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风云人物。因居地、郡望不同,时人称杨士奇为“西杨”,杨溥为“南杨”,杨荣为“东杨”。在他们的合力辅佐下,明朝在洪武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出现了一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面,因此,《明史》有“明称贤相,必首三杨”的说法,可见,三人确实是居功至伟。

杨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名寓,号东里,字以行。年轻时曾在湖广一带做塾师多年,靠教书维持生活。杨溥像建文初年在王叔英的举荐下入翰林,充编纂官,参与了《太祖实录》的编修工作。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朱棣选入内阁。仁宗即位后,以东宫旧臣的身份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兵部尚书。仁、宣二帝时期及英宗初年,长期主持内阁。他知人善任,引荐于谦、周忱、况钟等人。为官清廉,为天下楷模。后来因为儿子杨稷犯罪受到牵连而被迫辞职,死后谥号文贞。著有《东里文集》、《文渊阁书目》,辑有《历代名臣奏议》、《三朝圣谕录》等。

杨溥(1372~1446),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字弘济,建文进士,授以翰林编修。永乐年间侍奉太子,为洗马官。后来因为受太子遣使迎接皇帝迟到,为汉王陷害,关进监狱十年,在牢房中读书不辍。仁宗即位后,杨溥获释。主持修建弘文阁,宣宗登基,将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共同掌管机务,并升为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获少保头衔,晋升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定,著有《水云录》、《文定集》等。

杨荣(1370~1440),字勉仁,初名子荣,明福建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建文元年(1399年)参加福建乡试考中第一,建文二年(1400年)礼部会试名列第三,殿试获二甲第二,赐进士杨荣像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攻下南京后准备登基时,杨荣拦住他的马头对成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使朱棣恍然大悟,急忙调转马头去拜谒孝陵(太祖陵)。因为此事,杨荣给成祖留下极好的印象,永乐初杨荣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选为文渊阁大学士。由于他思维敏捷,足智多谋,深得朱棣赏识,多次随成祖北征,规划边务,参决军事。仁宗即位后,先后升为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宗时又加少傅,赠太师。正统五年(1440年)退休回家,死在返乡的路上,时年70岁。英宗赠封杨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并举行国祭,遣官护送灵柩还故里隆重埋葬。他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三人皆于建文帝时期进入翰林院,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朱高炽嗣位,杨溥入内阁与杨荣、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开始了三杨共同辅政时期,仁宗勤于政事,修建弘文馆,与大臣们谈论经史,不知疲倦。三杨帮助仁宗制定国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俨然一派和平景象,创下了明朝政治中的一段佳话。

三杨中杨士奇先后受到仁宗、宣宗、英宗三位皇帝的重用,他在文渊阁处理政事四十年,任职时间是明朝最长的。他为官处事,顾全大局,不计小处,兢兢业业,关心民情,请求减免赋税,缩减官田,审理积案,减汰工役,安抚逃民,惩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拥戴,同时他慧眼识人,善于选拔新人,他推荐的于谦、况钟、周忱后来都成为明朝名臣。杨荣在文渊阁任职也长达三十八年,他机敏通达,善于观察,思维敏捷,多谋能断,深受成祖赏识。成祖性本威严,凡遇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只要杨荣到了,成祖马上就会变怒为喜,议事就会有好的结果。成祖注重边政,杨荣以通晓边务为成祖所倚重,他曾五次随君出塞,两次巡边。重修太祖高庙实录,总裁仁宗、宣宗实录。成祖誉为岁寒松柏,仁宗赐银印,文称“绳衍纠缪”,给他凭借此印可以上疏密奏朝政好坏的权力。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而他却未恃宠骄矜,仍坚持他“事君有体,进谏有方”的本分。

这二人各有长处,能够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正如明宣宗朱瞻基所言:“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能够相互谅解,不以个人恩怨影响国家事务。据史书记载,杨荣有时不能廉洁奉公,曾经多次接受边关大将馈赠的良马。事情传到宣宗耳中,于是宣宗向杨士奇对证,杨士奇却大力称赞杨荣长于军务,是他和其他朝臣所不能相比的,不能因为他犯了这样的小错误就抓住不放。宣宗听完则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杨士奇听后,不仅没有愤怒的表示,反而请求宣宗能够像信任他一样信任杨荣。后来杨荣听说了这件事,感觉自己非常对不起杨士奇,内心十分惭愧,从此二人尽释前嫌,视为知己。

杨溥不像他们那样杰出,且性格内向,但是他操守很好,朝中大臣都很服气他。宣宗十分信任这几位阁臣,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能够认真对待,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史书记载说:“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在三杨执掌内阁的时期里,政治清明,海内太平,天下井然,百姓殷富,出现了所谓的“仁宣之治”的局面,这种盛世的形成,三杨功不可没。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2)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拥立朱祁镇为帝,就是英宗。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驾崩时,朱祁镇年仅9岁,于是朝臣有人欲立哀王为帝。在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力争下,朱祁镇终于继承皇位,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三杨在这非常时期的正确做法使仁、宣时期“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纲纪未弛”的安定局面得以继续维持。同时,由于英宗的登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元老重臣努力的结果,所以英宗自然十分仰仗他们,于是三杨依然在朝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能够遵从宣宗遗嘱,在太皇太后的领导下尽心辅佐幼主,对稳定明王朝政局、保持良好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侍奉朱祁镇读书的太监王振因善于迎合朱祁镇的心理,深受朱祁镇赏识。朱祁镇即位后不久,升任他为司礼监太监。他倚仗英宗的宠信,多次私自作决定,干预朝政,压制百官。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正月末,太皇太后准备诛杀王振,英宗带着五位辅政大臣为其求情方免一死。此后,王振虽有收敛,但太皇太后及三杨死后,他便开始飞扬跋扈,开明朝宦官把持朝纲之先例。

