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太宗-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抓起来,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可见,秦国已经建成了公民社会,整个国家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系。国君通过科层制的官僚组织体系指挥国民,从最高元首到普通百姓或前线士卒,只是同一命令的层级传递,而不是多级主权的联合下达。

    公元前221年,秦国依次攻灭了六个诸侯国,也毫不客气的吞灭了周天子的直辖领东周、西周,中华帝国的主体部分第一次从形式上统一到了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帝国旗下。请注意,我说的是“从形式上”,“从实质上”尚需留待后文细说。

    统一华夏后,没有殖民意识,也不搞分封建国的秦王朝,当然会要求全国执行统一模式。然而,要求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便直接进入公民社会亦不现实,部落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的残余力量还将以各种变通形式不断挣扎起复,有时候挣扎的力量还会反噬新生进步力量。秦二世作为最失败的太宗典范,很多人归结于他本人的弱智,但这显然是片面的。他的失败是一次典型的社会大变革挫折,是中华民族由有中国特色奴隶社会转向有中国特色封建社会这一次文明大转型中出现的曲折。

    而对于小胡亥而言,真正的不幸在于:他上位的时机恰恰只晚了一格。他的前任——秦始皇,无论后世毁誉如何,都享受着“千古一帝”的赫赫声威,而他却要在史书中扮演弱智败家公子的角色。然而,在大秦帝国这架青铜铸就的超级战车上,某一个零件真的有那么大的主观作用吗?或许他和他父亲都只不过是按照战车的轨迹,走到了不得不走的那一步而已。

    被即位的小朋友

    秦朝的行政组织结构严谨缜密,对每个环节上的操作者要求都很高,对顶点的皇帝尤其严苛,甚至超出了常人的体能范围。俗话说:文死谏,武死战,皇帝累死在龙案——别误会,不是指被后妃们累死在睡觉的龙案,而是被每天超过两百斤的奏章淹死在办公的文案上。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高寿)已被繁重的政务严重摧残。尽管非常怕死的秦始皇致力于研发长生不死的技术,但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他的身体健康和所有人到这个年龄时一样,一天天恶化。即便如此,始皇帝仍然坚持进行了第五次巡视全国,以彰显大秦帝国的统一属性。

    七月,巡视团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以南张公渡),秦始皇病体沉疴,实在无法支撑。虽然秦始皇晚年非常忌讳“死”字,但大限将至,亦非人力可以阻止。始皇帝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准备安排后事。

第一部分 第二篇 二世而亡,帝国成型—

    由于秦始皇一直寄希望于长生不死,所以始终没有立太子。但长子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被大多数人看好。内史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扶苏跟随军中,显然是外放锻炼,准备接班。蒙氏是秦朝战功最盛的望族,从蒙骜、蒙武起,为秦帝国一统华夏立下赫赫战功,现在除蒙恬率领秦军几乎全部主力部队以外,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主管最高司法。蒙恬与扶苏在北方边境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蒙氏家族应该非常支持扶苏。

    本次出巡秦始皇带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上卿蒙毅、少子胡亥,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留守咸阳,蒙恬和扶苏在北方打匈奴、修长城。史载秦始皇赐诏给扶苏,让他把军事托付给蒙恬,自回咸阳办理丧事。虽然没有明说明让他继位,但这个召唤明显带有此意。不过那时候没有电话,不能直接通知本人,必须通过一套正式的公文手续,经办手续的人就是赵高,问题也就出在他身上。

    秦皇室赢姓赵氏,这个赵高是皇室远亲,但其父曾犯罪,母亲被罚为奴婢,出身相对卑贱。如果是在秦朝之前,是没有什么政治前途的,但赵高生在了好时代,只要有才能,就有出头的机会。赵高文武兼修,练得一身好武艺,又精通刑狱律法,秦始皇任命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还让他兼任少子胡亥的老师。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上卿蒙毅判其死刑,但秦始皇不但赦免其罪,还官复原职,甚至兼行符玺事,也就是掌管皇帝符玺,相当于贴身文秘。这种工作在后来一般都是由宦官承担,而《史记》中一句有歧义的“宦籍”,更使很多人都认定赵高是宦官。其实在先秦“宦”只是近臣之意,并非指阉人,赵高有女儿女婿,怎么可能是阉人?

