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北宸跨越海峡的通信:家国何处不入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萨苏、北宸跨越海峡的通信:家国何处不入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象,从阶级属性来说,应该算是“印缅木材公司”的一名林业工人。
  根据台湾方面的记载,大象林旺是在缅甸作战中和12头伙伴一起被中国远征军俘虏的,但是记录得语焉不详。这几乎是台湾文献谈抗战历史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甚至一些非常精美的图书,也不肯用心去考证一下史料,其原因很让人迷惘。

永远的林旺爷爷(3)
其实,林旺的归汉,是可以查到具体情节的。它应该是原服务于日军第十八师团,在胡康河谷作战中,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所部俘虏。林旺当俘虏可不是丢人的事情,确切地说,远征军是救了老象一命!
  当时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在胡康河谷节节设防,阻击东归心切的中国远征军,但无论兵器还是后勤都无法与美械化的中国新一军、新六军对抗,所以被打得不断败退。十八师团的后方基地孟拱到前线仅仅依托一条简易公路进行补给,由于日军机械化程度不高,公路又不断被中美空军炸断,能够在林中小径行进的大象就成了重要的运输工具。
  在日军中,大象们的日子可不好过。按照日军十八师团辎重兵部队的报告,由于道路崎岖艰险,使用大象运输,它的负重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一头只能背负250~300公斤的物资,时速5公里。与中国军队在拉加苏、李家寨等地对抗时,运输兵要翻越险峻的万塔格山,大象是人背肩扛以外唯一的运输工具,一次到前线往返要两天的时间。由于战局对日军日益严峻,日军往往强行让大象背负500公斤以上的物资,结果许多大象很快出现“鞍伤”而不能使用,到中国军队进攻孟拱的时候,在前线的大象已经从将近100头减少到了十几头。
  但是,那么大的象怎么会落到中国军队手里呢?难道日本人不能骑着或者赶着大象逃跑么?
  根据现有材料,林旺的被俘,很可能发生在著名的西通切路战之后。西通切路战是孟拱战役的一部分。1944年5月,日军第十八师团为了遮护孟拱基地,在其以西的加迈、卡盟等地据险死守。中国军队突出奇兵,以112团团长陈鸣人率部,人手一口砍刀,从渺无人烟的林莽中强行穿插六天六夜,成功钻入敌军后方,突然抢占加迈与孟拱的枢纽西通,切断日军补给线,一举将十八师团主力纳入中国远征军的大包围圈之中。这一战,包围圈内外的日军发疯一样猛攻西通,却在陈鸣人手下伏尸累累,不得寸进。被围日军粮弹皆无,在中国军队四面攻击下完全被打散,中国军队乘势拿下孟拱。
  这一仗打断了这个“丛林战之王师团”的脊梁骨,仅仅被打散后饿死的日军伤病员,就有两千多名。日军师团部是依靠工兵在树丛中用斧头和砍刀勉强打开一条“伐开路”才逃脱的,师团长田中新一几乎是赤手空拳逃了出来。这条“伐开路”窄处仅有一人宽,大象根本无法通过。面对进军神速的中国远征军,日军只得丢弃了林旺等大象逃走。何铁华、孙克刚所编《印缅远征画史》中,有一张照片反映了这批大象被俘的场面,不知道林旺当时是不是在画面之中。
  假如林旺这次没有被俘,其命运则令人堪忧,因为日军的后勤运输是有自己特色的,在前线,他们通常采用水牛和山羊(甚至据说还有猴子)运送物资,目的是在物资缺乏的时候,运输者本身也可以被作为食物吃掉。在英帕尔战役中,同样是用大象运输物资的日军粮食不够时,确有杀死大象食肉的举动。
  事实上,我是在查找这批大象的情况时,才骤然发现林旺的存在的。这头长寿的大公象结束了军旅生涯后,一直生活在台北的木栅动物园,直到2003年才与世长辞,寿八十六,创了亚洲象的生存纪录。
  这样一头传奇的大象,让人忍不住下笔,我立即给《北京青年报》的尚晓岚编辑去信,说我有好东西给她,我要写林旺——那边一直催促我给历史版面投稿子呢。

永远的林旺爷爷(4)
结果,我却一直没有动笔。
  倒不是懒惰,而是当我打开台湾的网页,查看林旺的资料时,骤然发现,在台湾很多人不叫它林旺,而是亲切地叫它“林旺爷爷”。
  要是仅仅从战争角度写大象林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大象林旺的军旅生涯,还是延续了相当长时间的,不过是当了“机关兵”,已经和打仗无关了。加入中国军队的林旺,待遇明显改善。这是因为,当时和日军在缅甸作战的中国驻印远征军,已经全部美械化,新一军和新六军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美制十轮大卡车和各种吉普车。工兵部队也十分积极,公路和输油管修得紧跟着一线步兵的屁股。如此大象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原来的“民工”成了军中的明星和宠物。
