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秦演义-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不践。徒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迂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复荐之。因名曰弃。”

  (马牛在隘巷,伐木在山林,渠中冰上,这是半坡式的村落。渠是壕沟,山林在壕沟外面。故事是说,第一次扔在壕沟里面,(隘巷),第二次扔在壕沟外(山林),第三次扔在壕沟上(渠中),。这符合半坡人的习俗。半坡人孩子葬在壕沟里面,成年人葬在壕沟外面的墓地。)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麦,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种植的生产方式在周人中成功的开展起来。弃的传说反映了商,周之际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关于后稷的神话是这样说的:“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关于叔均另有记载,说是黄帝的时候,黄帝与蚩尤打仗,请了天上的一位神女叫作魃,终于杀了蚩尤。可是,这魃却不能回到天上去。魃走到哪里哪里就不下雨。叔均报告了帝,帝也没有办法。魃仍然到处走,到处受驱逐。驱逐魃的时候,只要喊,神请行。魃就走了。为了这件事,叔均被尊为田祖。在古书里,象后稷,叔均这样关于农神的记载是唯一的。农耕生产兴起于周氏族,周氏族的粮仓在沁水,长篇豳诗“七月”可以证明。)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稷氏,后稷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窟立。不窟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窟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窟卒,子鞠立。鞠卒,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稻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公刘卒,庆节立,国于豳(庆节以后,经过了)皇仆,差弗,毁-,公非,高圉,亚圉,公叔显类,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复修后稷”,可以看作种植生产的艰难过程,经过了8个氏族阶段的摸索。)

  “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子,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仲雍。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夫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传昌,乃二人亡入荆蛮,纹身断发,以让季历。”

  (对这件事,史记在吴太伯世家再一次讲述,“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古公卒,季历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下略)。

  周起源

  诗经中,周人讲述的周史第一代首领叫做弃,弃的母亲叫做姜源。姜源因为踏了一个大脚印,感孕而生了弃。弃生下来之后,姜源又三次将弃扔掉,但是弃还是活了下来。这便是周人的起源。

  姜源生弃是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是周人编出来的,但不是建国后的周人,是古周人。古周人从母系制进入父系制,找不到弃的起源,弃没有父亲。说书讲故事总是“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将事情简单化。

  一支叫作弃的母系始族。弃始族来自哪里?稷和弃不是一回事。稷是周人的种植神,来自渭河。弃是周人的血统祖先,来自沁水,(不是沁水又能是哪里?)。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弃这1支的祖源能够追溯到太行人,周人和大商人竟然是同1个祖先。

  1支崇拜稷的始族。这支始族沿着洛河向东经过豫西山地的东坡进入山西,在千年的迁徙间繁衍了一个大群,发生了分支。这1支始族在夏时代依附于夏人。夏人不事种植。弃的分支向东进入沁水,沁水是戎狄的领地,弃后代与戎狄汇合,在这里实现了长诗七月那样的种植。经过了公刘和庆节两支人的创业,周人的第1支氏族中心“国于豳”,在沁水建立起来。大约公元前2500年,东方的大商人向西方扩张,周人被迫退出沁水,“自漆,沮渡渭,辗转栖息在非古汉语地区。以后的分支出现方言名字:皇仆,差弗,毁-,公非,高圉yu,亚圉。再以后,公叔显类和亶父回到沁水。当大商人中的唐氏族在洛阳平原定居以后,到了亶父这一支,周人遭到荤粥和戎狄的攻击。亶父退出沁水,第2次,“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亶父以后就是季历,文王,武王,方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仅就周人自己的讲述,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远古时代的氏族。西周以前是氏族传承,无论是母系还是父系。今天所说的原始公有制即是这种氏族的传承。周以后开始有姓,有姓以后便是姓的传承,第一代,第二代。周人做周史,将周史的氏族名当做“代”的关系。将二,三千年的历史时间压缩到二,三百年的时间里,这就给人以商由周接续的假象。实际上周人与商人有着同样长的发育时间,周人是一个并不小于商的大氏族。

  按照这个周史,从古公亶父开始进入周的“近代史”。太王,季历,文王,武王,四代完成了建国大业。

  亶父有两个称号,叫做古公,太王。太王自然是官方的称号,类似后来的太宗,高祖之类。太王之后又有文王,武王。周称王,商没有称号,诸侯称公,帝是商时代的巫祠崇拜。古公是氏族的尊称,类似祖爷,祖奶的民间名。可知诸侯时代的公起源于古周语,(商语是王侯)。

  殷,唐衰亡以后,周处在首领氏族的位置,有武王伐纣的记载,有周公*殷后代叛乱的记载,可是,周的人口在哪里?从记载看,周人是姬姓,姬姓的诸侯还有晋。从周和晋看不到姬姓周有怎样的人口优势。特别是周的本土,所谓的周的镐京覆灭以后,平王东迁到洛邑,洛邑是一块小到不能再小的土地。讨论到这里,演义感到迷惑不解,周的人口哪里去了?周人是姬姓,在今天,在历史上姬姓都不是大姓。姬姓的人口数与八百年的大政权实在不相称。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释,那么,周人的大政权是否真实,也应当想一下。

  俗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又说,张王李刘孙,无论哪一说,刘姓都在其中。周以后开始有姓,姓表示一种社会资格,建立姓氏,是极荣耀的潮流。从史记也可以看出来,对姓氏很看重。可知姓即是贵族资格,贵族等级。

