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校园到职场-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人的智商,就是IQ的变化。通过IQ的变化试图来确定人脑在这几十年有没有大的退化。结果是,第一次测,发现有明显的差异。后来一琢磨,这事不对。因为用同样一套方法测你的IQ和你父亲的IQ,当然不一样。因为你与父母成长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后来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跟踪了一批人,从年轻到年老,他们跟踪测量就发现这些人在70岁以前,IQ没什么变化。(参见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下卷,514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西方人严谨较真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只是不要走向极端。
这个测试基本能够说明我们大脑的硬件一直到70岁也没有怎么变,但是软件变了,所以从实际的效用上,大脑的整体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明显的变化。
年纪越大,越没有创造性,就与这反应模式或者叫认知模式的变化有关系。为什么年轻人有创造性?因为他们在思考问题,他们在用心去琢磨事情,他们是在努力去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解释这个世界,他只是在做判断,而判断不会增加他对世界的理解,只能强化他自己的信念或情绪,他自然不太会有什么新的创意出来。这种反应模式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导致这种变化的,除懒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我意识的作用。
刚才讲过,随着我们的年纪增长,我们会把自己的经验、荣誉等等都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同时它们还产生了附带在一起的情绪和偏好。当外界有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我们的经验不一致,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用我们的经验去排斥它们,或者是通过曲解现实让客观现象来适应我们过去的经验,以保护“自我”的完整,保证“自我尊严”不受冒犯,满足自己相关的情绪和偏好的需求,而不肯面对新的变化,去修正自己。因为修正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否定“自我”,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甚至是辉煌。否定“自我”总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们的潜意识会让我们本能地回避这种情况的发生。
很多人成功以后讲的常常是自己的“成功经验”。为什么?他要靠着自己的成功经验维护自己的自信,以及自己的利益。所以很多人把世界上的事情都歪曲成他成功经验的一部分,都符合他的经验;或者说他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任意环境中去,变成“普适原理”。社会上很多人在做这个事情,所以社会上的很多说法,大家要小心,也包括我的话。
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与上面讲的问题相关,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情。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是基于一些前提条件或前提假设展开的。这些前提条件假设,有的来自我们的常识,有的来自我们的经验,有的来自我们的知识,有的甚至来自我们的愿望和想象。通常年纪越大,经验越多,前提条件假设也越多。这些前提条件假设也是主要来自于我们大脑的存储功能部分,常常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自己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反映了我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与期望。
基本认知模式(3)
在我做神州数码软件公司总经理的一段时间里,有许多同事反映公司的管理制度有问题。我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大家说得有道理,因为我们的很多管理明显是在提防员工。我便把负责内部管理的副总经理找来询问事情的缘由。我们俩讨论了一会儿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便问她:“你认为员工普遍是讲道理的还是他们总想钻公司管理的空子?”她有些诧异,没想到我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想了想后她说她认为是后一种情况。由此我就理解了她为什么那样设置管理制度。对人性的假设直接决定了管理制度是倾向于防范,还是倾向于指导。如果管理制度是防范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把员工当成嫌疑犯,员工一定能感受到这种猜疑。在我询问这位副总经理之前,她自己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假设前提,当然更不会去分析这种假设是否合理。
因为这些前提条件假设常常在潜意识中,所以当由于它们的不合理,而导致我们的分析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时,我们就会陷入困境而不知所措,产生出极大的困惑。
有一次,我在给一个公司做培训的时候,一位听众向我提问:“听您讲完以后,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打个比方,我们确定了一个目标,在沿着一个方向努力,您只是告诉我们方向是对的,只要不断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可是如果您能告诉我,我离自己的目标还有1500米,那不是对我们更有帮助吗?我们会更有信心。”我当时给他的回答是:“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应该有人有能力告诉您,您离自己的目标准确距离还有多远。可事实上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没有人能够这样预测未来,找神仙也没有用。所以您的困惑来源于自己这个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别的什么。”
如果大家注意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人们之间的争执,有一些是因为彼此基于不同的常识或假设,所以得出的结论看法也不同。如果不从这些假设前提开始讨论,大家永远也达不成共识。
有一个朋友曾经问我:“我相信人活着就应该快乐。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经常不开心。这是我最大的一个困惑。”我当时建议他去思考一下“人活着就应该快乐”这个前提是否合理,或者再往前追问一下自己什么才是“快乐”,然后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快乐,或者是否应该坦然接受不快乐的状态。
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重新思量。分歧、困惑、矛盾的根源或许就是源于不同的“常识”。
所以,当我们进入成年以后,不仅要注意不可偷懒,要坚持去分析和感悟,而且还要随时注意,我们分析感悟的前提条件假设,包括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是否有道理,是否需要调整改变。要经常返回原点,去审视一下自己头脑中的假设和常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去理解别人头脑中有哪些假设,有哪些与我们不同的常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对方。
