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之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声色之余-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择日而亡
一代巨星张国荣在4月1日与喜爱他的歌迷、影迷诀别,而那一天恰好是许多心存天真的人醉心的愚人节。在最不必当真的时刻,一个事实却真切地摆在人们面前:歌声已然绝唱,笑容成为遗容。在这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或许是个巧合,但怀念张国荣的人们宁愿相信,他择日而亡是为了减轻人们突如其来的痛惜。
  当然,现实社会远没有这样唯美单纯!“择日而亡的张国荣”成全了两眼放着绿光苦寻新闻的媒体,同时也成为了兴趣单一且枯竭的人们之新鲜又及时的谈资,恍惚间,仿佛是这位伟大的艺人用生命做代价为人们秀了一场最成功的表演。这“表演”不但扭转了人们对于近来有关伊拉克战争一边倒的注意力,同时也如同关注战争一样,人们的兴奋点在津津乐道中悄然发生着蜕变——从冷静自省、深刻反思到麻木不仁、袖手旁观,仅一步之遥。更绝的是,疯狂的某些人发现这是发财的绝佳商机,炸弹的爆响在蛰伏的动物耳畔如似春雷!在某些人眼中,择日而亡的张国荣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他的音乐及电影,还有“传奇”的情感、害人不浅的抑郁症、珍惜生命的理念——宁可跟别人过不去也别跟自己过不去等等。人们利己的想像力和跑题的创造力总是超出自知之明及自控力,所以“恨天下不乱”及“幸灾乐祸”的题外话滋生,有情可原。
  艺坛失去一位巨星,艺坛照样还会随地球一样有条不紊地转下去。怀旧只是瞬间的驻足,这片刻的心情实难说清,正如一位暮年而超脱的侠客在夕阳下感叹:今晚睡前脱下的鞋,不知明天还能不能穿上。但清晨再度来临,人们一觉醒来,发现世贸双塔已与飞机俱毁、海湾又起硝烟、一代巨星张国荣真切地择日而亡,面对此情此景,有人会冷静审视生命,回首来时路。有人则坚定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人生信条。看着人们左转右去,共同度过的岁月已逝去,风再起时,你要做些什么呢?2003…4…11  
  

为2003唱一首离别歌
在2003年即将过去之前,例行公事回首这一路风景,身为过客、看客,感慨似乎比所见所闻还要多。怀旧催人老,当你想要从头整理记忆,却发觉竟然毫无头绪。其实你已经老了。这一点你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事物你茫然无措,或是为了紧跟潮流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再或是面对师长、徒弟总有种差辈儿的感觉,这都是佐证。当然,千万不要怀疑你自己有病,也不要臆度别人基因突变,因为生活并没有停止创作,只是识谱的你不会歌唱了而已。
  2003年,相信人们最不愿回味的就是曾经肆虐的“非典”,但似乎歌坛的一切都与“非典”这个词有关,当然这里只取“非典型性”的字面意思,那些与抗“非典”药物并肩战斗的抗“非典”歌曲不是本文回顾的重心。
  说到非典型性,就要先提一下演出市场,尤其是流行音乐的大型演出。今年的演出,场次及规模是近年来所没有的,这一点,相信收入不高自然钱包也不厚的忠实歌迷是最深有体会的。当然,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票价问题。“票价高难以消受”的怨言一直很多,但演出商的票价却一直居高不下,面对这种供需矛盾,演出商通常会拿人家外国的门票价码说事,全然不顾演出前对付一口快餐、演出后挤末班公共汽车回家的广大歌迷之生活水平。其实,演出商还有另一个切肤的隐痛他不敢明说,那就是票房收入问题。商演就是一场买卖交易,但上座率与收入好坏往往是不一致的,外人千万不要以看台上坐得满满的就等同于票全卖出去了,其实总有几成的观众手持的是赠票。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没有一场演出能用“概无赠票”死硬到底。那么演出的收入从何而来呢?如果不赚钱,演出商缘何会乐此不疲?答案就是“多少都能赚点钱,任何地方都能省点钱,”如果有商家冠名赞助,演出商心里和兜里就都踏实了。由此提醒广大看客,千万别对大小媒体演出前后宣传的天文数字感兴趣,也不要为那些太过超前的溢美的广告词所诱惑,如果你觉得看这场演出“真值”就行了。
  对于京城的观众而言,今年的演出是过多过密了,但放眼全国观众,国内的流行音乐演出人均还是太少了。单就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而言,如果每个周末都有一场大型演出也不为过,至少这会成为一个文化消费繁荣的标志。当然,这里首要解决的是演出性质及观众分类过于单一的问题。如果演出商只一味地靠一类或某几位歌手来撑门面赚钱,那么这一年下来,相应的固定观众的胃口和钱包恐怕也就都伤了元气,演出市场难免出现大小年的状况,根源就在于此。
  纵观今年的流行音乐演出,老歌怀旧演出依旧保持着稳健的态势,社会怀旧的情绪是一方面原因,但老歌手鲜明的个人魅力及其作品的时代诚意度均不容忽视,这才是多年后还能拿出来赚钱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不免会对今年同期上演的歌坛新秀们担心后怕,不知有谁敢大胆预测有谁多年后还能历久不衰?歌坛新秀一味在求新求变上下功夫,连带着时下的新歌迷也染上此病,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是必然的结果。老话讲的好:“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想拢络人心,那就看你是想当一件“衣服”,还是想做一个人!
