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间词话-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运笔下来,不会有太多毛病,立意高远的,即可成为佳作。词的长调尤其如此,不仅仅是在句式平仄方面的限制,在运意的转承呼应方面才是最难也最见功夫的。当然了,像吴梦窗那样不受约束的写也无不可,但是那种境界不是初学者能学得来的。就像梵高的油画,不识者认为笔触粗糙无以为观,但实际上色彩和构图中所蕴含的情绪才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近体诗格律甚严,是难学的;古体诗不限格律,是易学的。按照一三句的理解,第二句明显不对。应该是〃古体诗易学而难工,近体诗难学而易工。〃老王应当是笔误了。

  人间词话之三十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老先生在将自己的手稿付梓时,这条排在第一位,足可见他对〃境界〃的重视。

  何为境界?〃境界〃意思接近于〃意境〃,但不全是。《人间词话》中用〃意境〃一词的地方仅有一条(〃古今词人格调之高者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而用〃境界〃和〃境〃的地方却比比皆是。

  〃境〃可以说就是意境,〃界〃则是指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境界〃合起来,当是指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意境。这样理解,对于通篇《人间词话》都是适合的。

  上面说的白石〃格调高〃,但〃不于意境上用力〃,这里的〃意境〃 很明显不能被〃境界〃一词所代替,替换之后全句就说不通了。依照老王的意思,白石词有高度而少意境,于〃境界〃这个要求中有所欠缺。这样理解,应当是合理的。对于开篇更偏重于精神高度的〃人生三境界论〃,此说亦可通。除了〃三境界论〃,后文绝大多数篇幅中的〃境界〃都偏指〃意境〃,尤其是意蕴深含、情致流转的意境。

意境说是老王首先提出来的。直到现在,古典诗词的品读,基本上都离不开意境之说。老王可以说是隐约间触到了古典诗词之魂。与之相比,〃格调说〃显得空洞,〃神韵说〃显得虚渺,只有〃意境〃是可以被实实在在认知和感受到的。

  老王说〃五代北宋之词〃独绝于意境,是说五代北宋之词意境优美而深远,因此而胜于后代。此言不虚。纯以技巧论之,后世或有发展,但以〃境界〃而论,后世词人尤其南宋之后的词人是难以企及的。试问北宋后又有谁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情,又有谁能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深婉,又有谁能吟出似〃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这等壮美无俦的胜景呢?

  人间词话之三十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春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如〃当时明月在,照得彩云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等等。

  然而写境造境大多数都难以分别。因为写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经将浓浓的情绪融入其中;而造境中,又是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试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这些是写境还是造境呢?

  诗有叙事诗,词却无叙事词。因为词之体裁不适合叙事,却非常适合抒情。因此词中之境,很多都蕴含情致在里面。前面第十八条老王说冯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胜于〃流萤渡高阁〃和〃疏雨滴梧桐〃,道理也正在这个地方。

  人间词话之三十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此句原已删去)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之境,即意境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我在境故在,境是为我而设;无我之境,则是只有意境而无情绪,〃我〃已消弭在这茫茫天地之间,物我一体,有境而无我。无我之境在古体诗中尤多,陶渊明、大小谢,及至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都是个中高手。