  且说这个刘字,在东周时,已经是个古字。刘字没有字义,只是用于公刘一个词语。对于建姓来说,刘字便是一个极好的姓字。周人一定愿意做公刘的后代。选刘做姓,反映了春秋时代的一种思潮。特别是周人中的依附氏族,愿意继续周氏标记的周人选择了刘姓。由此可知,今天的刘姓大多是周人的后代。谜解开了,周氏族有着深厚的人口基础。

  因为对周史的延长,就看到了古周人与华人是同时代的人,都走过了仰韶时代。在寻找仰韶人的时候,只是从习俗,庙祭发现了华氏族,不能知道更大范围的仰韶人的情况,因此对文化社会做了推测性的讨论。有了对古周人的认识,就填补了华夏人的空白。蓝田,河洛,山西的南部,是仰韶遗址的密集地区,仰韶时代的历史清楚地流传下来。

  据史记,弃的后代,不窟,鞠,公刘在戎狄间,与戎狄杂居。从公刘开始从戎狄间脱离出来。周人起源于戎狄,周人有戎狄人的祖先血统。当草原带向北移以后,周人的祖先向南移,在今天的山西,或者根本就没有南移,还在原地。

  戎狄人,稷人不在一个地区,但是,在时间上相差不多。可知戎狄人是周人的又一个起源。随着氏族语言的形成,周人的语言接近华夏语,与黄河沿岸的华夏人(稷人)交流频繁,终于与戎狄人分离。周人与商人都起源于太行山,商人在太行山以东,周人在太行山以西。

  周人讲述周史,为弃找到了一位母亲,叫做姜源。姜源是有邰氏女。姜源的老公是帝喾。姜源这一支人在周原,于是有了周的名字。姜源的起源显然与大商祖先同源。

  就周的起源部分讲,由三个部分组成:丹江山地的华人,豫西山地的夏人和源自太行的沁水戎狄。从这3部分比较看,姬姓周的血统是哪一部分呢?

  据周本纪,周人有过一段迁徙不定的时期,两次过漆,沮,达到渭河,岐,豳,这个时期的首领有公刘和亶父。公刘和亶父时期比三个起源部分要晚得多。

  在周史中,将上述的三个部分穿成一条线,这条线没有多少连接,很象是三个独立的部分。在古中华史,一个氏族政权,或者说一个政权氏族总是由众多的始族汇合起来。这样来看周的起源,上述的三个部分表达了周的三个起源地区,或者说三个组成部分。将这三个地区连接起来,便看到了周的大致范围。这个范围包括了黄河,渭河的两岸。到了周建国时,周的中心集中在伊洛。

  关于亶父这一支起源氏族被周人编成了故事,这段故事给人以误解,以为周是西岐氏族,来自西岐。事实上亶父只是周人的一个分支,或很晚的分支。

  周人的生存土地在山西,长期的山西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周人自己的氏族特征和氏族关系,无论从周的起源还是周建国以后,都看不到“西方”的影响,西方的痕迹。西方的地区是秦,秦就不同了,秦十分强盛以后仍被“东方”瞧不起。楚人也被瞧不起。周人不是这样,周在灭商的斗争中得到了“八百诸侯”的响应,周人受到尊敬,并不认为周是外来人口。如果周不是生活在商,夏人中间,就不会发生这种融合的感情。

  据古书记载,周在西岐,叫做西伯侯,武王伐纣,东渡孟津,平王东迁,西周结束。等等。总之周人是在西方。周的西方说深刻地影响着后人对周史的认识,五四以后,仍有人相信炎黄的西来说,到西方,到岐山,到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去寻找周人的祖先。

  从秦以后,社会的中心转向渭河。在秦以前,历史不界定时间和地区,只说“昔”,“古时”。这就给秦以后的史家增加了“寻找古人”的工作。史家们以渭河为中心,找到了:禹出生在四川,商在渭河,周在西岐,昆仑远在河西走廊以西。东方是“东海之外,大壑。”就是老外说中华民族是外来文化,国人也捧臭脚,可笑至极。

  说周人从岐山来,依据在哪里呢?不管有多少人相信西岐说,不管西岐说说了多长时间,不过是一传再传的传说。西岐说记载在史记里。史记&;#8226;周本纪:

  “(古公亶父)乃与私属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依据上面的话,从岐山到梁山中间是陕北高原,没有建立过氏族中心。书中说,古公亶父为了避戎狄才度梁山到岐下,实际上,这一路上,恰恰是戎人的地区。既然是过梁山,可知周人还是起源在山西。岐下,那是一块远离了古汉语的地区。周人是山西的土著,秦人在渭河发育,商人是太行山的土著,等等。古中华的氏族政权一定有一个长的发育时间,周人到岐下怎么发育?

  文字的记载流传下来很不容易,每一个字都是珍贵的资料。但是,对资料的认识却有准确与不准确的区别。逾梁山,止于岐下,是什么时间的事?传说是古公亶父。假如在岐山有一支周人,这支周人因为周的身份而骄傲于土著,自然要炫耀自己的氏族历史。说,某某时候,某一代的祖先经历了怎样的艰苦来到岐下创业,以后便有了周的天下。嘴皮子上下一合,这一支周人便成了创业周人的后代。时间呢?那是古公亶父的时代。这一支周人的传说写进了周史中,后人看到了,今天,我们也看到了。于是,人人都说周来自岐山。是西岐,是西伯侯,是古公亶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