  说过演出,最终还要回到音乐创作上来。今年的歌坛依旧欠缺力作,这不是一句“打击盗版”就能敷衍了事的。创作乏力,使广大歌迷不自觉的呈现出两个“不”,一是“不为排行榜陪绑”,二是“不给原创一点情面”。歌曲排行榜的问题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相同的原因,原创乐坛一年到头能拿得出手、或只推几位当红歌手的做法,必然会造成歌迷的逆反心理,所以在“中韩”歌手同台时才会出现“歌迷哈韩一边倒”的情形,而且这种危机,港台歌手也快事到临头了。
  2003年就这么过去了,可能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少。如果你是个歌迷,你还有钱、有闲,那么你能从回忆中总结出什么样的消费经验呢?其实,总结对于明年来说,除了让自己及他人知道该少犯同样的错误,其它都是扯淡,而且千千万万不要把扯淡当成一种表演,也不要误认为你已经学会歌唱。2003…12…27
  

听懂陶喆!?
就如同罗大佑面对记者时常把陶喆挂在嘴边一样,陶喆在阐述其音乐理念及创作初衷时,也言必称罗大佑。抛开他们的私人感情,各自的音乐才华及作品走红程度,恐怕还不能成为彼此欣赏的基础。如果套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世俗理论,罗大佑与陶喆应该是同一类人,就像朋友或夫妻一样,可以有不同的个性,但必须有相似的审美及共同语言。由此标准来看,罗大佑与陶喆的共通点就是文人的“人文精神”、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音乐人的“根源性”及艺人的“创作时代性”。如果承认罗大佑在年龄上老过陶喆,那么作为歌手的陶喆的优势又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创作时代性”的进化,往雅了说就是敏锐把握了时代脉搏,别管是喜脉还是凶脉。往俗了说就是“跟得上形式”,无论形式是好是坏。
  要想听懂陶喆,我们还离不开罗大佑这个坐标。首先拿人文精神来说,罗大佑关注的是民族家国,雨雪山河,而陶喆则是《太平盛世》环境里,徘徊在《爱我还是爱他》间犹豫不决,或是拿着一本《孙子兵法》却唱着“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口心惨淡,过往的君子听我言”。罗大佑的人文沧桑属于“人文第一“的时代,懂与不懂无须解析,因为那是精神丰富过物质的时代必然的结果。如今不同了,物质的丰富占据了精神的仓库,陶喆的“风马牛不相及”更像是库存盘点,思想的表达就隐藏在拼贴的缝隙间,看似无厘头,实则道理简单直白,正如陶喆自己在阐述创作初衷时所说的:“时下的歌迷低龄化,如果再给他们听大道理未免太过沉重。”
  如果单谈“社会责任感”,未免太过俗套,现在连小偷强盗都可以偷换概念大谈职业道德,更何况摆在艺人面前那么多的媒体话筒,空谈废话谁都会。罗大佑与陶喆的责任感在哪里呢?硬性指标可能就是他们都慢工出细活,出道多年专辑数量却少得可怜。数量就是金钱,数量就是曝光率,为了数量有人累得猴瘦或浮肿,有人疯了,有人自杀,这就是偶像的结果。相对而言,“数量”少的罗大佑和陶喆依旧边走边唱,罗大佑吟咏的是《倾城之雨》,《宁静温泉》,而陶喆高唱的是《无缘》、《藏爱》、《爱是个什么东西》,一个貌似出世,实则入世,而另一个正好相反。是出或入重要,还是出名挣钱要紧,这事我们得问我们自己,这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就音乐人来说,音乐根源性恐怕是他们时下最为迷惑不解的。