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航海知识。
  4。 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将心态放平,公正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无论他们表现好或是表现差,都应该尊重他们。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来自《圣经》中的金科玉律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主人要到国外去,临走之前,将他的三个仆人叫来,将财产委托他们保管。主人给了第一个仆人5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2个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个塔伦特。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5个塔伦特做买卖,又赚了5个塔伦特;第二个仆人用2个塔伦特做生意,也赚到了2个塔伦特;第三个仆人则把1个塔伦特埋到了地下。
  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拿到5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5个塔伦特来见主人,他对自己的主人说:“主人,你交给我5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5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同样,拿到2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他另外2个塔伦特来了,他对主人说:“主人,你交给我2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2个。”
  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最后,拿到1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就把钱埋在了地下。看那里,埋着你的钱。”
  主人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的家伙,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等我回来后连本带利还给我。”说着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1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5个塔伦特的人。”
  “可是他已经拥有10个塔伦特了。”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故事的寓意很简单,就是让富有者更加富有,让贫穷者更加贫穷。
  开始人们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甚至还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简直就是强盗逻辑。直到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人们才惊醒:原来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2)
“马太效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名声在外的人,更容易出名;大企业可以尽情地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却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容貌漂亮的人,更容易引人注意,还会赢得更多的机会;朋友多的人,更有可能结交更多的人……
  有一幅题为“成名以后”的漫画就讽刺了这种现象:一位编辑指着青年作家身边的装满废纸的纸篓说:“这些我们全都发表。”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出了名,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并不成熟的“退稿”,甚至粗制滥造的“废稿”,也会变为“名篇杰作”,甚至他的一言一行也可能被奉为圭臬。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每每小声嘀咕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
  人生也存在残酷的“马太效应”。从学习成绩看,成绩好的学生能考上好高中,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容易考上好大学,毕业求职也更加容易;成绩不好的学生只能上普通高中,考上好大学的概率要低一些,毕业求职也会受到影响。再从性格看,有自信的人和没自信的人结果也不一样,前者敢争天下先,不但获得的机会比别人多,还会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处境也越来越好;后者处处退缩,不但捞不着什么好处,反而处处受限,慢慢的性格会变得更加自卑、自闭,甚至自暴自弃,处境也就越来越差。
  小故事
  曾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先生曾向记者讲述了让他受益终身的一堂课: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盯住黑点,拖着长音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黑点!”
  老师非常沮丧,严肃地教训学生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的未来在等待着你们。”
  警惕“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时,那些被父母赏识、受青睐的孩子容易滋生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的不良情绪,从而脱离群体,有可能成为群体中的“孤独儿”;而那些不被赏识的孩子容易产生怨艾自卑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最佳心理环境,并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绪对立。此外,有的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容易使男孩产生盲目的优越感,女孩产生自卑感,得不到良好的自我发展。为了避免“马太效应”对孩子的消极作用,父母应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以避免这种不公正现象的产生。
  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例如,某个学生一旦被认为是好学生,那么很多的荣誉就会接踵而来;而一旦被认为是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学生,老师则另眼看待,好事沾不上边,一有缺点就被严厉批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不公平现象:对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更加重视,结果学生表现得更好;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忽视,结果使学生表现得更差。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前一种情况,家长就会很是得意,并为此深感骄傲;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家长常常会感到很是懊恼,觉得既气愤又丢面子。其实,得意和懊恼都大可不必,父母对于学校里的这种“马太效应”现象,应该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3)
老师重视孩子,父母也不要为此得意。虽然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赞赏会对孩子发展有一定好处,但是在学校总受重视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往往会比较差。老师的“偏爱”就像一个温暖舒适的“温室”,很可能会磨损孩子奋力竞争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很难保证孩子能受到所有老师的喜欢,有可能在换了老师或学校后,孩子就得不到重视了。这时,孩子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平和失落感,觉得不如以前的老师好,因此不再好好学习,甚至步入歧途。
  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重视,父母也不必为此懊恼。老师不重视孩子,也并不一定就很糟糕。平时不太受重视的孩子可能比总是受瞩目的孩子心态更加平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即使受到点小打击,也不会太当回事。此外,父母要明白的是,你可以和老师沟通,但是你没法完全左右老师的态度。而且,任何父母都有责任也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放在老师的身上,否则你一定会失望。
  父母要有思想准备: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学校里,老师是否重视孩子,不一定特别重要,只要不歧视孩子,家长就不必太担心。
  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和孩子沟通,要开导孩子不要完全被老师的态度左右,因为学习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既不是给家长学的,也不是给老师学的。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都要好好学习,而不能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
  家教故事
  从小学到初中,李刚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初中毕业后,李刚升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老师“青睐”的目光却很少再投向李刚……李刚心里感到不平,总觉得老师不重视他,没有原来的老师好,因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此,李刚的爷爷奶奶想要出面找关系给老师打“招呼”,以得到老师的“优待”。
  但是李刚的妈妈想了想,感到不妥。她认为,用这种打“招呼”方式得来老师的“优待”,很容易增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她与孩子促膝长谈,向孩子说明他在小学和初中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升入高中后,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靠找关系得到老师的“偏爱”既不现实,也不踏实,只有靠自己的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学好每一门知识,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重。
  李刚终于明白,自己从来就是个“普通孩子”,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靠自己勤奋用功,因而不再对老师不“偏爱”自己而耿耿于怀,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年以后,李刚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发现孩子的潜能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你不是个胜利者,就是个失败者,而胜利者将享有更多的资源,金钱、荣誉以及更多的成功。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拥有各种资源,只要你比别人在某一方面强,也就是说,要不断强化你的优势,那么你就会成为“马太效应”的受益者。
  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它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成功案例发现,成功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扬长避短。
  盖洛普借用近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人在3岁至15岁时,大脑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优势、弱势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例如,你可能是个交往型的人,或者是取悦型的人,或者是个统帅型的人,或者是个和谐型的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种类型的人去做另一种类型的工作,往往不会成功,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4)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势,才能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能够成功。
  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孩子潜能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养引导。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硬要孩子向某方面发展,那么孩子不仅不能“扬长”发展,甚至会表现得相当“笨拙”。如果父母由此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并失去信心,就可能淹没孩子尚未被发现的潜能,还会使孩子产生“我无能”的“认命”心理,降低他的自尊和自信。
  要发现孩子的潜能,就需要父母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一些才能,有可能就在一举一动的细节中。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当孩子的才能火花闪现时,父母要善于发现它,认可它。具体方法如下:
  ⑴了解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贝多芬4岁时喜欢在琴键上来回按动,其祖父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音乐才能,结果他8岁就能登台表演,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父母平时要仔细观察,看孩子是否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或经常阅读某一方面的书籍,或特别珍惜某些物品等。此外,多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并与孩子一起玩耍、散步、旅游,以便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兴趣。
  ⑵观察孩子的行为。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后发现,人有七种智力: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动觉、空间关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每个人的七种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就要留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一般来说,语言智能强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强,对语言的理解快;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计算能力好,喜欢推理分析;空间智能好的孩子,喜欢搭积木、建房子和画画;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好,模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