  老远征军战士回忆说缴获的这批大象很是温驯,也颇让没见过世面的农家子弟们大开眼界。他们提到的有趣事情很多,大多记录在大陆的政协史料中,也许喜爱林旺的台湾朋友还不知道呢。
  缴获林旺它们的时候,也俘虏了多名缅甸的“象奴”,他们本来是为日军管理大象的,现在为远征军工作了。大象行进的时候,象奴坐在大象头顶上,手持一根形如钥匙的奇怪手杖,指挥大象前进时,就用手杖去敲大象的耳朵,敲右耳朵向右转,敲左耳朵向左转,听话得很。
  但是大象也有不听话的时候,那就是让它坐下的时候,很多大象故意装作东张西望的样子,对象奴的命令不理不睬,拖延磨蹭不肯执行。后来,远征军的士兵们慢慢看出了缘由:大象身体非常沉重,坐下后起立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它们不愿意坐下,倒不是没有客观原因的。
  大象能听懂人话!可惜当时只能听懂缅甸语,对中文、英语和日语完全没反应。从后来林旺的情况看,它是慢慢学会了中文的,哦,懂母语之外的两国语言,林旺可算是个知识分子呢——不要对我这个结论表示不满哦,你试试学大象的语言去,林旺能听懂咱的语言,咱就不能跟它比比智力?
  大象不怕老鼠,经常把老鼠踩死。
  大象进入树林,象奴不让远征军们去窥看,说是大象有时在林中*,这种动物十分害羞,若发现有人窥视就会冲出来把你踩到死。
  大象们在缅甸并不需要人工喂养,到了晚上,象奴给大象戴上一种特殊的脚镣,这样大象一步只能走40公分,是没法跑远的。然后,大象就会被放入山林,自己寻觅食物,清早自会回营,是不需要多少照管的。
  就是这最后一条,差点儿要了老象的性命。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很喜欢这几头大象,决定带它们回国。回国路上,离开了野生植物繁茂的缅北滇西,人们才意识到大象需要吃多少东西,新一军的后勤部门为此吃尽了苦头,大象们也不得不临时学会一些简单的表演技巧,沿途杂耍给自己赚点儿伙食补贴。尽管如此,还是有多头大象因为照顾不周死在路上。好在林旺体健貌端,生命力强,很活泼地到了广州。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军的几头大象在广州继续登台表演,还曾经用所得赈济过当地的灾民。
  也有史载新一军在广州颇有强买强卖的扰民现象。大象赈灾和强买强卖,这两个矛盾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一支军队身上呢?只能说,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
  后来孙立人到台湾担任新兵训练司令,就带了三头大象渡海去台,算是给台湾人民的礼物。这里面就有林旺,可惜另外两头大象寿命都不长,也就不如林旺这样出名了。

永远的林旺爷爷(5)
林俪芳说,那时她正在拍摄猴子,工作人员知道体力衰弱的林旺已经快不行了,特地找她去拍摄。林俪芳回忆,当时林旺泡在水池里(注:林旺本来不爱游水,但是衰老而聪明的它却懂得利用水的浮力缓解自己的体力不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呼唤、拿食物引诱,林旺都不肯出来。
  就在日落黄昏的光线下,林俪芳拍到林旺以象鼻喷水喷向自己的眼睛,表情细腻,似乎在享受着生命一刻最后的乐趣。后来还伸长鼻子朝向工作人员,就像是知道生命已走到尽头,依依不舍地跟老朋友打招呼。
  应该说,看过这样的文章,我只好停笔了。
  做梦也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人写过林旺,回忆过林旺,想念过林旺。
  感到自己下手,无论怎么写,都有抄袭之嫌。
  写林旺的大多是成年人,每一个人都从孩子走过,从孩子走过的台湾人,很多人记忆里都有一个老林旺。
  有很多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岛很多年,在林旺辞世的时候,还是写它,怀念它。
  那种感觉让我很熟悉,又很亲切。
  因为我记忆深处,也有一头一样的大象。
  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在外地工作,每年只能回来一次,回来总会听我说说家里有什么新鲜事——这些事情多半鸡毛蒜皮,无非是前院的蚂蚁搬了家,邻居的小义让马蜂蜇了头一类孩子眼里的惊天大案。反正,我不论说什么,妈妈总是听得那么开心。
  有了自己的女儿,才恍然明白,妈妈一年一度的开心,竟是用其他所有时间里对我的思念做底子的。
  然而,有一次我却把这种鸡毛蒜皮一举发挥到国际水平了——那一次,我一见到母亲,就宣布新闻一样地大叫——“米杜拉长毛啦!”
