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校园到职场-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提问: 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区别是什么?价值观是天性的东西吗?
我觉得世界观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价值观从属于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价值观是你自己作选择时的原则,世界观则是你对整个世界的基本判断和看法。你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作选择时的原则。所以应该说,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不完全是天性问题。
我把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你的天性,有人相信有人不信。但是我观察确实是这样的。佛教讲天性是你从前世带来的,也有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基因决定的。这些我都无法证实,仅供大家参考。第二部分是在你从小开始到中学这个阶段,在有意或无意中接受的熏陶和教化。第三部分是你比较懂事以后,自己有意识培养的。
所以价值观我认为既不是完全的天性,也不是简单地由后天教育和环境决定的。
这三部分中,哪一部分作用最大?我觉得因人而异。一般来讲,我感觉天性起的作用大一些。再往深探究,就要先探讨人性是什么以及它从何而来了,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咱们像庄子讲的圣人学习:“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不仔细去讨论了。其实孔子的态度也类似,比如他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你们自己有兴趣,可以去钻研一下这个问题,有了结果别忘了来告诉我。
提问: 什么时候顺应天性,什么时候不顺应?
这不是天性的问题。其实,当你在重大关头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反映出你选择背后那个不变的东西,就是你的价值观。任何人都这样,只不过你可能看不到。
提问: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可以自我认知的,还是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到的?
当然可以自我认知。所以我才来给大家讲如何认识自己,搞清自己的价值观。不管你认识到还是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都是存在的。除非你的心智有问题而导致你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里,有很多人是随波逐流的,但是在他的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一定是有的。
所以,看得清看不清自己,是自己的本事。看得清自己,才能主动把握自己未来的生命走向。看不清自己,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如果你自己看不清楚自己,别人给你讲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都很难相信,很难接受。所以,认识自己才是根本。别人只能在这个基础上给你一些帮助。
我从自我认识讲起,就是希望能够对大家看清自己有些帮助。尽量避免多年以后定睛一看,才追悔莫及,发现自己怎么走过了一条莫名其妙的道路。这样的悲剧,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少见。
“道德”究竟是什么(1)
刚刚讲过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中性的词。“舍己为人”可以反映一种价值观,“坑蒙拐骗”也可以反映一种价值观。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有价值观,就好像我们在说一个人长了两只眼睛一样,别人不会理解我们想表达什么意思。道德则不然,它通常不是作为一个中性的词被使用。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有道德的,大家通常就马上会对这个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然除非你根本就不相信“道德”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道德在不同的价值观里起着的不同的作用。有些价值观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有些则不是,比如机会主义者。下面就讲一下道德究竟是什么。
我们今天的理解,与中国传统的认识通常是有很大差别的。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并不是一个伦理的概念。
为了确认自己的理解没有大的偏差,我曾上网搜寻“道德”二字的解释。在百度百科里我查到这样一段话: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道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不违背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是指遵循“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查找道德的定义,没有很恰当的解释,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得到以上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
我觉得这个朋友的解释确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观念是一致的,也与我的理解相同。把“道德”两个字放在一起,当我们说一个人有“道德”的时候,我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指的是一个人认识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做事的能力。因此能力和德行在中国文化里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在中国文化里,德行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取或掌握的,所以中国文化才把它具体化成很多在特定情况下应用的伦理上的一些规矩,到最后大家只知道伦理上的道德概念,而不知道它的本意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在老子看来,“仁”、“义”、“礼”这些被儒家推崇备至的伦理规矩,是在人们搞不清楚什么是道德的本意以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我比较赞成按照这个中国传统的解释来认识“道德”。
据《史记》记载,孔夫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对他的一些做法颇不以为然,不太客气地教训了他一番:“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段话的大意是:你所研究的东西,那些人连骨头都腐烂掉了。只是他们说过的话还在而已。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运到了则要打起精神主动驾驭局势;时机不对,则放松心态,随缘做些事情就可以了。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绝不张扬财富;有大德之人,看上去反而愚态毕现。所以,你应该去掉自己的骄狂之气、多欲之心,以及面子上的虚荣和胡思乱想。这些于你的身心毫无益处。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
“道德”究竟是什么(2)
被周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一番奚落以后,我们尊敬的、当时尚未修行到家的孔夫子显然被震撼了。回来以后他告诉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人间自有高人在。
孔子的儒学中谈“道”比较少,主要内容是从“仁”开始讲的,自然有局限,因此也有很多弊端。但是它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成为了在中国影响最广泛的一套学说。究其本源,与老子讲的是相通的。也有很多人,包括吕思勉、鲁迅、郭沫若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等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认为老子的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儒学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道德规范并不是什么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东西。在本质上,它是与人类相关的客观存在对人的要求。比如我们现在常讲的与职业道德有关的团队精神,它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而是有客观基础的。
在我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一个关于团队精神的问题:“我们出去做团队拓展,大家都表现得很好,感觉也非常好。可是回到办公室以后,大家很快就又和原来一样了。这是为什么?”用团队拓展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团队精神,有点像企图用童话来教育成年人,除了娱乐之外,不会有多大的实际效果。拓展训练是人为创造的一个环境,每个人都清楚这是假的,而且大家也知道该怎么做。你按照大家的期望做了,对你也不会有坏处。
回到办公室,对不起,今年奖金就1 000元,你多拿一分,我就少拿一分,冲突就来了。咱俩是平级,上头有一个职位,你上去,我就上不去了,咱俩怎么合作?
