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佩琦回忆录 葛佩琦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葛佩琦回忆录 葛佩琦_2-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八九名执行委员代表平津同学会,按约定时间前往。汪精卫亲自接见了我们。问寒问暖,笑容可掬。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意见?让我们随便谈谈,不要拘束。我们提出:(一)要动员民众、团结各党各派实行全面抗战。他说:国府(国民政府)已下了动员令,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有参加抗战的义务。(二)我们提出,平津山东等沦陷区,还有大批爱国学生,政府应设法支持他们撤出。他说:国府已有此计划。(三)我们提出:要迅速恢复从沦陷区撤出的高等学校,以便广大同学复学。他说,国府已在办理。(四)我们提出:请支持流亡同学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希望分配我们平津学生上前线工作。他说:诸位都是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焉能轻易上前线牺牲;至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你们有完全自由,我支持你们。最后,汪精卫说:你们提的意见都很好,我转达蒋介石。以后的事实证明:汪精卫说的完全是一套汉奸政客骗人的话。在他接见我们之后不到两个月,我们就被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以“滋事学生”的罪名逮捕了。这就是汪精卫对我们的“支持”。 
  我们除访问了一些国民党的要人之外,还代表平津同学会访问了一些社会名流和迸步人士,如张申府、沈钧儒、中苏友好协会的张西曼等人。他们对我们要求实行全面抗战的呼吁,给予了同情和支持。 
  1937年8月中旬,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成立。地址在南京傅厚岗66号(现在的青云巷41号)。中共中央指派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为八路军驻南京代表,李克农同志为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博古(秦邦宪)同志为中共中央驻南京代表。所以当时的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既是我军派驻南京的办事机构,也是我党派驻南宗的代表机构。 
  原北平市西城区我党地下区委书记李华(李承如,同志,随平津同学到了南京。他联系平津同学会中的我党地下党员,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蒋南翔、李华同志和博古同志见了面,接上了组织关系。 
  博古同志指派李华成立我党南京市委员会,由李华担任书记,由于辛(马子卿,和方珂德二人担任委员。在平津同学会中成立了由王文彬、何礼、郑代巩三人组成的党组,受我党南京市委直接领导。当时在平津同学会中有组织联系的地下党员约二三十人。以南京平津同学会中的民先队员为基础,建立了民先队南京地方队部,由丁秀同志担任队长,领导全南京市的民先队。 
  在我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南京平津同学会组织流亡同学,做了大量的利于抗战的工作:(一)组织战地救护队,上前线救伤兵。当时中日两军正在上海激战,大批伤兵,无人抢救。我和负责救护伤兵的朱子桥将军(他是全国救济总会会长)联系。他说:昆山一线,有大批重伤兵,集中在火车站,送不出来。他问:你们平津学生能否担任这项抢救任务?我说:只要有运输工具,我们就可完成这项任务。朱将军写了一封介绍信。我们战地救护队,拿着介绍信,和浦口伤兵收容站联系后,就带着担架,登上火车,到了昆山附近的火车站,把大批伤兵,抬下火线送上火车,运到后方,送进医院。有的同学还留在伤兵医院,为伤兵服务。(二)组织宣传团,扩大抗日救亡宣传。组织了3个宣传团:由郑训、赵启海等同学组织的“平津同学会歌咏团”,到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大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流亡三步曲》等救亡歌曲,鼓舞了南京市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由荣千祥(荣高棠)、张瑞芳、苗培时、陈荒煤、张楠等同学组织的“平津学生战地流动宣传团”,沿津浦路北上,转陇海路、平汉路至驻马店。抗日歌声,传遍中原。由平津同学叶笃连(叶方)、董凌云、胡笃宏、李庚等人参加的,由南京市委领导的“首都平津学生抗日救亡宣传团”,走遍大江南北的工矿农村,直到武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激发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抗日决心。(三)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平津同学会除派代表走访了国民党上层人物,推动国民党实行全面抗战外,我们还和南京秘密学联取得联系,派代表赴金陵大学、中央大学、钟英中学等大、中学校串连,共同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在参加南京市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活动中,平津同学会的游行队伍,高喊抗日口号,齐唱救亡歌曲,四个人一排,肩并肩,臂挽臂,步伐整齐,威武雄壮,振奋了南京人民的抗日情绪。张瑞芳等同学在马路边演出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在南京大戏院演出的《打鬼子去》和《打回老家去》,激起了南京广大群众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四)输送了大批青年学生到后方和延安。随着中日战争的扩大,来到南京平津同学会的流亡学生,不仅有北平,天津的学生,而且有河北、山东、上海以至九龙、广东的学生。当时,日本飞机天天到南京轰炸,为安全起见,平津同学会成立了迎送小组,负责迎来送往。来者不拒,为他(她)们安置食宿。去者不留,发给车船票、零用钱以及通行证明书。去的目的地,自由选择。平津同学会在几个月之内,输送到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在万人以上。他们有些人到了敌后,拉起地方武装,组织起抗日游击队,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使“一二·九”抗日学生运动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抗战之果;有的到后方读书,现在成了专家学者,是四化建设的骨干;有的赴延安学习,现在成了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抚今思昔,倍感亲切。 
  3.为反对国民党解散南京平津同学会我们被逮捕 
