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几个问题(7)
60年代前半期开展的中苏论战中,中国党曾写过著名的九篇评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的文章,不仅对“苏联修正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指控和批判,也在一些文章中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的问题以及如何防止“和平演变”,阐述了党的观点。1963年9月26日发表的《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即三评),表达了以下四点看法:①南斯拉夫的蜕变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和平演变’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②南斯拉夫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③南斯拉夫“和平演变”的过程,被概括为:“政权性质的蜕变,导致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复辟”;④南斯拉夫“和平演变”的原因被归结为帝国主义的收买政策,“帝国主义……收买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集团,通过他们实现帝国主义追求的‘和平演变’政策”。1964年7月14日发表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即“###”),指出苏联的蜕变是另一种“和平演变”形式,“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由于党和国家的领导蜕化变质,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走上所谓‘和平演变’的道路”。“###”就如何防止和平演变,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问题,把“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提出的理论和政策”,概括为15个方面,最核心的四条为:一是大抓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继续革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革命之后,还必须有政治思想战线上的革命,这个革命要搞一百年到几百年;二是“大搞群众运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在科学、文化、艺术、教育队伍中,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四是培养可靠的革命接班人。毛泽东在另一场合曾讲过,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最后表示:“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根据苏联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60年代前半期,党在文化领域全面开展了“反修防修”的斗争。1963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反修也要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等都应该抓一下。同年11月,指责文艺界尽宣传牛鬼蛇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化部如再不管,“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外国死人部”。12月12日,在《柯庆施抓曲艺工作》批示中表示:“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1964年6月27日,作出更为严厉的批示:各种协会和大多数刊物,“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这场在文艺界开展的“反修防修”斗争,涉及了小说、诗歌、戏曲、电影、音乐、美术、舞蹈以及文艺评论等所有领域,许多优秀作品被扣上“为修正主义分子树碑立传”、“宣扬阶级调和论、人性论、和平主义”等政治帽子,被打入囚牢。文艺界的领导人纷纷被撤职,连文化部也几乎被取消。与此同时,哲学界开展了对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级党校校长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观点的批判,指责他“适应现代修正主义的需要”,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历史学界对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翦伯赞的批判,被戴上“污蔑农民革命”、“美化帝王将相”、“鼓吹让步政策”、“反对古为今用”等帽子;经济学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孙冶芳,由于提出应当注重经济效益、重视价值规律、扩大经营管理权限等主张,而被指责为“中国最大的修正主义者”,“比苏联的利别尔曼还利别尔曼”。
  60年代前半期的这场文化大批判和50年代那场文化批判相比较,50年代的批判内容很明确:唯心论。60年代在“反修”的口号下,所批判的东西,不仅有“修正主义思想”,还有“资本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思想”,这表明“修正主义”到底是什么,并不明确;50年代的批判只是“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而60年代的批判更多的着眼于现实的政治,连吴晗写的“海瑞罢官”这样一出历史剧,也和“为彭德怀翻案”的现实斗争联系在一起;50年代文化批判中要立的目标很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60年代则大搞“破就是立”,究竟“立”什么,似乎很不明确。
  

