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问庄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困惑问庄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那你现在出一个题目来,贴一个公告,凡是不懂儒家道理而穿儒服的,一律杀。公告贴了五天之后,满街没有人穿儒服,结果只有一个人穿儒服。庄子就请国君把这个人请进来,问他任何有关儒家的问题,他都可以回答。庄子还说,儒服有一个特色,帽子上面有一个圆顶,鞋子是方的,所以戴圆形帽子的懂天文,穿方形鞋子的懂地理;身上佩的是五彩丝带所系的一块玉玦,玉玦代表能够决断,有何种事情发生,知道怎么判断。这都是外在的装饰品,天下人都可以买来穿,但是有几个人真正懂这些真才实学,全鲁国只有一个。庄子以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这些所谓的儒家讲到“义”,统统变成口号、教条和形式,因此我们宁可强调真实的部分。所以道家的“义”是回到人的真实的层面,做一个人该做的事,不像儒家设了许多外在的标准和规范。这是他们两家最大的不同。
  主持人:您刚才说乔家主事人当时的这种做法符合的是儒家的义,那么他符合不符合庄子的义呢?
  傅佩荣:庄子他对于这些所谓的道德仁义并不反对。他认为,一个人的真实的性情表现出去,本来就会有道德、仁义的作为,所以不需要刻意说,信、义放在前面,你一旦说出来,就代表“我是在努力达到一个标准”。庄子的义是说,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根本就没有必要说变成那个样子,我不可能不义,也不可能不仁,所以你就不要叫我仁义。 。 想看书来

义与利之间(5)
主持人:这样看来,庄子是认为,人们只要按照原本的德行去做事,就可以了,不用为了这个义而做出一副特别仁义的样子,然后再大张旗鼓地去宣扬、表态。就好比老子对孔子说,这也是记载在《庄子》里的,说飞扬的米糠掉进了眼睛,天地四方看来位置都变了;蚊虻叮咬到皮肤,人人整夜都无法入睡;仁义作祟而扰乱我的心,没有比它更大的祸害了。这对仁义似乎是有点看不上眼的。
  傅佩荣:或许我们该转个弯来看庄子的另外一段话。庄子说,你看一只鹤,脚太长了吧;一只鸭子,脚太短吧。现在我们想办法把它中和一下,把鹤脚弄短一点,把鸭子脚弄长一点,这两个动物都会受不了,都苦得不得了。你为什么不让鹤当鹤,鸭子当鸭子呢?像白鹤,它没有洗澡就是那么白啊,乌鸦没有去染黑,也是那么黑啊,这就叫做自然的、天生的。庄子喜欢使用各种生物的情况做比喻。我们发现庄子不会反对仁义这些好事情。你做好事,你守规则,庄子不会反对。他反对你把它当作一回事,就好像说,某某人很讲究仁义,某某人很有信用,但是他们本来的情况也有不太理想的一部分,你一把它当一回事,我们人人都要向他们学习。这样一来,每一个人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有可贵的部分,就是说,存在自然的本真的这一方面,我们最应该珍惜,因为只有本真才能够保持恒久。
  主持人:这里面可能是庄子担心有些人会变得虚伪,那么,同样带“真”字的还有一个“真小人”,真小人好吗?有人说,真小人比伪君子可爱。
  傅佩荣:这确实是很好的问题。因为伪君子、真小人这种说法常常可以听到。我倒想把它分类更完整一点。有伪君子就有真君子,由内而发,真正愿意做好事,像儒家讲的人性向善,孔子、孟子有谁敢说他们是伪君子?真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真是好汉。真小人,也有很多伪小人,伪小人什么意思呢?好处来了,我就装小人,他其实不见得是真正的小人,他只是为了外在的某种利益。我们平常只说到伪君子、真小人,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把真小人当作一个有点或者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情况的话,请问,谁不会当真小人?脸皮一扯破,都是真小人啊,见利忘义谁不会呢?所以说真小人,说至少他没有伪装,可他表现出的是人的劣根性这一面,不伪装就变成赤裸裸的飞禽走兽一样的,你说他好吗?这不符合庄子的要求。庄子基本上是“外化而内不化”,这个我们以后会特别加以说明,也就是说外表尽量尊重社会规范,决不会让你觉得我这个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外表跟别人完全一样,这是老子的“和光同尘”;但是,内心不化,我内心里面与“道”结合,这一点绝不放弃。我们可以说,庄子外表恐怕就是平凡人,内心里面是一个真君子。我们说庄子是真君子,可能不太适合,应该讲“真人”,我每一次念庄子的书,看到真人都觉得很惭愧,似乎大多数人都是假人。
  主持人:“真人”这个词听起来挺玄的,过去总是神话当中才出现真人、得道的人,什么太乙真人等等,那么,您为什么会感觉到,看到真人就会想到假人呢?
