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2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针对这个问题,袁晨皓只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调动全军的战略与战术空运力量,并且在进入俄罗斯境内之后,除了确保前线进攻部队之外,首先投送支援旅,以确保空运能够及时到位,而各战斗单位的炮兵旅则部署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全部部署在机场或者空军基地附近),以充分利用铁路运力,降低空运压力。

显然,这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为了证明这一办法可行,袁晨皓还拿出了一组计算数据。10个战斗单位拥有各类垂直起降运输机总计2400余架,日空运能力接近5。8亿吨·公里。换句话说,在向2000公里外的地区运送作战物资的时候,每架运输机每天能飞4个架次,运送120吨物资。2400架运输机能在1天之内运288000吨物资。除了战术运输机之外,还有360架战略运输机可以调动,而这些运输机的日空运能力超过5亿吨·公里,即能在1天之内将大约10万吨物资送到5000公里外的战场上。即便按照最高战斗出动率计算,1个战斗单位1天的物资消耗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包括第九战斗单位在内,在前线作战的战斗单位不会超过6个,算上其他战斗单位的炮兵旅会间接参与战斗,物资的最大消耗量也不会超过每天50万吨。按照战役初期5天的高强度作战时间计算,只需要在战役开始前花30个小时做准备,就能确保战役顺利完成。

虽然这一计算并不完全准确,而且比较理想化,但是与现实的差别不会太大。

用袁晨皓的话来说,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将战前准备时间延长到72小时,即在进攻开始前向前线运送100万吨作战物资。如此一来,即便战役初期的物资消耗量超过每日50万吨,且激战时间超过5天,也能确保万无一失。

对此,裴承毅没有提出异议,他只问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在这72小时之内,俄军不会调整防御部署。换句话说,如何才能确保不会因为大规模的物资调运,让俄军识破共和国陆军的战役企图?

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调运物资还要重要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俄军主力就在鄂木斯克,即便陆军航空兵与天军全面出动,阻止俄军向西运动,在72个小时之内,俄军也能加强乌拉尔山东面的防御强度。事实上,俄军甚至不需要大范围调动兵力,只要让车里雅宾斯克与库尔干的防御部队提前进入状态,就能对共和国军队的进攻行动造成重大影响。

事实上,这也是限制共和国军队绕过鄂木斯克,直接攻打叶卡捷琳娜堡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谁,都不可能轻易克服空间距离带来的问题。

不得不说,单论军事才华,袁晨皓确实不比裴承毅差多少。

对于元首的这个问题,总参谋长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答复,即让第九战斗单位提前发起进攻,同时让第90战斗单位做出强渡里海的准备,摆出全力向内高加索地区进军的架势。按照袁晨皓的说法,只要乌拉尔河下游的战斗打响,俄军就会拼命死守,而第九战斗单位已经在前线作战6天,即便前期战斗强度并不大,甚至算不上战斗,官兵也比较疲惫,战斗力有所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共和国陆军在这个时候向前线调动战斗单位,运送作战物资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强攻内高加索地区,等于宣布不会北上占领叶卡捷琳娜堡,还能使俄军做出错误判断。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制造出混乱局面,让俄军的情报机构无法准确判断共和国军队囤积在前线的作战物资,也就无法判断出共和国陆军的战役企图。

说简单点,就是浑水摸鱼。

换个角度看,如果说裴承毅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说,从第九战斗单位与第90战斗单位进军哈萨克斯坦开始,袁晨皓的意图就很明白了,即利用2个战斗单位制造混乱局面,以向西挺进来吸引俄军的注意力,为后期投入主力部队发起全面进攻创造有利局面。

由此可其,裴承毅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有别的目的。

在袁晨皓给出答案之后,裴承毅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即计划用多久完成这次战役。

显然,这就是裴承毅的真正目的。

面对这个问题,袁晨皓也没有迟疑,当场就给出了足以让裴承毅感到满意的答复: 1个月。更重要的是,袁晨皓给出的战役目的不是占领叶卡捷琳娜堡,而是攻占奥伦堡,渡过乌拉尔河。