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几个问题(8)
毛泽东时代长期担任党和政府领导职务的薄一波,在其《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对防止“和平演变”问题作了如下评述:
  “关于防止‘和平演变’这个问题,毛主席和党中央当年的认识
  和采取的措施确有正确的方面和可取之处。由于革命发展不平衡,少
  数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以后,从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和经济竞争来说,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总是处于‘弱’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
  中。因此,警惕国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历史也表明,毛主席和党中央当年关于防止‘和平演变’
  的认识和实践,在许多方面显然是过了头了,捕风捉影的色彩甚多,
  因而不符合实际情况,是错误的,这就不能不付出很大的代价,留下
  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薄一波具体指出,如“错误地把党和国家发
  生‘和平演变’当成了当时最严重的政治问题”,“对于什么是修正主
  义,认识并不明确,甚至把很多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也当成所谓修正主
  义、‘和平演变’来加以反对”,“他多次讲过:穷则变,富则修”,
  “书越读越蠢,越是知识分子越容易产生修正主义”等等192。
  距离薄一波回忆录的出版,历史又前进了几十年。今天,应该如何重新评价防止“和平演变”这一战略思想呢?
  防止“和平演变”的提出,对于我国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应有的警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把防止“和平演变”做为“关系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193的战略理论思想,则有不容忽视的缺陷。
  近些年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剧变,一直是人们在探索,也是各种意见争论不断的问题。一种认为,“剧变”是党的领导人适应帝国主义的政策,搞修正主义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结果。他们说:“看来和平演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攻心——夺权——改制’,另一种是‘攻心——改制——夺权’”,“这恰恰证明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提醒我们为了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一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牢牢占领上层建筑的阵地”194。《中流》杂志的作者提出的两种“和平演变”形式,都把“攻心”放在首要地位。似乎保住“心”,就可以保住一切。这实际上还是在宣传“思想决定一切”、“精神决定一切”、“宣传决定一切”,只要牢牢的控制住人们的思想,就可以万事大吉,永保平安无事。这种说法离开马克思主义、离开唯物主义常识,不觉得太远了一点了吗?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苏联和东欧社会发生剧变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是自身出了问题。1998年出版的《苏联剧变新探》(宫达非主编),收集了一批著名学者、专家的文章,从苏联模式及其历史发展、理论与政策的得失、经济状况、社会状况、党的状况、民族状况、文化思想状况多种角度,做了深入探讨,并列举了大量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资料,值得一读。我在这里再列举几篇本书以外的文章,他们的作者或是原苏共高层工作人员,或是对苏联社会有过较长时期接触的我党的高级干部,他们的感受和看法,或许对我们更有启示。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长期在苏联工作的老外交家柴成文,曾就苏联发生剧变的深层原因谈了如下看法: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它建国初期逐步形成的。由于它长期
  处于战争、外界的孤立封锁和战后东西方对抗的环境,更主要是由于
  它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以为模式先进,不思进取,不仅自己不
  改革还把别人的改革视为异端。而越推迟改革,积累的弊端就越多,
  改革起来难度就越大。
  

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几个问题(9)
苏联领导人从赫鲁晓夫起都曾提出过一些改革的设想,但均因不
  切实际而无所作为或半途而废。
  苏联所以形成各种弊端的根源是政治、经济体制的过分集中。社
  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根本优越性是人民当家作主。但长期的过分集
  中却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和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了法
  制建设、也使人民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反而实际上形成了官僚主义、
  个人专断、家长制、领导制度终身制和各种各样的特权现象和腐败作
  风。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除了在位短暂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外,可以
  说没有一个不是把一切权力集中于一身的。当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
  只有一个人说了算时,那么人民当家作主便成了一句空话。社会主义
  制度在经济领域最根本的优越性,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
  配原则,废除了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但由于长期的高度集中,
  一切照指令性计划办事,而又强调计划就是法律,这就不可避免地压
  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使经济生活僵化”195。
  50年代以来一直在苏共中央工作的奥尼科夫,从党的建设角度探讨了苏共为何轻易被赶出历史舞台。他认为应归咎于斯大林以来的建党模式:
  ① 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党的主人应是全体党员,而斯大林却把
  政治局和党的中央机关看做是党的主人。②列宁在世时党的生活是完
  全公开的,而斯大林却以“绝密”作为其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
  ③斯大林把党的中央机关变成其模式的“最重要的堡垒”196。
  奥尼科夫认为,长期缺乏党内民主生活,扼杀了党的干部和党员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动性,使他们习惯于等待上级指示,接不到指示就无所适从。这样,一遇风浪或个别领导人出问题,全党就会不知所措,其生命力显得十分脆弱。
  还有一些苏联学者,从长期缺乏民主生活及个人崇拜对广大群众带来的深刻影响方面,探讨了在领导人出现错误和外来影响的冲击下,苏联社会顷刻解体的思想原因:
  群众运动的经验证明,信仰理想,跟着永不犯错误的、英明的、
  全能的领袖走,比认识这种理想的科学内容和动脑筋思考领袖与群众
  的关系的性质要容易得多。信仰社会主义与信仰斯大林被当做一回
  事,并且后者代替了前者。
  对神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盲目的信仰,使得思想软弱无力,使
  思想成为信仰的奴仆,使人失去了健康地、批判地判断信仰对象的可
  能性197。
  防止“和平演变”战略思想提供的基本方法,是加强阶级斗争,甚至一度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的最好形式。其实,用这种办法对付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并非对症下药,实为一种战略上的被动应付。什么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从本质上讲,是以它的科技领先、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的优势以及几百年内形成的“民主、自由”思想体系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影响,以促使这些国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应当说,影响总是互相的。记得五十年代,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也曾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很大的冲击。许多国家工人运动、民族独立运动、黑人争取生存权力的斗争,日益声势浩大。马克思主义以空前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这些也曾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集团的极大恐慌,调集一切力量加以防范。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转为攻势,社会主义转为守势,匈牙利、捷克等国接连发生群众闹事,民主德国也建起了“柏林墙”以防止群众外逃。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逆转呢?究其原因,根本还在社会主义自身方面出了问题。
  

社会主义文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