  傅佩荣:所有的词都是相对的,我们刚刚讲了真人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人,真人、神人、至人、天人,最后当然还有圣人,但是庄子的圣人与孔子的圣人不一样。讲真人,我为什么觉得惭愧呢?是因为最羡慕的就是他笔下的真人,八个字:其寝不梦,其觉无忧。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我是一睡觉就做梦,一醒来就烦恼,所以我觉得自己太惭愧了。
  主持人:那就是那些思维简单,成天傻呵呵的人的一个写照吗?
  傅佩荣:你说傻呵呵,说实在的,这种人真是令人感到幸福。他从来都不觉得有什么需要,有什么缺乏,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遇而安。像真人,应该是这样的表现,他感觉到生命,内在的就足以安顿,他对任何事情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加以赞叹,他不会觉得谁比谁怎么样,谁又如何。我们讲的仁义,最怕的就是有一种比较的心。一见面就问,最近功夫修炼得如何?德行有没有提高?这样一来,就变成是:你修养德行,代表你希望符合某种标准。你一旦符合了某种标准,很可能忘记了自己愿不愿意做,以至于到最后变成是一辈子都在表演某种角色,是一个标准的假面人。

义与利之间(6)
主持人:其实在一开始,您就给我们讲过,庄子认为,人要想活得自在,就应该突破四个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您说,为什么利和义会成为一种限制?那么又该如何去突破呢?
  傅佩荣:因为义、利是人类社会不能避开的,义代表规范,利代表好处。人活在社会上总是有各种竞争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努力得到一些比较好的结果,这叫做利。但是,如果没有规范,那不得了,有些人很能干、很有本事,把利都占有了,怎么办呢?对很多弱势的人就不太公平了。这个时候就要有规范、法律规章来限制你,所以法律规章就比较偏向“义”这一方面,就是应该怎么样。可见,义、利是人类社会所展现的一种特色。庄子认为,如果你陷入利的要求的话,你的生命就很难自由自在了。有人追求利益,有人追求道义,庄子认为都不好,为什么都不好呢?它可能让你为了这些利、义,而放弃自己生命的真实情况。
  主持人:庄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呢?
  傅佩荣:有,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蜗角之争。在《庄子》里面,蜗角之争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它是一个寓言故事。魏国和齐国签了和约,齐国后来违约了,魏国的国君非常生气,他第一个就想到要派人暗杀齐君。结果大将军公孙衍说,大王,我觉得你这样做太可耻了,你如果要对付他,还不如让我带兵二十万,把他打得落花流水,让他去后悔。讲完之后,第二个人季子,是主和派,他说,我觉得打仗太可耻了,好不容易建起城墙,建了七仞,还差三仞,我们有七年没有战争,你现在打仗,不是前功尽弃吗?让我们去跟他讲和吧。这时第三个人上来了,叫做华子,他说,主张打仗的,是制造捣乱的人,主张讲和的,也是制造捣乱的人,主张他们两个人制造是非捣乱的人的我,也是捣乱的人。
  主持人:三个人全是捣乱的人,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傅佩荣:魏王就问他,那我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你顺着自己生命的真实情况去做就对了。一个国君怎么听得懂这种话呢?惠施来了,知道这件事之后,惠施说,我替你介绍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戴晋人,请他来开导开导。
  主持人:戴晋人这个名字听着很怪,好像不应该是姓戴,有人认为,这也许是“代为晋见的人”?
