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行为心理学-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例如,在开会之前,主持会议的人就对这个会议持有反感,认为不如散会来得痛快,因而,在会议开始时,便失口说出:“人大体已到齐,现在宣布散会”,把本来应该说的“开会”说成了“散会”,即是过失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压根儿就不想去赴一次不愉快的约会,因而,在约会过期之后,才突然想起这件事,则是过失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据说,有一次,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875?1928)出席名流雅席,席间,有几个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下,“盛情”难却,也就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侍侯,只见他潇洒地踱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但见那几个日本浪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亲手书写的文字),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写成“黑”啦?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太煞风景?张作霖眉头一动,计上心来,故意训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边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要求的东西,这叫做寸土不让!”语音刚落,满座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悟出味来,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然地退场了,将本来应当写的“手墨”写成了“手黑”,这,无疑亦是过失行为的一个例子;
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做作业,以及拖延作业太久而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能会老是“忘记”交作业,这种过失行为在学校,可谓是常有的事情。
作为一类司空见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过失,并不是无因而致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
过失,虽然经常表现为好象是无意的,但实质上,却总是有意义的。
为此,弗洛依德曾举一例。
某女士和她的姐夫同游罗马,住在罗马的德国人设盛宴款待她姐夫,并送给他一枚古雅的金质章,这位女士因为她的姐夫不大看重这精致的赠品而很不高兴,她回国后,发现自己竟把金质章带来了,如何带回来的,她不知道,她立即写信告诉她姐夫,说次日将金质章寄还。
弗洛依德分析说,无意的过失,都是有意义的,某女士误留金质章,“其目的,是要将这个艺术品留为己有。”
所以,过失,从本质上说,是有内容和有意义的表示,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过程。
过失,是由潜意识的心理动力和原因引起的。
这个心理动力和原因,就是焦虑。
焦虑的存在,乃是过失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
那么,心理的过失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心理的过失过程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在反态进行过程中,复杂理性未能在适当地控制焦虑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所致。
由于痛苦的情绪经验被相关的心理因素唤起,从生命冲动中涌出的焦虑的强有力的对象精力贯注再一次在理性典范的反相形成中发生作用。
这样,复杂理性就要同时受命于两个主人,即理性典范以及理性典范本应加以禁止,但在最后却又未能够禁止的业已进入复杂理性之中的情感。
尽管这两个主人都在竭力为“快乐原则”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但由于它们的目的各不相同,一个想极力压制情感的需要为相反的本能冲动服务,另一个则起而反抗理性典范的意志而要为原初的本能冲动服务,这,就使得复杂理性总是被两种意向或倾向所支配:一种是来自理性典范的,另一种则是来自不情愿的情感的。
这两种意向,虽各不相同,但却又是密切联系的。
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根源,即两者都根源于焦虑。
因而,两种意向总是互相干涉,互相牵制。
结果,来自理性典范的意向由于受到来自不情愿的情感的意向的反抗,虽然没有全被阻抑,但却也不能象反态那样照原来的目的直冲而出。
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被来自不情愿的情感的意向胁迫的来自理性典范的意向称作为被牵制的意向,而把起来胁迫来自理性典范的意向的来自不情愿的情感的意向称作为牵制的意向,那么,牵制的意向和被牵制的意向总是互相干涉、互相对抗。
在心力争衡中,牵制的意向和被牵制的意向各有一部分成功和一部分失败,使焦虑得以适当解决。
这,就是过失的机制。
总之,过失,不是由一种意向或倾向促成的,而是由两种意向或倾向同时引起的。
过失,是由两种意向或倾向同时引起或互相干涉的结果。
它们,是有意义的。
 
