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办公室的人急忙把它们拣起来,但是鱼缸碎了,把它们安置在哪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中的喷泉可以做它们暂时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8)
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泉边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起来了,但令他们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长疯长到了一尺。
  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于鱼的生长;有的说喷泉里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是它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的说是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鱼,三寸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鱼可以长到一尺。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于给鱼更大的空间而带来更快成长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地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来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早日走出“鱼缸”,回归大海,学会自己的生存方式。
  作为父母,应该除掉多余的担心,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对生活的环境,孩子们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处事方式,家长不要过于强求孩子不愿做的事情。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重要的是,父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强制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家教故事
  华人首富李嘉诚非常注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在两个儿子长到*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不仅让孩子列席旁听,孩子们还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他们的意见有价值,李嘉诚很乐意接受,即使孩子的意见幼稚甚至可笑,他也会给予鼓励,而不是呵斥。
  后来,两个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自己的抱负,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地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来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李嘉诚就像老鹰教子一样把孩子“赶出了巢穴”。于是,兄弟俩开始单飞了。后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为领军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不依不靠的人格和品性,这远比给孩子安逸和享受要重要得多。
  给孩子自由
  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最彻底的好奇心和最真实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结果很可能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出现反抗”。例如,咖啡是苦的,辣椒是辣的,肥皂是涩的,泥巴是腥的……这已经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孩子对这些是没有概念的,因为他们并没有亲自试过,所以他们总是会想办法去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9)
即使在大人看来,孩子所做的事情有多么的错误与愚蠢,父母不应粗暴的命令,而应想办法给予引导,将自己的要求隐藏在得体的语言引导上,让孩子看清楚事情的真实面貌,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美国数学家哈里?科勒的老师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精通数学,通晓物理、天文,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谈到如何才能教好学生的问题时,哈里?科勒说:“教育学生就如同牧童放牛,我们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只凭性子硬牵着牛的鼻子走路,我们要学习那些有经验的农民,他们牵牛时,只到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缰绳。”
  哈里?科勒就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的。他会借书给学生看,先让其自学,不懂可以问,解答时他也只是稍微提示一下。“我从来不像有的人喂孩子一样,一灌一个饱,也不将食物嚼烂了喂给孩子吃,我只是引起他吃东西的兴趣,让他自己摸索着走,就像牵牛一样,到拐弯处才给他指引一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担当的应该是指导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路要靠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父母不可能背着他走一辈子,也不能替他铲除一路上所有的荆棘。
  事实上,父母给孩子自由,对自身也是一种解放。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因此对孩子将来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使得父母自己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然而,结果却与愿望不相符。笼子里的鸟儿——孩子感叹:好没自由!父母这只鸟笼也慨叹:活着真累啊!
  父母在“囚禁”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自由。
  台湾诗人非马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打开笼门,飞走的鸟儿获得了自由,然而全诗的点睛之处在于,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获得了自由。
  所以,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打开笼门,把自由还给“鸟儿”和“鸟笼”。也许当你打开笼门,鸟儿反倒愿意回来了。因为敞开的鸟笼已不再是牢房,而成了一个温暖的窝。
  家教故事
  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从小就爱画画。有一天,父亲一时心血来潮,把正玩耍的蔡志忠与侄儿永宽、永台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他们:“你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呢?”永宽不假思索地昂头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大总统!”永台叉着腰,也不甘示弱:“我想做警察,因为警察最神气!”轮到志忠,答得也干脆:“我啊,我最想画招牌。”蔡志忠之所以有“画招牌”的想法,是因为他有一天偶尔路过“绘制电影海报”的师傅家,看到师傅用坐标放大的方法描绘电影人物,觉得又神气又好玩。
