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文胆-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征侃侃以对:“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狡猾,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辩论赛只进行了一个回合,裁判李世民就举起了老魏的右臂,宣布了获胜方,“上卒从征言。”
  这场略显仓促的辩论其实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老魏来说。自此之后,朝廷对策时,只要他出来发言,那基本上就是拿出了最后结论,就像宣布饭局结束的那个人,具有决断性。
  起码,再没有人敢从能力上来故意贬低老魏了。事实上,老封死后若干年,李世民同学还常常拿出他,来反证魏征的眼光前瞻和审视睿智。这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如果是蜗牛,就不要和蚂蚁比上树的速度,除了精神可嘉,基本纯属给自己制造永久的笑话。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虽然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但偌大的朝堂仿佛成了一间教书育人的课堂。好提问、肯钻研的班长李世民,与悔人不倦的优秀园丁老魏,常常即兴展开问答,营造出一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对老师待之以礼,老师对学生奉之以忠,除了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之与亚里士多德,整个世界史中还不曾见过这么好一对老师与学生。
  学生问:人主怎么做是明,怎样做是暗?
  老师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论据还是他用之不竭的历史案例。
  学生虚心总结:善。
  学生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老师勉励: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

脚下的地在走,嘴边的谏在流(4)
学生问:我读我表弟散文集《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他也知道歌颂尧舜对反对桀纣,可我那表弟怎么一到行动上就反过来了?
  老师教导: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学生虚心总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就在这一问一答间,魏老师致君尧舜的思想,从李同学巨手下变为力量,源源不断地给复兴中的大唐提供发展和壮大的力量。大唐王朝得以推行仁政,坚持教化,注重轻徭薄赋的利民政策,唐太宗任人唯贤,深得帝王之体,励精图治,崇尚节俭,而且使得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都直接和这间课堂有着深切关系。
  短短四年时间,中原的农民,发现自己家里的粮食要盛不下了,草原的牧民,发现自己的羊群数量多得有点累人,长安人才交流市场上翻译人才猛然走红,因为庞大的国外移民队伍潮水般涌来(仅突厥在此年就有10万户落户长安),碧眼卷发的外国移民都在为谁先获得一张大唐绿卡而暗怀忌妒。
  大唐物价部门和最高法院,为此分别做了翔实的数字性对比报告,后来都被记录在《资治通鉴》里。如下: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虽然连年遭受天灾,但群众的脸上却绽着幸福花,而且越开越鲜艳。刽子手的刀放锈了,他们闲得要失业;老百姓晚上睡觉不再去关门,旅游者也不用背着大饼握着大葱上路了,反正走哪就吃用到哪里。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涯,真心地为你祝福,祝愿你幸福平安。”城市乡间的人们,都在甜美地唱这首《让世界充满爱》,都在歌颂新生活。
  贞观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一派社会大动荡之后的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局面。到贞观四年,唐朝国势陡盛,威名远振,以长安为中心的外事活动甚为频繁,使者、宾客络绎不绝。灭突厥,四裔君长上太宗号为天可汗。建立在中亚的昭武九姓国:康史、曹、支、石等自唐初就屡派使者来长安,向唐太宗敬献礼物、舞女,大食国谴使来唐,进马匹方物。东罗马也自贞观起,先后多次派使臣到长安。
  翻天覆地慨而慷!
  面对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丰物阜的大好局面,唐太宗感慨万千地说:贞观之初,人们纷纷上书说,帝王应该独运威权,不可大权旁落,委之臣下。还说,应该彰显武威,征讨四夷。唯独魏征劝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现在呢,顽固的颉利可汗成了阶下囚,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这都是魏征的功劳。
  老魏知道该怎么谦虚,他拜谢说:“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这便是聪明。作出了成绩,领导也予以肯定,千万要记着说,这些荣誉的取得,与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正确指导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所有的成绩归功于领导。如果写论文,记得把自己名字放到第二名位置。
  可惜,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很多,所以他们受表扬的生涯往往很短,很快就被上司厌恶,乃至除名。16世纪末,日本的千利体因杰出茶艺获得幕府将军丰臣秀吉的赏识,皇宫中甚至都为他留有寓所,但1591年,丰臣秀吉却将他判处死刑,原因就是千利体同志太忘乎所以,公然把自己木雕像陈列在了宫中的寺院。
  由此来看,老魏绝对还有进步的可能。
  

