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跃凤飞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腾虎跃凤飞舞-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队人在大明百姓前汇合后停马列阵,而此时的大明百姓在吴链的组织下也已经将仅存的十几名鞑靼骑兵全部杀光,并有几百名拿着抢来兵器的百姓随着吴链站成队列,其余千余人因手无寸铁,只能站在阵后,准备支援前面的吴襄等人。
林丹汗见明军都已经撤退,他也令部下马上集合队伍,在吴襄等人面前列阵。
林丹汗见手下列完队列才发现,自己带出毛剌关的五六千人,此时竟只有不到三千还能列阵,而且士气低下,垂头丧气,大部士卒身上还带着伤,就算无伤的人也是气力耗尽,只能勉强支撑着骑在马背上,如果真的冲锋起来,恐怕不用敌人打他自己就会摔下去。
第四十三章 草原苦战(四)
    再看对面的那不到三百名大明骑兵,虽然脸上也有掩不住的疲惫,可却是各个斗志昂扬,自己手下虽是对方十倍,可林丹汗竟没有把握全歼对方,更何况对方那千余普通百姓也不好对付,真打起来恐怕是要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这时色本也来到林丹汗身边,小声道:“大汗,你看我们还打不打?”
林丹汗也正在犹豫不绝,便反问道:“那你说呢?”
色本来前已经考虑好了,闻言答道:“不打。”看着林丹汗疑惑的看着自己,他忙接着道:“大汗,我们就算打赢了也没什么好处,反而又要凭添许多伤亡,而各部落的那些大人恐怕又要责难于大汗了。”
林丹汗听后却是暗恨不已,如果不是有那些小人背后做梗,自己恐怕早已打到大明腹地去了,又怎么会将已经到手的毛剌再还回给明军,可这一切却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有丝毫改变,各个部落的首领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与自己做对,拌住了自己的手脚,早晚要将这些人清除干净。
可眼下去只能按照色本的话去做,自己手下这仅剩的几千人可是自己最放心的部队之一,总不能在这儿与大明拼光,这样做是毫无价值的,以后还要靠他们帮助自己建功立业。
林丹汗只能怒气冲冲的一挥马鞭,对色本道:“撤,你去安排断后部队,千万不能让大明再钻空子。”
色本闻言离去,半个时辰后鞑靼除了断后的千余部队外,其余伤员及掠来的财物已先行撤离战场,而仅剩下的这千余人也缓缓向后退去。
眼看着鞑靼骑兵缓缓后退,直至看不到踪影,大明军卒及百姓才发出震天的呼喊声,将手中一切可以抛起的东西抛向空中,以此来庆祝这得来不易的胜利。
直到此时那名被困的大明将领才带着身边两人来见吴襄。通报之下吴襄才知道面前这混身鲜血的就是在辽东向有威名的祖家三兄弟,使关公刀的是大哥祖大寿,使长刀的是二弟祖大乐,使蛇矛的是三弟祖大弼。
原来三人当初奉命出关追敌,分兵后不久见关上烽火燃起,三人忙率部下折返回关,可途中屡有鞑靼骑兵骚扰,行军速度无法加快,祖大寿最先率人赶回到当初分兵的河畔,本想马上赶回关城,可部下仅有百人左右,关内有杜松驻守,连他也燃起烽火请求援兵,可见敌势必然强大,自己这百人就算回关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且部下长途奔波也都精被力尽,祖大寿便下令全军原地休息,一方面等待其他部下前来汇合,另一方面恢复体力。
等了近半个时辰,才见二弟大乐、三弟大弼及一个百户回来,大寿实在心急,再也等不下去了,便率众赶往毛剌关。
却不料离关城几里之外便见关上旗帜竟已被换上鞑靼将旗,而关城之下竟有千余鞑靼骑兵守卫,关上也密布着手持弓箭的鞑靼士卒,祖大寿眼见敌军人多势众,自己万万不是敌手,而且听城内不时传来喊杀声,知道战斗还未结束,可自己等人却体力不支,祖大寿只好下令找个僻静之处休息一会,并派出游骑负责警戒,随时关注敌军动态。
休息了不到半个时辰,手下游骑飞马来报,说鞑靼骑兵有撤兵迹象,祖大寿等人听后虽不知鞑靼骑兵为什么会撤兵,但却暗喜不已,忙集合部下准备进关。
可当他们伏在一座小山丘后看到鞑靼骑兵时,却吃了一惊,眼前这支队伍还是往日那支纵横草原不可一视的鞑靼骑兵吗?