  这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
  大约四五岁时,蔡志忠真的画出了“第一幅漫画”。那天父亲不在,蔡志忠溜进书房,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玩心大起,就顺手用毛笔沾满红墨汁在家中的白墙上画了一个小人。看着自己抢眼的“第一幅”作品,蔡志忠挺乐的。但父亲回来后发现墙壁变了样,火冒三丈,追着儿子就要大打出手,但调皮的蔡志忠一溜烟地跑开了。
  事后,父亲冷静下来了,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次“涂鸦”事件。过了不久,父亲居然主动买了一块小黑板送给蔡志忠。这块小黑板和现今常见的木质黑板不同。是由一片磨平的灰色石板,四周再镶上木头边做成的。画笔也是一截石头,写在石板上的颜色是白色,可以用布抹掉。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0)
从这一时刻起,一个多彩世界的帷幕拉开了。透过那支不起眼的笔,脑中构思的图案线条,便成了“画”。从此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田野”,成为促使他走上漫画之路的原动力。
  父亲送小黑板之举,真可谓意义深远。父亲以宽容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儿子不太“规矩”的行为。这样做,正是给了“嫩芽”出土见“阳光”的机会,而没有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
  有保护的放养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放手不管。
  孩子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年龄太小等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效果也不会很好。这时就需要进行“有保护地放养”,既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又进行必要的保护,而不是放任自流。
  “有保护地放养”就是父母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在关键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向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同时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
  有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采取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即使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也不闻不问。这些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理解能力较差,一些错误行为可以谅解,“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好了。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孩子小,缺乏正确的是非标准,有时难免多犯些错误。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改正这些错误。
  给孩子自由,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得培养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及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观念。要让孩子知道:他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他的目标。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例如,在教孩子系鞋带、铺床叠被的时候,父母要传导给孩子这样一个观念:这是你的事,你要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事。你必须做好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负责任。
  给孩子的自由也应该在遵守社会规则的范围内,不能放任孩子随心所欲做任何事。事实上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每个人都有必要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如果孩子从小能将某些规则内化成习惯,他就不会觉得那些规则是难忍的束缚,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没有任何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一个秩序化的社会将感受到更多的压抑,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此外,社会通用的基本规则也能够帮助孩子适当地克制他们的任性,有计划地、有条理地去完成他们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时时检查。例如,在给孩子自由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应该按时睡觉和起床,否则第二天上学将受到影响。这样的规则延伸到学习上,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什么时候该玩,用不着父母去催促。
  如果孩子没写完作业就去玩,对他来说,就是顶着压力去玩,玩不痛快,只有做完了,他才能轻轻松松。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他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尽力提高速度。这一好习惯如果养成了,不但孩子能够获得尊重和自由,家长也获得了很多自由,不用再为这类事情操心。
  家教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他在1492~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因此名垂青史。
  哥伦布从小就喜欢大海,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带着小弟小妹们去海边玩耍,或在海里游泳,或在海滩上做游戏,或拣美丽的贝壳。有时,他站在海边眺望远方,想象着外部世界的样子。后来,他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开始向往印度和中国,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1)
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同水手交上了朋友,经常帮水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水手们都很喜欢他,愿意把外部世界的情况告诉这个好奇的孩子。慢慢地,小哥伦布开始渴望自己长大了也能成为一名周游世界的水手。
  小哥伦布的父亲是一名纺织工人,他理解儿子的志向,总想着能为他做些什么。
  一天,父亲突然高兴地对他说:“儿子,你想不想乘船远航啊?”
  “想啊,爸爸。可是,我没有机会出去。”小哥伦布沮丧地说。
  “你放心,眼下就有一个机会。过几天,我要运一批纺织品去市场交易,本来想请一名水手去,但考虑到你从小就喜欢远航,我决定把这个机会给你。准备给我当助手吧。”
  小哥伦布一听,高兴坏了:我终于能够像别的水手一样游走于世界各地了。
  此后,哥伦布作为父亲的助手,曾经多次押送一条载满纺织品的小船去较远的地方进行实物交易,又从那里把奶酪和葡萄酒运回来。
  正是父亲给他提供的实习机会,让小哥伦布走出了自己原来的生活范围,有幸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同时他也结识了更多的水手,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关于世界和航海知识。
  4。 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