  我们来到南京之初,国民党当局对我们平津学生抱有幻想,想把我们搞的学生运动,纳入他们的轨道,为他们所利用。所以他们表示支持我们。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我们搞的抗日宣传、群众组织,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超过了他们要求的范围。他们就视我们为眼中钉、肉中刺,想铲除我们。现将当时的经过情况,略述如下: 
  从1937年9月初开始,南京一些大、中学校的学生,经常来平津同学会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如何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甚至宪兵学校的学生,也约请平津同学,去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平津同学会与南京秘密学联取得了联系后,曾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学生联合举行时事座谈会。这表明平津同学会开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有了明显的效果。由南京平津同学会输送到后方各地的民先队队员和积极分子,都在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发展民先队员。这些活动都超过了国民党所要求的行动范围。国民党当局对此产生疑虑和恐慌。他们感到平津同学会和大批平津学生继续留在南京,对他们是个威胁。 
  于是在1937年9月中旬,南京政府教育部以后方各大、中学校已经开学,北平,天津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在湖南长沙、陕西城固分别成立了临时联合大学为借口,要求平津同学会疏散聚积在南京的大批平津学生,到后方去。并动员平津学生自行离开南京。但是愿意离开南京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仍然要求到前线,做抗战工作。南京政府教育部发给平津同学会一份“训令”,要求同学会自动解散,遭到同学会的坚决反对。南京宪兵司令部借口“维护首都治安”,也多次派人催促平津同学会,从速疏散在南京的大批平津学生;并要求同学会停止活动。同学会予以拒绝。 
  为解决平津同学会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这种矛盾,南京市委书记李华同志向我们同学会的负责人,传达了中央代表博古同志的指示:为便于将在南京的平津学生,经过合法的渠道输送到前线,做抗战工作;可用平津同学会的名义,要求国民党政府,为流亡到南京的平津学生办个训练班。听了传达后,同学会派我和郑代巩为代表,到南京政府教育部,见到高教司司长周炳琳,提出办战训班的要求。周答,可以转请国府研究,你们自己也要有所准备,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参加?同学会将办战训班的消息公布于全体同学,并请愿意参加者签名。有些同学由于不了解战训班的性质,是否签名?犹豫不决。党的地下组织通过党员,向群众作了说明和动员,并由党员和民先队队员带头签名。于是有很多同学签了名。9月下旬,战训班的筹备处派李炳昌筹3名教官,来平津同学会了解签名情况,间男女各有多少人?并拿走了签名册。9月底战训班正式宣布成立,一部分同学去了战训班,大部分同学仍然留在平津同学会。 
  10月初的一天,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特务余仲虎,以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的名义,要求我们解散平津同学会。他并威胁说:如果不解散,在南京的平津流亡学生中,一旦出了汉奸,你们同学会要负完全责任。我们同学会负责人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1937年10月8日晚间,我们平津同学会的执行委员正在开会,市委书记李华也来参加。忽然听到窗外有马靴声。郑代巩说了一声:“不好,军队来捉人了,我赶快沿着走廊向东走,看到大批宪兵已经进到院内,全副武装,如临大敌。两个宪兵把我押到宿舍,要我收拾行李,跟着他们走。这样,我就被逮捕了。我们同时被逮捕的共10人。即:王文彬、郑代巩、丁秀、何礼、葛佩琦、刘玉柱、方琦德、赵启海、蒋南翔、杜天翔。我们被关押进南京警备司令部监狱,罪名是”滋事学生“。我们平津同学会执行委员的被逮捕,充分暴露了国民党是被迫抗战、片面抗战而害怕爱国学生参加抗战的真面目。 
  我们被捕的当天,分散关押在有刑事犯的监号内。室内潮湿,空气污浊,臭不可闻。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向警备司令部提出质问:你们为什么逮捕我们?我们是爱国学生,为要求参加抗战来到首都,你们为什么把我们和刑事犯关在一起?爱国无罪,要求立刻释放我们。下午,看守把我们10人集中到一所空监房(关押政治犯用的)。房内有十多个监号,让我们自己安排床位。只锁监房门,不锁监号门。这样,我们就比较方便一些。每天由丁秀带着,在走廊里做早操,由赵启海指挥唱救亡歌曲,上午集中在一起,讨论时事政治,下午自由活动。每天两顿糟米饭,北方同学吃不饱,看守代我们出去买大饼。 
  十月十日”国庆节“,我们要求改善生活(一种斗争方式),看守给我们送来南京板鸭。我们被关押之后,没有受”审讯“。到了第七天,把我们叫到三间空屋里,一位穿西服的人,发给我们每人一张没有字的红格纸,要我们写个人的家庭住址、学历和来南京的目的。我写的是:来南京要求参加抗战工作。写完之后,那个人就要我们回监房取行李。警备司令部用大汽车,把我们送到了”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一进门,看到很多平津同学会的老同学,他们围拢上来,和我们热烈握手、交谈,帮着我们拿行李。我们感到十分亲切,无限高兴。 

  4.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概况 
  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简称战训班)。主任是军事委员会第六部(民运部,部长陈立夫,副主任是黄仲翔(就是在我们要离开警备司令部那天,穿着西服找我们谈话的那个人)。战训班的地址在南京建邺路原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旧址。战训班的组织机构:有班本部,下设大队部和政训处。大队长是李炳昌,政训处长是雷锡龄。有学员五六百人,男生编为三个中队,女生编为一个区队。每个中队有一名政治教官,有三个区队,每个区队有三个小队。中队长、区队长、政治教官由班本部委派;小队长由区队长指派学员担任。 
  战训班的训练内容:(1)军事训练为主,每天占的时间最多。开始是徒手操练,立正、稍息、走步;以后发给每人一支步枪,进行持枪训练,学习瞄准、射击,最后进行了打靶演习。(2)政治训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精神讲话“。汪精卫、陈立夫、黄仲翔、刘健群、晏阳初、雷震等人,都到战训班作过”精神讲话“。汪精卫讲的是”焦土抗战“;陈立夫讲的是”唯生论“;刘健群讲的是”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晏阳初在讲话中说国民党的政策是”杀鸡求卵“政策。第二类是政治教官讲”总理遗教“和”领袖言行“。讲得笑话百出,常常被学员们质问得张口结舌,无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