团队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团队的利益,这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只有切身感受到了这种利益的存在,才会建立起团队精神。反过来,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共同的利益不足以超过个人独立争取到的利益,那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在企业中,团队精神不是说教,而是由企业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本质决定的,是有客观基础的。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这个客观基础,并且企业家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这个客观基础,大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有团队精神了。没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认识不到它的存在,谈团队精神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道德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伦理说教问题,而是一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你认识到什么程度,能把握到什么程度,你的道德就会达到什么高度。如果你真的在这个意义上德行很好,你的秉性和才干都会有相应的变化的。
当然,人做不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只好用伦理纲常来约束他,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后来中国宋代开始的程朱理学搞的很多都是这种事情。其中有很多背离了中国文化的本意甚至走火入魔的内容,比如简单地将伦理纲常等同于“天理”,把“正道”解释为“中”。这些错误的东西残害了无数无辜百姓。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确实也产生了不少的垃圾。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尽管不完全正确,但有它的合理性。
但这些都不能否定从本源上讲,道德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把道德变成一种说教,是因为宣讲者自己并没有透彻地理解它的本质。
道德的客观性与前面讲过的价值观带来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情。人不是世界的主宰者,我们的行动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对于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有德行的人,如果你仔细观察和分析会发现他们彼此仍有不同之处。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建议大家在分析事物时,要有点认真仔细的态度。当然还要能跳出来,不陷入到琐碎之中而失去本质。
比如有的人可以兼济天下,甚至舍生取义。有的则只是独善其身。知识分子里第二种人比较多,特别是小知识分子。就是说我只独善其身,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我不去闯红灯,我也不抢银行。但是你让我付出很大代价去做一件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的话,我还是要考虑考虑的。我要患得患失地权衡一下代价有多大,是否值得去做。这是知识分子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当然,可能是因为知识分子受教育多,自然想得多,所以容易纠缠,这方面的问题就容易显露出来。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有一些看法,我想可能与这个问题有关系。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前几十年,知识分子在中国属于稀缺资源,是紧俏产品,不像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还挺难。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他觉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毛泽东一再要求,乃至动用行政手段让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积极贡献于社会。显然对许多人来讲这有点强人所难了。
不过经历过几十年血雨腥风和枪林弹雨考验的人,在行动尺度把握上必然与我们这些在歌舞升平的和平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原因,这叫做历史唯物主义,政治课上讲的,是真理。
道德对职业的影响
讲了半天抽象的理论,那么道德对我们的职业选择有什么现实意义?原则上讲,社会是要求职位高的人,德行要好。任何一个比较正常的社会里都会是这样。
拿当今如日中天的美国作例子。前几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轰然倒下,其高管有人自杀身亡。我的一个朋友刚开放就去了美国留学。他是“*”后出国成为美国上市公司CEO的头几个人。一起聊天时我就安然的事情向他请教。因为我觉得那些人怎么也不至于如此想不开而走上绝路。他告诉我说,在美国社会,如果一个公司的核心高管有严重的个人操守问题,比如个人偷税漏税等非法牟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这个人基本上只能从这个行业滚蛋了,不再会有人用他。
美国社会可以宽容他们的总统在办公室里与实习生偷情,可是波音前两年有一个核心高管,因为和女员工有暧昧关系,被发现后就只能离开。西方社会自“二战”以后平稳发展了很多年,在这些个人职业操守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到整个国家层面,就另当别论了。前面也提到过这个问题。美国总统的事情我们先不去管,在企业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