    扶苏师从蒙恬,胡亥师从赵高,显然双方是竞争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蒙毅判赵高死刑,但罪名史书无载,且秦始皇不但赦罪还官复原职,可见这个判罚本身也未必公正,或是双方争权中的一次交锋。始皇在时还可以平衡一下这种争夺,而他一旦故去,形势就会完全倒向继位的一方。本来扶苏一方占有绝对优势,事实也正向这个方向发展,但赵高也不会轻易就范,要利用贴身文秘的职务之便奋力一搏。

    赵高悄悄扣住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不发,没过几天,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大平台村),秦始皇驾崩,赵高先不发丧,而是紧急召来左丞相李斯密谋。

    赵高首先说明了皇帝死在外地容易引发动乱,李斯也表示可以赞同,同意将尸体送回咸阳再公布。然后就是拥立谁继位,李斯第一反应当然也是扶苏,而且作为丞相,他怎么可能容许伪传诏书这种事。但赵高向他分析了形势:“君侯才能、谋虑、功高、无怨(指没有怨恨,群众基础好)、长子信之(指扶苏的信任),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比蒙恬如何)?”李斯还是一个很客观的人,老实回答:“不及也。”赵高说:“那就对了,扶苏当了皇帝,肯定用蒙恬作丞相,你最终不能位极人臣而衣锦还乡。胡亥仁慈笃厚,可以为嗣,请您考虑!”

    秦汉丞相制度有时是单独一个丞相,有时有左、右两相。历史上一般以左为尊,但秦、汉初碰巧是以右为尊,李斯这个左丞相其实是二把手,还差一步到顶。不过他只是资历差了点,以他作为有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第一代设计师的才华和功勋,登顶毫无悬念,但赵高又为他描述了一副煮熟的鸭子展翅高飞的愿景。经过慎重考虑,李斯决定与其合谋,矫发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另拟一道诏书给扶苏,痛斥他率军不能辟土立功,士卒多耗,还经常直言毁谤,令其不得归为太子,将军蒙恬辅佐不力,皆赐死。

第一部分 第二篇 二世而亡,帝国成型—

    扶苏接到这么一道诏书,伤心欲绝,立即准备自尽。蒙恬说:“皇上没有立太子,而且现在外地。朝廷让臣率领三十万大军,公子监军,这是身系天下的重责,现在一个使者来就自杀,怎知不是其中有诈?确认一下再死不迟!”

    蒙恬这话其实很有道理,如果扶苏回个信确认一下,赵高的诡计很容易穿帮,那时就算撕破脸,且不说赵高矫诏之罪人人得而诛之,扶苏一方的实力明显也要强得多。但扶苏吃了老爸一顿痛斥,再加上使者几度言语挑唆,羞愤难当,当即自尽。蒙恬还不肯自尽,使者只好暂时留下李斯的舍人(秘书)监军,飞奔回李斯处报信。

    尽管蒙恬还没死,但扶苏死了基本上也够了,赵高等人拘捕蒙毅,率巡视团回咸阳。为了掩盖秦始皇已死的事实,赵高等人继续装出平时侍奉皇帝的动作,每天照常把食物送进车内,照常接受百官递送的奏章。赵高还把一种非常高档的食物——鲍鱼大量塞到车里。这当然不是孝敬皇上吃海鲜,而是因为当时天气很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开始腐烂,塞鲍鱼可以掩盖尸味。

    呜呼!千古一帝,死后竟被臣子如此对待尸体,不胜哀哉!

    回到咸阳,李斯、赵高立即发丧,拥立太子胡亥,史称秦二世。

    对此,胡亥要说的是:我是胡亥,别人也叫我秦二世。我老爸挂了,几个怪叔叔演了一场很复杂的大戏,掩盖老爸的死讯,吓死哥哥,让我当了皇帝。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个被即位的。是的,这是我的故事。

    传说中的暴政

    提到秦朝,一般人第一印象是统一,其次恐怕就是暴政了。在后人贴给秦朝的标签中,有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还有孟姜女哭长城,连《史记》的“焚诗书,坑术士”也被硬说成“焚书坑儒”,以起到把秦朝树为儒家社会公敌的作用。而秦始皇好歹还是一统华夏的千古一帝,功过两分,秦二世则完全成了纯粹的弱智二百五。

    但我们不能这么简单看问题。

    从现存史料看,秦二世确实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史书上只记载了他当皇帝后的几个弱智故事。

    比如秦朝规定上朝时要把鞋子脱在大殿门口,有一天秦二世见那么多鞋子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儿,突然跑过去踢得乱七八糟,在众人的瞠目结舌中轻松的回答了一句:“没什么,好玩儿,哈哈哈!”