因为,无法创新出奇令他们头痛,弄出产品无人问津则更令他们头痛,于是所有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音乐越来越繁复花哨,但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多年来,我们的音乐创作向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迷失的结果必然是回归。罗大佑回归,是他关注现实生活的歌曲《网络》及说唱风格的《真的假的》。而陶喆的回归,同样也体现在音乐形式上,即“四元素”原则,就是每首歌刻意只用四种乐器编配,最简单却最本真。
  要听懂罗大佑或陶喆,这是个人行为,不能靠集体行动。就像高价买正版还是低价买盗版时,掏钱的手是否会犹豫,这只有你自己知道。2005…1…26
   。 想看书来

曲解罗大佑
距离上一张专辑《恋曲2000》整整十年,罗大佑终于低调推出了他的全新创作专辑《美丽岛》。这十年间,世事多变,人心更是多变。曾经的一批人对歌坛从期望转而失望,进而绝望。相对应的是一批未来的主人翁雨后蘑菇般应季催生,茁壮招摇于风中,敏锐地捕捉着季节转换的微妙信息,忘我起舞,忘情迷失。孰是孰非,孰悲孰喜,没有人能调理清楚,罗大佑也不例外。因此,对于听者来说,《美丽岛》信息过大、情绪过杂,一时间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专辑文案上的只言片语来看,《美丽岛》中的14首歌曲是罗大佑对于世界变化的阶段性情绪回应,是社会生活的备忘录,也是当代史的回忆检索。这种变化中的感悟,不仅反映在罗大佑词作的特有句式和语法上,还表现在他对于音乐曲风兼顾及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上。曲风及配器上的独特、自信依旧、保持大师应有的水准和派头,这些尚不能完全理解并解析罗大佑,因为流行、优美与否并非罗大佑所独有,也不是他表达情感的唯一手段。相反,要听懂罗大佑,我们得从词着手,而且不单靠听,还得靠读,甚至得把个别字句从整体中抽离。
  罗大佑依旧是愤怒的,一个愤怒的老年人,他惯有的反诘方式多了无奈和自我鼓励。在歌曲《伴侣》中他唱到:“是谁要先来将就到底,情况还搞不懂这接触的规矩。付出了拿回什么,到头来算对或是给错,伴侣是隔离的踪迹自我的追寻”。在《啊!停不住的爱人》中,有这样的字句“胜利让给英雄们去轮替,真情要靠我们凡人自己努力”。
  罗大佑依旧是温情的,但已由希望转而回忆。使用进行曲式的《舞女》应声起舞,温暖散淡的曲式之下,罗大佑还不忘替舞者说出心声“舞者的演出是没有角色的故事就迎面而起,生命就如此的展开就如同肢体已说明白,舞者的难处是没人会期待你张口把话说出来”。而曲调更加凄美的《倾城之雨》中,一把电吉他自弹自唱的却是对逝去的希望的叹息“来来往往的人世如天涯,情窦初开中就让她羽化,青春终究不解要世间的回答,为何造化那倾城的无*回的演化”。
  罗大佑依旧在寻找,只不过这一次是寻找归宿。《往事2000》中的“风吹叶不静,往事如斯一意孤行,半生追忆一生憧憬,忘了谁又再度叮咛。多情笑我,莫可奈何的心怎样,是往来未来,往来未来的假定”,《时光在慢慢的消失》中的“谁的上帝谁的天使,告别了谁的温室,精神物质到此为止,天地一无所知。出生入死永别在宇宙的舞池,山盟海誓将预言模糊的历史”等等均是佐证,并且是无解的佐证。
  罗大佑是时代的激进参与者,或许是年纪的原因,或是责任感使然,如今他已不由自主地成为了旁观者,就像专辑套封中那个“观望者”的形象一样,絮絮叨叨,用时髦的语气说着不时髦的话。批判现实的《美丽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