这下,连裴承毅都有点怀疑袁晨皓是不是过分自信了。

出于保险,裴承毅没有把时间顶的这么死,给了袁晨皓45天。即在战役开始后的45天之内攻占奥伦堡。因为战役计划是由袁晨皓提出来的,而在此之前,共和国并没有设置中亚战区,所以裴承毅当即就任命袁晨皓为大陆战场总司令,由总参谋长亲自负责指挥俄罗斯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对于这个安排,袁晨皓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原因很简单,当上“大陆战场总司令”之后,袁晨皓的总参谋长身份就被削弱,因此得将部分原本属于总参谋长的部分权责交给总参谋部。众所周知,裴承毅即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而且是一个精通战争的最高统帅,所以在袁晨皓去指挥大陆战场后,裴承毅就是总参谋部的直接领导人。

可以说,这才是裴承毅的根本目的。

当然,对于裴承毅的这个安排,袁晨皓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不管怎么说,他得到了想要的地面战争,而且由元首接管总参谋部只是时间上问题,而作为总参谋长,交出军事指挥权也只是迟早的事。

事实上,再看得长远一点就能发现,裴承毅从袁晨皓手里夺过军事指挥权,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改变战争重点,不再紧盯大陆战场。以当时的情况,真正的主战场在东面的太平洋上,而不是北面的西伯利亚大平原。因为袁晨皓一直主张先打赢俄罗斯再对付美国,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让袁晨皓来统帅共和国军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裴承毅也就只能亲自挑起重担。

正是如此,商讨了大陆战场上的事情之后,会议才进入高潮。

第63章 一锤定音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当裴承毅把话题转向太平洋的时候,没人感到惊讶。

虽然与之前高调向俄罗斯宣战相比,对美宣战低调得多,即通过正规外交方式发表宣战声明、从美国撤走外交人员、将旅美国民转移到第三国等等,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太平洋战争的地位,美国才是共和国的头号敌人。

与部署地面战争不同,裴承毅没有给袁晨皓太多的发言机会。

从一开始,元首就牢牢控制着发言权,并且主导着会议进程。所谓孤掌难鸣,与元首一同表演的还有海军参谋长李向东上将与西太平洋战区司令刘岷轩上将。更重要的是,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裴承毅没有直接提到战术问题,而是在李向东提议之后,提出以西太平洋战区为基础,成立新的战区。

这下,再也没人认为裴承毅在闹着玩了。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确定战术最为重要,但是真正的军事家都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指挥体系。只有一套完善的指挥体系,才能将战术的威力发挥出来,也才能让军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毫无疑问,共和国在太平洋方向上的指挥体系很不完备。

众所周知,日本战争之后,共和国的战略重点由太平洋转向印度洋,并且通过后来的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将印度洋变成了共和国的“内海”。从整体战略局势来看,这一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避免过早与美国发生冲突,毕竟美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却不是印度洋沿岸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共和国在击败日本之后,如果继续向东扩张,就得与美国争夺北马里亚纳群岛的控制权,即便转为南下,也会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与美国发生利益冲突。问题是,这种避让策略只能规避一时,而不可能解决中美利益冲突。或者说,共和国转为向印度洋挺进,不等于在太平洋上就没有利益需求了。从根本上讲,共和国对太平洋的利益需求远远超过了印度洋。