  傅佩荣:说得没错,我猜应该是庄子的笔名。我们先把故事岔开,说另外一段有趣的事,惠施在魏国当宰相,听到庄子要来找他,本来很高兴,但是他底下几个人说,小心啊,庄子的才华比你高几倍,他来的话,他当宰相,你怎么办呢?那我们统统失业了。惠施紧张了,立刻发出通告,贴出画像,全国追捕庄子。庄子何曾受过这种侮辱,直接到相国府,找到惠施,见面不说别的,就说寓言。说南方有种鸟叫鵷雏,往北方飞,这种鸟飞的时候,不是梧桐树不停下来栖息,不是竹子结的果实不停下来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停下来喝。这时底下一只猫头鹰抓到腐烂的老鼠,看到鵷雏飞过去,大叫一声,哼。然后庄子说,你想拿魏国来吓我吗?换句话说,你的宰相之位对我来说,是一只腐烂的死老鼠。惠施听了这样的话,才放心,放心之后,正好国君有问题想不开,才跟庄子说,你用笔名吧,叫戴晋人。
  主持人:那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把戴晋人当成庄子了。惠施推荐戴晋人来觐见,起到什么效果呢?
  傅佩荣: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蜗角之争,戴晋人到堂上就说,有一只蜗牛,头上两个角,一边叫做触氏,一边叫蛮氏,等于是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打仗,杀来杀去,一打就是十几天。但是,再怎么打仗,也不过是占到蜗牛的一个角而已,有什么好争的呢?魏国国君听了说,你跟我开玩笑吧?你在讲什么我听不懂。庄子说,请问,天地四方有边界吗?没有边界吧,天地四方那么大,简直是无穷的。那么魏国很小,魏国的首都是大梁,大梁里面有魏王,更小吧。你跟别人争,从天地、整个宇宙看起来,那不是跟蜗牛角一样小的地方吗,何必争呢?魏王听了之后,就释怀了,然后把惠施找来,因为惠施推荐有功。魏王说,这个人真了不起,应该比尧舜厉害吧。结果,惠施怎么说呢,尧舜算什么,戴晋人的功力比他们还不知高了多少倍。这个惠施自从庄子说他不抢他的宰相位置之后,什么都好谈了。

义与利之间(7)
主持人:如果戴晋人真是庄子的话,惠施的态度倒很有意思了。我们从庄子的故事当中,经常看到惠施跟庄子辩论,辩得不可开交,现在吹捧起庄子来,也是不遗余力。那么这个故事,如果放到我们今天的义与利当中的话,能够说明点什么?
  傅佩荣:它的意思是说,利是一个有形可见的土地之争,这个城给我,那个城给你,这个利对国君来说,恐怕很在乎,但是从整个宇宙来看,土地算什么呢?想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顺着自己的生命的自然的要求,让自己活得开心一点。如果你开始为国事烦恼,将军献策要打仗,外交官就说要讲和,然后第三个人又说我们都在捣乱,弄到最后,不是天下大乱吗?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从这里就可以得到启发。
  主持人:那么,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信息,就是遇事不争的问题,《老子》当中有一句话——“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庄子是不是想说明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面对很多利益的话,我们能不争吗?
  傅佩荣:我们比较喜欢这个社会上,有明确的规范。譬如说我是老板,就定了奖惩办法,你达到什么样的功劳,就有什么样的奖励办法。这样一来,每个人都知道往哪里走,你大概会有什么样的待遇,而不要经常随着老板的心意,大家去猜测。在人的社会就照人的社会来,庄子绝对没有反对,他希望这个社会,我是外化,与别人化成整体,让别人都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他的原则。庄子的目的是要我们保持内心里面属于真实自我的这一点,这一点不能保存的话,等于是你得到的也比不上你所损失的部分。
  主持人:那么最后您能不能给我们明确一下,在庄子看来,这个义与利之间该如何取舍?因为现在我们很多人可能出现的是见利忘义,也可能出现有一些人是舍生取义,庄子怎么看?
  傅佩荣: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说,你要见到利,是小利,还是大利?小利大利怎么分呢?小利就是自我中心所得的利,你得到这个利,别人就对你有各种意见了,因为你得到,别人就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