三杨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明朝建立以后,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台阁体”就是明代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杨,杨士奇的代表作是《东里文集》,杨荣的是《杨文敏集》,杨溥则有《文定集》,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因为成员多为台阁重臣,所以他们的诗文便被称为“台阁体”。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包容在内。“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实,实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骋的气度,徒有华丽的形式而已。但是由于三杨及其成员的政治地位,使许多追逐功名利禄的士人拼命学习,得官之后也竞相摹仿传习,以致相沿成风,成为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

“纸糊阁老”万安(1)

万安(生卒年不详),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字循吉,四川眉州人。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万安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宪宗成化初年,万安升为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被提拔进入内阁,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同时仍兼翰林学士。同年又升为詹事。万安有个朋友叫李泰,是宦官永昌的养子,年龄比万安小,但是万安却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所以两个人关系很好。他们官位相同,但是后来每当有了升迁的机会时,李泰必定要让给万安,所以后来万安的官职一直比必李泰高,到了选拔官员进入内阁的时候,李泰再次把机会让给了万安,并且很有把握地说:“你先进去,我不用担心我进不去。”由于这个缘故,万安才得以进入内阁,而李泰后来竟然暴病身亡。

万安虽然进了内阁,但他不学无术,名不符实。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不断地拉关系,最后竟然巴结上宦官,作为他的内援。为了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官位,万安开始巴结万贵妃。当时万贵妃最受宪宗的宠爱,万安通过宦官结识了万贵妃,之后大献殷勤,极力投其所好,为了得到万贵妃的帮助,万安还自称是她的子侄辈。于是深得万贵妃的喜欢,竟然真的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娘家人,后来,万安还认识了万贵妃的弟弟锦衣卫指挥万通,万通也把万安当做自己的本家和他互相往来。后来万通的岳母到京城来,万通的妻子王氏和母亲谈话时得知万安的妻子竟然是自己的妹妹,于是两家更加亲近。由于万贵妃的关系,万通的妻子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于是,万安能够随时知道宫中的情况,然后采取行动,使自己的官位更加巩固。

成化七年(1471年)冬,天上出现彗星。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说彗星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多日未见大臣所致,于是建议皇帝接见大臣,到朝堂议事。在内阁大学士彭时、商辂等人的大力请求下,司礼监宦官同意约定皇帝接见内阁大臣,并且交代说:“第一次和皇上见面,大家互相不太熟悉,感情也不融洽,所以不要多说话,有话以后再说。”等到他们将要进去见宪宗时,宦官再次叮嘱一番。见到皇帝后,彭时说天象发生变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宪宗说:“我已经知道了,你们也应当尽心为我效劳。”彭时接着说有御史上疏请求减少京官俸薪,而武将们非常不满意,提出俸禄照旧,宪宗表示同意。彭时还想继续说下去时,万安已经跪下叩头,口呼万岁就要告辞。彭时、商辂迫不得已,也只好叩头告退。这件事情于是成为笑谈,以至于宦官后来经常戏弄朝臣说:“你们经常说皇帝不召见你们,等到召见你们了,却只会口呼万岁而已。”从此,大家称这届内阁为“万岁阁老”。而宪宗从这件事以后就更不召见大臣了。

后来尹直进入内阁,想求见皇上汇报政事。万安制止他说:“过去彭公请求皇上召见,一句话没有说对,就叩头口呼万岁而退,从此留下笑话。不如我们把事情处理好,让太监选择一些让皇帝看,如果皇上有不同意的地方,要比面对面好多了。”可见,万安多么善于把过错推给别人。

成化九年(1473年)万安升为礼部尚书,后来改任户部尚书。成化十三年加太子少保,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又改任吏部尚书,升为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彭时已经死去,商辂受到大宦官汪直陷害而被免官回家,所以当时的内阁成员主要是万安、刘珝、刘吉。万安作为首辅,和南方的官员结成朋党;刘珝与尚书尹旻、王越则和北方的官员结为朋党,双方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完全不顾国家利益。最后,万安联合李孜省、邓常和彭华等打败了刘珝等人。当时宪宗失德,崇信道教,不理朝政,而国家却到处在发生灾难。作为内阁大臣的他们却没有尽到责任,对皇帝加以规劝,反而听之任之,所以当时流传着“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可以说是对他们形象的讽刺。

成化十八年(1482年),掌握西厂的大宦官汪直被东厂太监排挤驱逐,于是谏官请罢西厂。宪宗没有同意。万安再次上疏请罢西厂,结果皇帝同意,于是万安受到朝臣的称赞,被加授太子太傅,升为华盖殿大学士。后来又加少傅、太子太师头衔,再升为少师,可谓尊荣一时。

1487年,宪宗驾崩,朱祐樘即位,就是孝宗。万安负责起草登极诏书,同时禁止谏官进言,使满朝官员一片哗然。御史汤鼐质问内阁,万安不动声色地说是皇帝的意思。于是汤鼐马上把他的话上奏皇上,揭发万安自己堵塞言路,却把责任推给皇帝,有失人臣之礼。庶吉士邹智,御史文贵、姜洪等人也跟着弹劾万安。于是孝宗很不高兴。在此之前,有个叫倪进贤的人,读书不多,品行很坏,为了巴结万安,常常给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