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状态……
  这幅照片的大量印刷品随即出现在全国各地,挂到了千家万户的墙上,进入了学生课本,进入了几十年来能进入的各种媒介。它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欢乐、质朴、朝气、美好,领袖为中心。
  照片上紧靠主席的男孩蒋含宇、女孩彭淑清在1963年分别考上大学并在1971年结为伉俪,婚姻将他们这幸福的时刻永久地延伸了下来。几十年来他们还到各地演讲,办收藏展,讲述领袖,讲述革命,讲述美好的人生,把这幸福的时刻又最大限度地扩展到全国各地,直引得无数男女好生羡慕!
  现在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回忆起来仍是激情满腔。
  我们就出生在毛主席的故乡韶山。那年毛主席的到来,给韶山带来了“真正的节日”。6月25日下午,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我们俩叫到大队部说,明天有重要的首长来我们学校,经研究,决定由你们俩代表韶山少年向首长献花、赠送红领巾。根据种种迹象我们已经猜到是毛主席要来了,这是多么不寻常的任务啊!我们俩想什么花最香,什么型号的红领巾合适,动作怎样才算熟练,因为自己戴领巾是顺手,给别人戴是反手。全校700多名学生,只有我们俩才有这个光荣,我们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
  26日早晨7点多钟,毛主席就来了。有同学喊:毛主席来了!我们怕花蔫了,头一天就没摘,一听到喊声,赶快到校园花圃摘了花飞跑到主席面前,敬了个礼,把花献给了毛主席。主席接过花闻了闻,问我们:你们几岁?我们回答:14岁,上初二。毛主席接着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我们点着头,激动得直流眼泪。
  欢呼的人群不断簇拥着主席向前走,进到校园里,毛主席不断地问这问那,气氛十分热烈,毛主席从小学部到操场,听完校领导汇报后到了中学部,辅导员示意让我在这儿先向毛主席献红领巾,然后合影留念。这时蒋含宇走到主席面前踮着脚尖把红领巾系上,主席问: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了?含宇点了点头。主席说,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了,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大家都笑了,那样开心,那样爽朗。侯波就在这个时候拍下了这张不朽的名作。
  时间过得真快。10点多钟了,警卫员告诉毛主席说该吃早饭了,毛主席说:他要我回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啊?大家依依不舍地说:同意!毛主席缓缓地走向大门,全校师生目送着毛主席,高唱《东方红》,高喊“毛主席万岁”、“毛爷爷,再见!”
  没多久,我们就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我们有了一张翻拍的底片,但是同学们总要,我们就不断地洗,直到把底片都洗坏了,很可惜。40多年来,这次幸福的会见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并一直是我们力量和勇气的源泉。我们俩后来一起上了高中,1963年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我上了北京石油学院炼油机械系。大学四年级时我们相恋了,是共同的经历给了我们共同的信念和追求。1968年我们毕业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们选择了辽宁农村和企业。1971年我们就在辽宁凌源县结了婚,花了40多元钱。从毕业到结婚,4年间我们只见了3次面。后来我们又响应党的号召,到了江汉油田参加石油大会战,80年代又到江西参加建设炼油厂。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从没把见到毛主席的经历当作一种资本来换取自己的好处,而是处处以此为动力,为鞭策,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至今,彭淑清一直在九江石化总厂从事设计、审核工作,是高级工程师;蒋含宇任江西省石油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如今都已退休了。这些年来,他们从大学校园到辽宁到湖北再到江西,除了几个柳条包和十几箱书之外,最为珍贵的陪伴就是那张照片了。是这次机会使他们从青梅竹马的友情上升到了爱情,而几十年了,他们认为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人,才是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最好的报答,一辈子不给主席丢脸。
  或许这幅照片太出名了,这个故事也太美好了。几十年来,夫妇俩应邀作了许多次报告,到各地演讲,收到了2000多封信函,同时也收到各地寄来的纪念毛泽东主席的书法、绘画、诗词、著作等作品共1000多件,为此,他们还于2000年、2003年、2004年在南昌、长沙、福州等地举办了四次大型收藏展。每每见到有关毛主席的书籍或纪念品时他们都要买,如今收藏量已经很可观了。
  照片已经把要说的话都说了,似乎没什么可评价的了,但诗人们还意犹未尽。仅摘几段借以抒情: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一幅照片,一桩姻缘(2)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臧克家:《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少先队里高大的人,
  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
  纸面上仿佛听出了声音。
  …………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千言万语笑里寻,
  这笑就像对少年们说:
  世界属于你们也属于我们。
  这次访问的波动是如此之大,不仅诗人们大发诗兴,后来作家周立波还写了一篇散文《韶山的节日》。这篇散文后来被“四人帮”批了好几年。文中提到的罗瑞卿也被整,直到“文革”结束。理由是文中提到了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这就犯了江青的大忌。周立波描述道:
  1959年6月25日晚,毛泽东同志在罗瑞卿同志和其他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自己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这一天成了这个山冲的真正的节日。大家站在韶山招待所门前那块细沙地坪里,用欢呼、拍手和男女朴质恳切的笑谈来迎接自己的亲人。第二天,毛主席起来后洗完脸就往外走,也没说去哪里,罗瑞卿等人就跟在后面。主席到了山顶,在一个长满茅草的小坟前面停住了,大家看了墓碑,才知道小坟是领袖父亲和母亲的合葬墓。事先大家都不知道毛泽东同志要到这里来,连纸花也没带一朵。幸亏有位青年同志头脑还算灵活,他在近边折了一些松枝,用野草捆成一束,交给主席,毛主席从容地献到坟前,在肃穆的空气里鞠了一躬,大家也鞠了一躬。到达山下,毛泽东同志随即去视察韶山学校。