全部队伍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六千人,而前锋及中军竟有大半身上带伤,只有后军看上去略好一些,而且看上去一个个不但没有得胜的豪气,反而大部分垂头丧气,好像打了大败仗一般。
祖大寿忙叫来大乐、大弼商议,自己奉命出关追 敌,可敌人没有抓到半个,反而自己部下兵马却被他们伤了不少,而且五百人的队伍,此时只有不到四百,这一切如何向杜大人交待?如何对得起杜大人对自己的看重?
就算杜松不会降罪与自己,恐怕自己以后在这辽东境内也再无面目见各位同僚。即如此莫不如趁着鞑靼骑兵士气低落之时对其突袭,没准还能立下大功。
大乐和大弼对大哥的意见当然不会反驳,反而竭力叫好,此次出征未能斩杀一名鞑靼骑兵,两人早已憋了一肚子气,早想找机会狠狠来他一下子。
祖大寿见二人没有意见,便命人悄悄跟在鞑靼骑兵附近,他则和两个弟弟远离鞑靼大队远远坠在后面。
直等到鞑靼士卒吃饭前一刻,祖大寿才率众突袭鞑靼军营,斩杀军官士卒无数,却不料被鞑靼骑兵困在中央,最后好在有吴襄的接应,才能全身而退。
祖大寿虽然没有听说过吴襄其人,但此次全凭其出力相救,不然恐怕是生还无望,所以对吴襄当然是十分敬重,再加上杜松连亲兵队长都派来协助吴襄,可见杜松对其看重,想来吴襄此后必然是青云直上,不可小视。
二人在一起相互敬仰了半天,派出去的侦骑回来报告说鞑靼骑兵已经远去,并没有其动作,两人才放下心来,吴襄让祖大寿带人护送百姓先行回城,他则负责断后。
祖大寿也不推辞,他知道此时自己手下不到百人实是无法再担此断后重任,只好先护送百姓回关。
待祖大寿走后约半个时辰,吴襄才率人撤军,待吴襄二百余人走到关下一里左右时,却见前而旌旗招展,一队骑兵正站在路上,旁边却是数不清的大明百姓。
吴襄还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却有传令兵前来报告,原来是杜松亲自率人出关来迎接吴襄这位此战中最大的功臣,而路两侧的百姓则是自发前来,为了感谢吴襄率部救出了他们的亲人。
杜松驱马来到吴襄马前,吴襄不敢怠慢,跳下马背,搭手行礼道:“禀大人,小人不负大人教诲,已将我大明百姓救回,只是有几百人却被鞑靼杀害。”
杜松此时也跳下马,上前搀扶吴襄,爽朗一笑道:“义武果然不负重望,不但救回我大明百姓,更杀伤鞑靼无数,此次边关之战,义武可记首功,来日我必禀明圣上,以滋奖励。”
吴襄连忙道:“末将不敢居功,此战全凭大人指挥有方,我大明士卒舍身忘死,百姓齐心协力方驱走鞑靼,特别是救回大明百姓一事,祖大人更是居功至伟,若不是他率先出击,吸引鞑靼注意,打乱了敌人布署,末将恐怕要辜负大人厚望了。”
杜松闻言却是哈哈一笑道:“好,好,大寿回来后百般夸奖于你,说若不是你他恐怕是没命回来了,没想到你却也同样如此,好,你们两人都是好样的,居功却不自傲,反而将功劳推给他人,你们的功劳我都记下了,来,来,来,快随我入关,大家还都等着你回来一起喝庆功酒呢。”
说完一把拉起吴襄上了马背,众人这才向关内行去。路上不断有关中百姓在路边迎接杜松、吴襄等人,表达其感激之情,特别是最后被救回的一千余大明百姓,更是齐齐跪倒在大路两侧,拼命向大军磕头,此时的言语已经无法表达其对吴襄的感激。
虽然毛剌关刚经历了一场血与火考验,但生活在边境的百姓早已不是第一次经历战火,更别说那些久经杀场的士卒,他们早已有了这种觉悟,或者说是生为弱者对这一切根本是无可奈何,死者已死矣,生者还要继续生活下去,送别了亲人,这些百姓已经开始重整家园。
现在离大战已经过去了几个时辰,城中大火已经被扑灭,死者入土为安,伤者也得到了救治,除了街上残留的鲜血,被烧毁的房屋,城中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秩序。只是城中百姓家门口大多挂着白布,仅以此来凭调死去的亲人。
吴襄等人随着杜松进城后来到城中的千户府,由于原来的城中守备在逃跑途中被鞑靼杀死,千户府也被鞑靼掠夺了一番,值钱的物件早被掠夺一空,如今的千户府只剩下一座空空的宅院,还是附近百姓从家中取来桌椅众人才有休息的地方。