    这段描写使一副顽童形象跃然纸上。政治是最严肃的游戏,秦二世作为皇帝,这种玩法就太儿戏了。而作为二世主的通病,秦二世沉溺富贵的问题也很严重。秦二世非常有志于度过一个精彩的人生,他曾问赵高:“人活在世上,如骏马穿过决隙一样飞快。我已君临天下,想穷尽耳目所好,心志所乐,一直到死,可以吗?”赵高的回答很有水平,若按儒家传统,肯定说这是昏主的做法,贤主应该避免,他却说贤主应该这样做,昏主才必须禁止。这是什么道理?原来他的考虑不是规劝君主,而是如何保障他达成这种心愿,只有他所谓的贤主才做得到,昏主这样做容易被人推翻啊!而赵高所提供的方法也令人发指,他说:“沙丘之谋受到很多大臣和兄弟怀疑,只有把他们全杀了,才能高枕无忧!”秦二世非常赞同,于是大杀重臣和兄弟。

    第一个遭殃的当然是蒙恬,在接到伪诏时扶苏当即自杀,死后情绪基本稳定,蒙恬则一直比较激动。秦二世登基后其实真相已经大白,但手握三十万主力部队的蒙恬并没有打起为扶苏报仇、清君侧之类的旗号反对秦二世(其实是赵高),反而说:“我家三代为大将,我现在手握三十万重兵,论实力我完全可以发难,但是我遵守先人教诲,不敢忘了先帝。”于是服毒自尽,京城的蒙毅也被杀。对此,后世评价不一。比如司马光认为,蒙恬是秦始皇荼毒天下的急先锋,不仁不智,但谨守臣道,明知是无辜被杀,依然守死不贰,非常值得称道。也有不少人认为,不久后天下反秦,大多打的是为扶苏、蒙恬报仇的旗号。而蒙恬自己却不知道打这个旗,却主动就义,傻到了一定程度。不过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讲,蒙恬和商鞅的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商鞅无法煽动商地的人随他造反,是因为秦人都已经转化为国家公民而非他的私财。同理,蒙恬是三十万秦军主将,但这三十万秦军绝非他私财,正常情况下归他指挥,要造反可就不行。

第一部分 第二篇 二世而亡,帝国成型—

    蒙氏被除后,秦室十二位公子、十位公主均被诛杀。杀公子可以理解,杀公主干嘛呢?难道亥哥杀的不是公主,是寂寞?之后秦二世认为达到了“高枕无忧”的境界,营造穷奢极欲的阿房宫供自己享乐。再加上秦始皇的骊山陵、长城等重大工程,据说让秦朝百姓过得很苦。唐代诗人杜牧用“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来形容秦朝统治者不断增长的剥削欲望与人民群众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深刻矛盾。很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之后又引发了六国贵族大翻盘,英布、刘邦等各路英雄也烽烟并起,很快埋葬了大秦——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王朝。

    后世很多人提出秦二世政治昏聩,导致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在此,我认为至少需要指出两点:

    第一、秦二世算不上英主,但未必真是传说中的暴君,实际掌权的人是赵高。

    第二、秦朝的灭亡未必真是出于所谓的“政治昏聩”,而是一次社会形态大转型中的波折,不是政治清明就能避免的。

    先说第一点,赵高以阴谋拥立秦二世,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他。史载赵高用了一个非常拙劣的伎俩,他对秦二世说:“君王要保持威仪,就要让臣子们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不要当暴露狂,居于深宫,由微臣等辅佐,这样天下都会称颂圣主。”

    这是赤裸裸的篡权,智力稍微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但秦二世确实照这样做了,把行政大权交给赵高,这显然不是他真的相信了赵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