(?-1942)东北军及汪伪将领。原为东北军骑兵第六师师长,后任东北挺进军高参。1936年西安事变时奉命捉拿蒋介石。1940年在绥西率部投敌,被任为东亚同盟救国军总司令。1942年,又拟反正,被日军觉察,将其毒死。 

林君复 (1879~1942) 民主革命者。广东香山(中山)人。早年在广州格致书院读书,继入读日本宏文书院和早稻田大学,得识孙中山,并追随革命。曾在日本华侨中筹得一批款项,并将家产变卖,交给黄兴、朱执信等作为革命活动经费。1906年奉孙中山命,到澳门创办“仁声剧社”,以此进行革命活动,演出《血泪》等剧目,揭露清廷祸国殃民的罪行。后成为香山县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数次变卖家业购买军火准备香山武装起义。1911年11月,策动驻守前山之新军营长任鹤年部起义。香山光复后,率领香山民军进军广州,与各路民军会师。中华民国建立后,广州各界曾推举他为广东副都督,伍廷芳、廖仲恺等曾推举他为农民部长等高级官职,但都婉辞,回香山、香港等居住。孙中山为此而书赠其“毁家纾难,功成身退”条幅。1941年末香港沦陷前,到惠阳象山古寺削发为僧,长居古刹,布衣素食。1942年在寺中病故。 

严伯玉 (1874-1942) 民国政要。福建闽侯人,严复长子。少时随父亲的同学罗稷臣到英国,为大使馆随员,同时在剑桥、伦敦等几个大学选课进修,回国后以“精通洋务”受到清廷重用,历任广东电政监督、驻法参赞,还奉命视察越南,著有《越南视察报告》。宣统元年(1909年),被擢为二品卿衔的福建财政正监理官。民国成立后,历任长芦盐运使、财政部参事、公债司司长等,同时曾三度担任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次长,又任全国盐务署署长兼盐务稽核总所总办等要职。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任财政部次长、司法行政部总务司司长。1935年后失业,寄居在上海。日本沦陷上海时,日伪要伯玉出任伪财政部部长。伯玉宁死不就,受汉奸要挟,被迫搬到一个亭子间里住,床铺就设在一个澡盆的上面。1942年,贫病交加,于上海逝世,时年68岁,由亲友筹资收殓。 

熊 英(1888-1943)民主革命者、诗人。广东茂名人。出身书香门第。清末与林云陔等组织进步团体“新高同志会”。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由朱执信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策动起义。1911年参与高雷起义。1914年后,在粤西从事讨袁驱龙战争。1917年后,历任广州大元帅府简任秘书、广东省长公署秘书、广东高等审判厅书记长、广东省民政厅秘书、财政厅秘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财政部秘书、西南政务委员会简任专门委员等。抗日战争爆发后,颠沛流离,后回乡养病,1943年2月2日逝世。有诗名,晚年编辑《水鉴楼诗稿》传世。 

周 复(1901-1943) 国民党陆军中将。江西监川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中央军校政治部秘书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检查会书记,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特派员,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从1939年至1943年,周与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指挥部队在苏鲁边区坚持了四年的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2月,日军对苏鲁战区的胶东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2月21日,周在激战中中弹牺牲。  

李子鬯(1880-1943) 民国政要。祖籍四川巴县,生于云南腾冲。光绪举人。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回云南创办教育。1911年参与重九起义。后历任云南都督府军政部次长、殖边督办、西藏宣慰使、云贵矿务督办、国民政府第一殖边督办兼云南公路分局局长等。1943年2月在昆明病逝。  

胡瑞霖(1878-1943) 民国政要。湖北江陵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汉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