众人落座后,早有亲兵捧上吃食及好酒。杜松端起桌前斟满酒的酒杯站起来道:“各位,今天这第一杯酒便敬给那些在杀场上奋勇杀敌的勇士,若不是他们恐怕我们也不会再有机会坐在这里,愿那些阵亡的战士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慰。”说完举起酒杯拜了三拜,将此杯酒尽数倒于地上。其他将领也同样将杯中酒敬给了那些阵亡的战士,有的将军因部下伤亡惨重,想起那些跟随了自己十几年的战士不禁双眼通红。
吴襄高举酒杯,想起跟随自己出征的吴家子弟,有十几人已经长眠此处,还有许多身受重伤,恐怕此生再也不能重反杀场,不禁滴下了两行清泪,心中默默念道:各位兄弟,你们放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你们的家人便不会受困,愿你们早登极乐,保佑我们。
杜松又端起第二杯酒,道:“此战得胜全凭各位将军齐心协力才将鞑靼赶出了毛剌关,我会向圣上禀明一切,到时再封赏各位,现在我仅以一杯水酒敬各位一杯。”说完一饮而尽,其他将军齐声道:“全凭大人指挥有方。”说完也是一饮而尽。
此后才开始今天的宴会,众人都是劳累了一晚,早就饿了,面对眼前的大餐当然不会客气。
吴襄和祖大寿坐在一桌,彼此之间都非常敬佩,当然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宴会结束,两人却还是意尤未尽,相约日后再作长谈,才告别离去。
此次毛剌关大战可以说是明朝近年来少有的大捷,虽然自己也是损失惨重,将士阵亡六千余人,伤者不计其数,百姓也被杀五千余人,并有几千人无家可归,财宝等物被掠实在是无法统计。可也重创了鞑靼骑兵,共歼灭鞑靼骑兵近七千人,起码几年之内鞑靼是不会再犯边关,也为大明争取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战报很快便传到京师,就连几十年不曾早朝,只知沉迷后宫的万历帝看到战报后也是老怀大慰,下令嘉奖所有有功之臣。
杜松官升至三品,仍任山海关总兵,其帐下各将也皆有晋升。祖大寿升任千户,而吴襄则升任副千户,并有许多赏银。
随着吴襄官职的升迁,吴家在中后卫所更是如鱼得水,卫所的千户李玉也因吴襄的原因受到嘉奖,更有杜松对吴襄的赏识,李玉不得不对吴襄高看一眼。而吴襄虽然不喜从商,可家中毕竟是商业世家,其中的圆滑事故吴襄也学了几分,表面上对李玉言听计从,并不时给其一些好处,很快李玉便将吴襄倚为亲信,最后索性便将卫所所有事务尽数交给吴襄打理,而他则只想着如何捞取钱财。
其他副千户和镇抚虽有怨言,可吴襄上有杜松撑腰,下有李玉赏识,其地位无法憾动,他们也只好忍气吞声,任由吴襄将其族中子弟尽数安插于军伍之中。
第四十四章 路上遇险(一)
    此时的三桂则按照普通孩童的样子,装做刚刚学会说话及走路,每天在母亲及小姨的照料下快活的成长,他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前世,安心做个快乐的孩童。
只可惜树欲静兮风不止。
转眼已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吴三桂来到这世上也已三年有余,父亲吴襄虽然还是副千户之职,可在这中后卫所中,吴襄的话却要比那个只知捞钱的千户李玉要管用得多。吴链此时也已经是副千户,与吴襄共掌卫所中这千余士卒,而且下面各百户、总旗俱为吴家子弟,那些不听话的早被赶出了这中后所,吴襄便是这卫所中的土皇帝。
可他并不像李玉一般,反而不断向军中贴补钱物,大力训练士卒,整个卫所士卒的战力在整个辽东、辽西也是赫赫有名。而且通过三年前那场大战,又结交了许多英雄人物,其中属祖大寿兄弟和杜雄最为要好,平时每月几人都要小聚一次,虽然没有拜为兄弟,但其情义却比兄弟还要亲上几分。
这其中主要是祖大寿怀有私心,因其家中除自己及大任、大弼三兄弟外,还有一个小妹名为祖纤,自三年前祖大寿见过吴襄,便觉吴襄年青有为,有意将妹妹祖纤许给吴襄。而且在大战后不久便带祖纤来到这中后卫所看望吴襄,希望能够撮合二人。却不料吴襄早已娶妻,并生下三桂,一家人其乐融融,看得人好不羡慕,无奈之下只好与吴襄只述兄弟之情,这作媒之事却不好再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