白天不懂夜的黑(1)
事实上,从詹事主簿到谏议大夫,再从秘书监到左光禄大夫、郑国公,仕宦途上的老魏一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的确可以用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
  就像看苏东坡被贬来贬去,你若想叹息,就将一口重重的浊气送给那个日渐萎靡的王朝。所以,请别替老魏感到荣幸,因为这是整个大唐的幸运。
  正人君子之于一个国度,永远是个浮标。大唐正是用老魏的升沉,来昭示着大唐政体的走向。是孔子所说置正错诸枉的道理。
  当然,魏先生的官位日隆,直接得益于他持续不断的进谏。其进谏内容包涉万象,理论核心自始至终只是三项——国家兴文,推行仁政;帝王自律,注重修养;戒骄戒躁,注重慎终。
  用一句可爱的流行语总结,就是让太宗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推行仁政,可以出专著,办讲座,或站立朝唐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地大说一气。
  而律约君王的个人德修,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你又不是人家爹,随随便便就能指责他行为不端或品德欠修——就便即便确实是爹的李渊又怎样,不也时时向造了自己反的儿子大献殷勤?况一臣子之魏老汉乎?这项工作等同与教老虎跳探戈,搞不好,教练就可能被对方一口吞下,然后消化成大便。
  老魏想象过自己哪天会成为一坨有机肥,为庄稼效力吗?不知道,但他参透一个理。
  太宗你不是口口声声标榜自己,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吗?那我就像赵简子时的周舍学习,用冷峻的“瞻仰”目光来时时监督,然后提出警策。
  这种警策的核心是确立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理论基础则是儒家的仁政和礼教。老魏认为,君主的个人修养直接关乎着国家长治久安,非常重要。所以他暗暗对自己说,要把好安检关,从点滴入手,防范任何坏苗头在李世民身上破土发芽。那么庞大的一个三鹿企业,不就因为一点三聚氰胺彻底被摧毁。如今,除了胸脯被严重憋过的奶牛们还在缅怀它,谁还记得呢?
  任何一块木头都是一尊佛像,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完美主义的坚定爱好者老魏,除了长鸡眼、生脚气之类极端私人化的东西,他不允许李世民身上出现一丝一毫的毛病,尤其是行为和习性。?
  哪怕是再委婉客气的批评,总没有奉承和赞扬顺耳耐听,哪怕这些批评确实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自己的道德品性养成。所以,长久置于纪委书记老魏监督之下的唐太宗,竟有点怵魏老汉。
  这就显得非常可爱。
  作为一个早年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豪武俊才,李世民践祚后,自然停止了围苑行猎等娱乐项目,但他脑海中仍时时会颦鼓催动,蹄踏声声。望一眼湛蓝的天空,他还会迷恋放飞在旧日的翱翔的梦。正好,此时有人献来一只鸟。
  是鸟倒是鸟,但不是黄雀、鹦鹉之类的啁啾娇啼之属。
  心中高天阔地的他,自然看不上那种玩物,他喜欢的是展翅长天、迅猛掠杀的飞禽。史书上说是佳鹞,应该是海冬青之类吧。
  “我是一只大大大大鸟,想要飞就一定飞得高……”李世民哼着歌,独自把玩着鸟,滋滋有味,爱不释手。远远的,看见魏老汉走过来,太宗实在怕再听到什么玩物丧志之类的说教,就偷偷把鹞藏在怀里,掖在宽大的黄袍之中。老魏哥心里暗说,小样儿,跟我玩这个呀?他佯装没看见,只是尽量拖延上奏的时间。结果,鹞被捂死了。

白天不懂夜的黑(2)
魏先生举着一张兴高采烈的脸,唱着歌儿回家,“那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你想玩俺偏不让你搞……”。
  此处无声胜有声。不着一言,却使李世民深受教育。所以,贞观4年,当林邑献来五色鹦鹉,新罗进献两个美女,魏老汉慢吞吞说咱不能要时,唐太宗不但愉快接受,还极崇高地说,“鹦鹉犹能自言苦寒,思归故国,况二女远别亲戚乎?”
  使者带着各自美丽的礼物回去了。
  一个具有胡人血统的赳赳武夫,能充满人文主义关怀,这不能不说是魏老师多年辛勤浇灌的功劳。
  应该说,贞观一朝清明爽朗的政治风气,根源来自舵手李世民,再深究呢,就来自以魏征为首的一大帮屹立船头了望暗礁和海浪的谏臣的直言不讳。
  温彦博、王珪、褚遂良、柳范等都是其中的进谏劳模。但与其他人不一样,老魏独有自己一套平和的进谏风度,特具的从容进谏方式,以及被皇帝欣然接受的完美效果。
  唐太宗在皇宫后苑逐兔行猎,左领军将军执失思力谏劝阻,皇帝不听,思力同学就脱巾解带,跪在地上哭谏,几乎用的是撒泼和耍无赖的极端方式,这才使皇上作罢。
  但,老魏从来不这样。一不哭,二不闹,三不脱裤子。
  有人告诉老魏,皇上想巡幸终南山。朝政庞杂,终南山又很近,来个短程几日游,出去散散心,本来也没什么。
  老魏听说了,赶紧跑来想看个究竟。他问皇上,外面车驾都整装已毕,怎么迟迟不出发呢?李世民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刚才还真有出去的心,现在不是怕你嗔怪嘛,不去了。
  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免职,跑到皇上面前求饶。哭哭啼啼说起早年跟随在秦王左右,那个艰苦卓绝,那个浴血奋战,那个九死一生,总之那个不容易啊。李世民看一眼当年跟着自己啃皮带、嚼树皮的老不下,念起旧情,心眼一软,想让他官复原职。
  魏老汉说,不中!早年跟着你爬雪山、过草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红小鬼海了去了,如果这个头一开,恐怕今后谁都要恃恩私,胡非为。
  李世民欣然纳之,对庞相寿说,我昔日是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魏先生这样坚持,朕何敢违!职要免的,给你点布,回去给娃们扯个褂子吧。
  建国之后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被枪毙,不知道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先生是在这儿拿定了主意否。
  唐太宗喜欢纳谏,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
  通行的社会原则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一个单位领导若是喜欢足球,他的单位很可能能组织起一支与中国男组水平相当的足球队;他若喜欢踢毽子,他的员工必然是薅鸡毛的行家。所以,一般情况下,领导的个人爱好不要带到单位,以防被小人利用。
  唐太宗这个本属优点的爱好,也被广大的臣僚盯上了。
  噢!原来直着脖子去他面前指责谁两句,既显得咱忠诚,又能让领导满意。那还等什么,咱也谏起来!
  君子进谏因发乎本心,处于大端,而通向真理;小人则因私念而远离天良,以谗言歪曲事实,他的谏就是不折不扣的谗言。把白萝卜当成老山参服用,不见得有害身体,把砒霜当麦乳精喝下去,肯定要出人命。
  这怎么能说是两回事呢?
  权万纪、李仁发,都以告讦的方式有宠于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