翻开地图看一眼就知道,共和国最大的安全威胁就来自东面的太平洋。

虽然在北方与俄罗斯接壤,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仅与俄罗斯隔了一条界河,但是共和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在2015年之后,对东北地区进行环境改造,大量重工业内迁,小兴安岭、完达山与长白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得到恢复,等于建立起了一道深达数百公里的战略屏障。总的来说,俄罗斯对共和国构成的战略威胁不算太大,并且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得到证实。东北方向上,完成统一的朝鲜成为共和国的盟国,日本失去威胁,使得共和国当局再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东南方向上,虽然完全倒向美国的菲律宾有些威胁,还一度对共和国的东南亚战略产生影响,甚至是美国舰队进出南海的主要通道,但是菲律宾终究是个小国,而且与共和国近在咫尺,根本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对共和国构成实质性威胁,更不可能得到重视。南面的东南亚地区,除了印度尼西亚有点棘手之外,其他国家均已先后投靠共和国,成为集约集团成员国与准成员国。西南方向上,以巴基斯坦为核心的南亚地区早已是共和国的后院,更是共和国的大后方,即便在西面的中亚地区,也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等战略屏障。

总而言之,从2015年开始,经过40多年的努力,共和国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一道纵深在1000公里到2500公里之间的战略防御地带,即常说的“本土防御圈”。在这道防御圈上,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东面的琉球群岛。

2048年,日本战争结束后20年,刚刚出任共和国元首的颜靖宇不顾多方反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部分代表的支持下,承认琉球群岛为独立国家,将占领的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吐噶喇列岛与大隅诸岛移交给了新成立的琉球群岛联邦政府,并且与琉球联邦签署了数份军事基地租借合同,租用了包括那霸军港、嘉手纳空军基地、种子岛航天基地、西表岛海军航空站、冲永良布岛炮兵实验场与德之岛陆战队驻训营地在内的10多座军事基地与大型军事设施。

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客观的讲,颜靖宇的这一做法确实有点过分。

日本战争后,虽然共和国强迫日本当局签署了包括出租军事基地、允许共和国向琉球群岛派遣驻军在内的停战条约,但是共和国当局不但没有吞并日本,也没有要肢解日本的企图。拿琉球群岛来说,当时共和国默认了以历史传统为基础的定义,即琉球群岛仅包括吐噶喇海峡以南的岛屿,而海峡北面的大隅诸岛在历史上就属于日本。问题是,战争期间,为了用远程炮兵打击九州岛与四国岛,共和国出兵占领了大隅诸岛中的屋久岛与种子岛,随后又以安全名义驱逐了口永良部乌、竹岛、黑岛、硫黄岛、草垣群岛、宇沼群岛、鹿岛与甑岛列岛上的居民,并且将这些岛屿的控制权全部交给了占领军司令部,战后又移交给了军事管制与区域安全委员会,最终移交给了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就是说,经过20年变迁,原本属于日本的岛屿也都归在了琉球联邦名下。更重要的是,琉球群岛联邦政府的前身就是军事管制与区域安全委员会,如此一来,在颜靖宇宣布承认琉球群岛为独立国家的时候,等于把法理上属于日本的数十座岛屿全都送给了琉球联郝。

可以说,这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从法理上讲,因为在停战条约中,共和国当局并没承认不支持琉球群岛独立,只是保证不在20年内承认琉球群岛独立。在停战条约生效之后,共和国与日本进行过多次接触与谈料,商讨琉球群岛的去留问题。当时,日本当局为了让共和国同意向外岛移民,并且不阻挠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同意在战争结束20年后,以全民表决的方式来决定琉球群岛的归属,只是明确要求表决必须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进行。以此为基础,共和国与日本在2030年之前就签署了一份停战补充协议,其中只规定需要通过全民表决来决定归属,而没有明确全民表决是否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全面监督。正是如此,在2048年的时候,颜靖宇才在没有与日本协商的情况下,让琉球群岛成为了琉球群岛联邦。当然,在此之前,肯定进行了全民表决,而且表决结果是支持独立的占多数。

由此可见,琉球群岛独立的问题不大,关键就是把一些属于日本的岛屿划了过去。

可以说,如果不是当时中美关系相当紧张,而且两个超级大国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恐怕这件事情会演变成一场局部战争。

事实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