看看老王所举的例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引自欧阳修的《蝶恋花》(一说为冯延巳所作)。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词极悲极苦极无奈之意,全都化入境中。首句深愁凝聚,庭院深深、烟柳帘重,非言庭院深而柳叶浓,实言愁极深极浓。及至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狂风急雨隐现诗人心境,读来只觉无尽愁苦几使人抑郁成狂。末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倍极哀怜,人生无奈,又何过于此?全词之境宛若全随情绪而设,思之所及,境之所在,有我方有此境,此即〃有我之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引自秦观的名作《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上下阙意境有分别。上阙迷茫失我,一种极为凄婉深切的苦痛在残阳下的杜鹃啼声中浸入骨髓;下阙愁绪转为深长,人生的苦痛无奈如远去不回的流水般绵延难尽。一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以说浸透了词人的痛楚和无奈,境中的寒春、孤馆、鸟啼、斜阳,无不深深印刻着词人的哀痛。无我则已不成此境,此亦〃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自陶潜《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句为千古佳句,历来被人传诵称许。诗人悠然采菊,不经意间却望见淡淡的青色山影。心无所想,方有此境,一切在不经意间。对此欲何求?应当是无所求,亦无须求。如果把〃见〃改为稍微主观的〃望〃,则变得索然无味。此境无情绪无想念,以境为主以我为次,乃〃无我之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引自金代元好问《颖亭留别》:〃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金代在古代文学中是一个被忽视的朝代,元好问是一个被忽视的天才,甚至远不如他的明清诗人都比他有名。〃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此等佳语,非有大才不能得之。寒波澹澹,随风而起;白鸟御风,悠悠而下。〃风〃其实是一个隐含的意象。对此景,不由得只觉天地茫茫,已不知身之所在,心之所想,恍若心已随这亘古不变的风在这浩渺烟波和成群白鸟中穿行不息。此境使人忘我,属〃无我之境〃。


诚如老王所言:〃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无我分别是很明显的。老王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其实于词而言,无我之境是极为难寻的。这是词的抒情特性所决定的。如果非要在词中求之,苏轼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张效祥之〃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也许才有些微〃临境忘我〃之意吧。名家大笔,自能游走自如,不囿于此。

  人间词话之三十四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引自《乐府诗集·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引自韩愈《荆谭唱和诗序》:〃夫平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这个世界上,欢愉只有一种,而愁苦却有千种万种。

  快乐如此单纯,描来摹去感受总是相若,而这世间之愁苦,千百年来诗人之笔却都写不清道不尽。同悼亡人,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亦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同怀故国,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亦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同是相思,有〃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有〃眉上心间,无计相回避〃;同为离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有〃对别酒,怯流年〃;同抒春恨,有〃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亦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慨人生,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亦有〃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伤情逝,有〃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亦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同感乡愁,有〃黯乡魂,追旅思〃,亦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千样心情,万般意绪,正应了那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正是因为愁苦如此之多之沉,才如此轻易的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他们也才如此深刻的将这永不宁息的意绪凝结在那些华美的篇章之中。也正如老王所言,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也正是诗人的善感轻轻捕捉了这世上无尽的愁绪,因思而歌,才会有如此之多的名篇佳制流传于世。

  人间词话之三十五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由心生〃。老王这里指出来的,其实是有三个方面,其一景,其二情,其三为真。有景有情,即是意境;而景情皆真切,方可谓境界。

〃真〃是构建〃境界〃的关键所在,如词中是虚情假意,纵使词藻华丽,结构工整,也是空中楼阁,虚有其表。真正能触动人心灵的诗歌,其情必定极真切,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等等,情真意切,境界自成。

  老王对于〃真〃,是极为看重的,后文有很明显的体现,而且他也特别喜爱那种真情自然流露而丝毫不隐讳的抒情方式。词人中他所力举的李煜、秦观和苏轼,其作品抒情风格都是此类。而老王所认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白石词,非情不真,而是抒发的方式稍显婉转。也许是老王因此认为白石词微有矫情之瑕,才做〃雾里看花〃之评了吧。

  人间词话之三十六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心动则生情,心静则忘我。

  如果是〃从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样的禅意心情,所观的景物则无不平和悠然。这样的〃无我之境〃只能当人平静下来,心绪安宁的时候才能望见。此时心无所想,已不知我之所在,世间所谓的怅惘、抑闷、欢欣、落寞,都已与我无干。这就是〃无我之境于静中得之〃的含义。

  当人心绪不宁之时,此时或惆怅、或悲抑、或欣喜、或感伤,而世间万象,则无不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我喜则境跃然,有若〃红杏枝头春意闹〃;我怅则境深远,有若〃断鸿声远长天暮〃;我愁则境黯淡,有若〃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我慨则境广阔,有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我惘则境迷离,有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我悲则境凄冷,有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总而言之,在情绪激荡、意绪纷扰之时,诗人笔下就会呈现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不会在安宁平和中取得,而会在从动到静的过程中取得。

  正是基于上面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