  妈妈愣了:“米杜拉?米杜拉是谁?”
  米杜拉,是北京动物园的一头亚洲象,前几天父亲刚刚带我去看过它。米杜拉是一个叫做班达拉奈克夫人(看,因为米杜拉,我连这样复杂的名字也记得一清二楚)的老太太送给北京动物园的,当时还很小——当然肯定比我个子大。平时对巨型动物有点儿恐惧的我对米杜拉要感觉好得多,近距离观察一番以后,冷不丁发现一个问题——书中的大象皮肤都是胶皮一样的,而米杜拉竟然长着毛!
  把这个惊人的发现告诉父亲,父亲当时大概正想着别的问题,心不在焉地回答道:“噢,小的时候没有毛,大了就长出毛来了……”
  事后证明问父亲这个问题明显问错了人,他的答案完全错误——亚洲象只有幼小的时候身上才有毛,长大了就不会有毛了,否则那就不是亚洲象了,那是猛犸!父亲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他在生物学上的知识,并不比街道老太太丰富多少。
  然而我还是很兴奋,还喂草给米杜拉吃。深刻的印象让我在妈妈回家的第一时间就向她报告这个“惊人”的消息。
  那一年我四岁。
  以后又看过很多次米杜拉,每次到动物园都去看它,记得它脾气很好,还会吹口琴。直到有一次,米杜拉突然消失了,从此不再出现。
  那种失落,至今难忘。
  当我翻看台湾的朋友给林旺的留言,那种久违的感情一下子充塞了我的心房。
  我还是不写了吧,直接引用他们的话好了,往往,还附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见右图,摘自台北木栅动物园林旺的纪念网页)。
  读到这些字句,仿佛胸中一种什么东西被轻轻打破。
  我想林旺或者米杜拉于我们的意义,就好像老宅子胡同门口那个修鞋的老师傅,当你满身疲惫地提着皮箱从异乡归来,一走到巷子口就看到阳光下20年前的老师傅依然在拿着一个鞋掌一板一眼地来钉。
  那,就是和林旺爷爷一样的感情了。
  林旺不仅是一头象。
  散发着时光味道的老照片,更让我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照片上那一个个认真对着镜头的黄皮肤黑眼睛,我无法分辨他们是在台北还是在北京!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他们的服装,实在与我们乃至我们父兄在某个时段的形象太相似了,连神情也像!
  写林旺的前半生,我心中的感觉带有扬眉吐气的意味,而写到不需要我动笔的林旺的后半生,心中却只有一份淡淡的欢喜和忧伤,平静如同一湖秋水。
  原来感动就是这样简单。
  写到文章的结尾,却是一个好消息,才知道我一直有些怀念和担心的米杜拉,离开北京后是去了天津动物园,它当时并没有在这个世界消逝,只是搬了一次家。
  虽然我们都终将从这个世界消逝,但我们总是期望着,我们的所爱,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文章写好后不久,接到北宸的来信
  今天在办公室看“再见林旺爷爷”的专辑,看到最后竟然眼睛都湿了,看到那么多人,为了林旺的离开而掉眼泪,心里的感觉不知该怎么形容,林旺,真是就像是萨所说的,不只是一头象。
  我们不会对他说“喂,你游回缅甸去”,却曾有一些人对着岛上的另一群人说,“太平洋又没加盖,游回大陆去”,我们对一头象都能看成是自己人,却对同胞手足那样不留情分,还好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