  学生们从各个角落各个课堂一群群涌出,欢呼、拍手,把老人家团团围住。宾主都笑得那么开怀,那样尽兴。戴着红领巾,毛主席被孩子们的笑脸簇拥着,照了一个像。
  侯波那次跟着主席拍了不少照片。有主席给父母上坟的,有去学校的,有参观工厂的,当时拍的就是黑白片,但后来有人给上了色,于是照片上的笑容显得更加灿烂了。侯波回忆道:
  1959年6月,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毛泽东是伟人,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他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参加革命后,一直未回过故乡。他这次回韶山,自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归来,使韶山冲沸腾了。
  乡亲们盼来了亲人,韶山的山也乐、水也乐,人们像过节一样热闹。毛泽东到韶山的头一天天色已晚,第二天5点钟他就从住地出来,上了一个小山顶,拜谒了父母亲的坟。下山路上,就看到了故居前已经是人山人海。
  毛泽东下山后先到老邻居家,他向这家主人问过好,递给男主人一支烟,谈起家常。他出门多年乡音未改,倍感亲切,屋内传出阵阵笑声。我站在门外,拍下了这欢乐的瞬间。后来又去了学校,这才有了这张照片。
  1992年,蒋含宇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时间找到了侯波、徐肖冰的家,事先他已经打听到了二老的单位了。一敲门,正是侯波开门。“啊,是小蒋。长大了,长大了!”接着就是问长问短,从韶山合影之后,整整33年,两个孩子与“媒人”才见面。双方自然很感慨。侯波说:你们太幸福了,感谢主席为你们牵了线,一定要好好珍惜呀!此后,夫妇俩和女儿还去过几次,互赠礼品,续上了这段情感之线。
  时光荏苒,主席已经逝去。没有这张照片,就很可能没有日后这长久甜蜜的回忆,韶山人那样的灿烂笑脸也就无法传遍全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毛主席接见亚非拉青年朋友》
1959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朋友。那时候,西方世界极力封锁中国,而中国人却不怕这些,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转而向亚洲、非洲和中美洲、南美洲的国家展开了务实诚恳的外交工作,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好感,为最终经这些国家提案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作了良好的铺垫。提到这幅照片,就必须提到当时的背景。受英国殖民者的影响,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时,印度就曾经试图阻挡。后来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一直紧张。直到1959年3月17日夜里,###等人逃往印度,中印关系越发紧张。同年8月,印度军队袭击中方哨所,挑起事端。世界上都知道了这些事。毛泽东对这些青年人说:“中国和印度的吵架不过是一件小事,我们这两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史有1000多年了。朋友们知道,中国人民的敌人在哪个方向?在西南方的印度吗?不是。我们的敌人在东方,这个敌人的名字叫美帝国主义。”
  应该说,毛泽东是外交高手。他不怕美国苏联这样的大国,也不怕西欧这样的中等国家。早在1946年,毛泽东就提出,美苏之间有着一个极其辽阔的地带,美苏就是要争这个中间地带。1957年,他又明确地提出关于“中间地带”的思想。以后他又把中间地带划分为“第一中间地带”和“第二中间地带”,第一就是指现在的“第三世界”,第二指的是第二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也就容易和他们走到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寻求友谊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巴西客人时说: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
  万隆会议后,直到1965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46个,其中亚非国家占多数。周恩来在1963年的一次出访非洲国家,竟然长达近3个月。在拉美方面,古巴革命斗争胜利后受到美国威胁时,中国首先予以承认并给予援助。就在这幅照片产生的前后,中国军队开始对台湾当局占领的金门、马祖等岛屿进行炮击,大炮声打乱了美国的阵脚,搞不清中国是什么意思。另一方面,毛泽东也严正拒绝了苏联人要在中国建立联合潜艇舰队和长波电台的无理要求。搞得美国很头疼,苏联人也没脾气。
  从1957年到1966年这10年间,中国顶住来自美国和苏联的压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努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支持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因为这些国家也是深受大国的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不仅把这些国家的朋友请进来,还主动出访这些国家。如刘少奇率团去印尼、缅甸、柬埔寨和越南;周恩来出访亚非13国等。中国带去了友谊和援助,并且后来与法国建交,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欧洲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一段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二个建交高潮。这幅照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到的。
  那天我在中南海里等着拍照,合影的位置都站好了,但是突然间这些外国青年们进来直奔毛主席,大家都簇拥着毛主席,互相挤作一团,气氛热烈。完全打乱了原来的位置安排,周总理只好站在他们前面临时当指挥,但是大家也顾不上了,翻译一个劲儿劝大家站好,谁也不听。周总理就站在我旁边,拍合影的相机也准备好了,当时去的新华社还有两位记者,但他们站得稍远些,我因为就在中南海,比较熟一些,所以就靠得很近。这些外国青年特别喜欢毛主席,尽管语言不通,但还有翻译,大家都往主席身边靠,总理见状也就主动往后退,我刚要拍,突然发现有人在伸出手做V字形手势,正好在主席的头上,我就赶快把相机避开。主席头上要“长角”可不得了。这样拍了以后才正式拍了合影。最后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合影,这张气氛热烈的照片就没给到他们手里。后来发表之后,流传得比较广,有拍电影的人去古巴时看到这幅照片被放成很大在街头展览,他们回来告诉了我。后来凡是中国和非洲、拉丁美洲有关的展览或一些政治、商务活动时也经常用这张照片。
  当时气氛那样热烈,应该是说了不少好听又好玩的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