那些有开创能力的人,那些我们认为能深刻地看问题的人,通常是能够返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思考过程的前提条件和假设的人。
进入虚幻世界的后果
前面讲的基本反应模式的变化走到极端,会非常非常危险。极端就是精神出问题。
大家是否能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不同世界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纯粹外在的世界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有意义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那才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相关的情绪和偏好去生活行事的。你理解的世界和我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东西在哪?装在大脑的存储器里。所以,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我们大脑理解的那个世界里。
在“某跑跑”的眼里,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舍己为人。他生活于其中的即使不是地狱,恐怕也只能算是个动物天地。而那些身处黑暗,饱受磨难,心中却依然充满光明,并且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来照亮世界的人,不用等到离开这个世界,在他还身处这个凡世人间时,其实就已经生活在天堂之中了。至于那些不肯堕落,尊重正义和崇高的人,尽管会有私心懦弱,尽管做不到舍生取义,他们生活的世界,也与“某跑跑”的不同。他们至少是生活在有良知和正义的人间。
反应模式变化走到极端,这个人就完全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面了。他会用自己的逻辑,包括经验、知识、情绪和偏好,来解释世界上的所有事情,而不关心他的解释是否符合实际。他头脑中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越离越远。他甚至会进入一种虚幻的境地。这就是精神出问题了。当然精神出问题还是心理出问题没有严格界限。
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不久,在一个聚会上大家聊天时,某位女士对总书记后来去地震现场非常不以为然。这位女士毕业于名校,确实相当聪明。她当时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地说:“总理地震一发生就赶到了现场,媒体连日跟踪报道,风头都被他抢尽了。总书记过后再去还有什么意义呀?实在大失水准。”当时碍于情面,我虚伪地连连称是。内心深处得意的满足,就像煮沸了的牛奶,从她的脸上洋溢而出,洒满了桌面。
我想她与总书记不会有什么来往或接触。否则她一定会去阻止总书记的汶川之行了。所以我不认为她了解总书记的想法或为人。最大的可能是她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或对人的看法,认定总书记去地震灾区也只是为了出风头的。既然已经抢不到头彩,何必再去无端受累呢?岂不让“聪明”如她的人笑话?
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的话,她这是典型的按照自己头脑中的世界去解释现实,而不是先去做调查研究再来分析判断。当然她也没有条件去调查总书记的想法。可是既然没有条件去了解情况,何必自作聪明地主观臆断呢?也许是因为以这种方式卖弄自己的“聪明”,能够从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吧。同时也可以证明,或者是强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的正确性。这样的“聪明”做法确实并不少见。我们需要小心自己不要走上这条路。
以前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我管的研发中心有一个部门经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开朗乐观的一个年轻人。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和我说:“人与人之间,不过就是彼此互相利用的关系。”当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这种话的时候,面对他那张洒满阳光,还带着稚气的脸,我惊讶得无言以对。好在我们之间是工作关系,我无须去恭维他。当时我很难理解他怎么会对人性有这样彻底负面的看法。
后来从更多类似的事情中,我就慢慢相信了人性确实有天生的成分。因为很多事例说明,人性中确实有一些东西很难用后天的影响来解释,比如这个阳光乐观的年轻人对人性持有的这种看法的来源。
他持有这种观念,所以他会用这种理解去解释周围所有人的行为。他不会为那些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人所感动,只会认为那些人不过是伪装得更加巧妙而已,背后一定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挺可怕的事情。你们自己可以仔细想想,每个人恐怕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从小我们受到的唯物主义的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我们的主观世界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在讲认知模式的问题,就是要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甚至是想象去做判断。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不是因为日本人过不了黄河而无忧无虑,便自己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自娱自乐地瞎折腾。整风运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主义的作风。”抛开政治内容不谈,这就是在解决那些有了不少经验和马列主义知识的共产党人的认知模式问题。它对共产党最后取得全国胜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认知拐点
这个反应模式的变化,大脑软件升级,或者叫软件退化也行,也就是从依靠分析到依靠经验这种变化,是在一个人30岁左右的时候发生的,而且是一个潜意识变化过程。一定要记住,要小心。否则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在心理上衰老了,失去了生命真正的活力。
为什么在30岁左右会发生这种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完成了学习的阶段,而且一般也有一些经验了。如果还有一些突出的表现,自我感觉就更会与以前不同了。觉得自己有了资历,有了一些本钱可以依靠了。慢慢就会比较依靠甚至是“贩卖”起这些知识和经验来。
另外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也在潜意识深处中对大家有负面的影响。到了30岁,怎么也得表现得能“立”起来才行,哪怕通过装门面也要让别人,甚至让自己相信自己已经“立”起来了。有经验和知识可以依靠,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经验和知识之中的小事,显然是“资深”的一种表现,是“立”起来的象征。而遇事还要学习、还要请教、还要琢磨,无疑是“太嫩”的表现,是年轻晚辈才有的做法。所以很多人不自觉地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哪怕这些经验或知识不是那么可靠、不是那么丰富、不是那么完整、不是那么有效,甚至不是那么正确。
提问:这种反应模式的变化有办法克服吗?
有啊。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你就能克服了。知道不对就要注意,就改正。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