第三节 退行

退行,是转移的一种方式。
所谓退行,也就是将焦虑采用一种与心理的个体年龄不相称的、未开化的、不成熟的行为样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随着弟妹的诞生,大孩子往往又出现已经改变了的夜尿习惯,或吮吸手指,等等,即是退行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小姑娘在桌子上碰痛了手,她就用骂桌子的方式,来抵消由于疼痛而引起的不快,则是退行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七尺之躯的男子汉在忍不住疼痛时,竟会情不自禁地失声喊“妈呀”,甚至会“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这,无疑是退行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有对夫妻,在前一天晚上大吵大闹,甚至于动了手,大有“有你没我”、“不共戴天”之势,可是,第二天就烟消云散,又肩并肩地出门买东西了,旁人对这种事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对夫妻实质正是在这打闹中感到快乐,同样是退行行为的一个例子;
那种成年人当自己的感情不能被人理解时,突然哑然失声;无缘无故哭泣;过度依赖;用婴儿的语言讲话;耍小孩脾气;在地上打滚胡闹,表现出孩子般的举止,或为逃避困难局面而紧闭双眼,以及离家出走,等等,这些都是退行到幼年时行为的现象。
那么,心理的退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退行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复杂理性为恢复个体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所作的努力所致。
复杂理性,是焦虑的实际所在地。
复杂理性本想通过自居作用的工作,力图驾驭生命冲动,把生命冲动归于自己掌握,却又导致了理性典范的建立。
结果,理性典范,反而成为焦虑的集合地点。
理性典范,不单单是生命冲动最早的对象选择的一个痕迹,它,还代表一个反对这些选择的强有力的反相形成。
理性典范的这种两重性,既代表焦虑,又代表抑制焦虑,特别是后一方面,使得理性典范支配复杂理性更加严格,强迫复杂理性去密切控制生命冲动的本能。
然而,尽管理性典范对焦虑的控制倾向经常是强烈的,严厉、残酷、专制总是成为理性典范的一般性格,但有时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焦虑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
寻求快乐的成分在理性典范中牢固地盘踞着,并企图突破复杂理性的禁制,而转向反对复杂理性对生命冲动的控制。
这样,复杂理性处境艰难势在必然。
为在适当地控制焦虑中获得成功,以慎求无咎,复杂理性只好在理性典范带领下,从危险中退却,返求于内,求助个体原本业已否定其价值的个体早期发展阶段所习得的经验,为生命冲动的快乐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通过生命冲动物质的发泄,使得被围困在受到抑制的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得以释放出来,也就是焦虑的被排除。
这,就是退行的机制。
由于在退行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只能以一种退化、回复的形式,突围而出,由此可见,退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歪曲和破坏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机制。
因而,尽管退行确实有利于心理的个体消除由于受到抑制的生命冲动的存在所造成的紧张状态,从而,帮助个体实现其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但它同时也带来了心理症的倾向,或者说,退行也是导致变态心理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心理的个体直接渲泄生命冲动心理能量的努力遭受环境的阻遏,只能通过退行寻求变相满足;而心理的个体始终不能克服,那么;这种退行,就有可能“固着”,隐伏着以后发生各种冷淡、变态乃至心理失衡的危险因素。
象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在恶劣情况还没有到来就感到紧张苦恼,疲惫不堪;象忧郁性神经症患者,总是呈现一种痛苦抑郁的情状;象不安性神经症患者,经常为一种非常强烈明显的烦躁不安所困扰,即是因被抑制的生命冲动的欲望得不到正常表现,由于退行而引起的心理机能的严重扰乱。

第十三章 置换机制(三)

第一节 代偿

代偿,是复杂理性在认知外界的同时,遵循理性典范的指导所采取的,通过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与其最初目的同一种类的目的,使之适应外部条件所规定的满足的可能性,从而,解决焦虑的一种最为常见的转移方式。
所谓代偿,也就是将被复杂理性禁止采用某种途径获得直接满足的焦虑,通过另一条与其最初极力避免的途径尽可能相类似的新出路替代求偿,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偏僻农村的妇人,受了邻人“张三嫂”的气,心里恨不过,便在自家门口,拿一把菜刀,在刀板上剁,一面剁,一面喊“张三老婆”的名字,剁了,便算出了气,即是代偿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个学中文的女孩子,性格内向,多愁善感,上大一时,因一男孩一度每天过来找她,与她谈笑,说一些诸如 “别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爱情不在感情在感觉”、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世上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昨天最能揭示人的价值,今天最能创造人的价值”之类的醒世、调侃、深沉、无奈、智慧、悟达、激励之语,解除了她的孤独和寂寞,便梦寐相思,疯狂莫名地爱上了他,谁知,那男孩却毫不知情,一点也未把这个痴爱自己的女孩子放在心上,甚至,还不时得意地向她宣告“我这几天正在嗑一蜜”,和她隔壁寝室的其她女生来往甚密,使得这个默默暗恋他的女孩子因而逐渐为情所伤,变得灰心失意,为了疏散自己心中的苦闷,这个女孩子终于狠下心来,移情别恋,而与另一个喜欢自己的男孩恋爱,把所有爱心置于该男孩身上,以消释积压在心头的熬煞人的痛苦,则是代偿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个做丈夫的,上班的时候挨了上司狠狠一顿训斥,因而,回到家中心思重重,情绪颓丧。为了排谴自己心中的抑郁,他,无缘无故地猛力开、关门,摔茶杯,踢椅子,或找碴同老婆干架、打孩子,把一股怨气不分青红皂白地迁怒于无辜者,拿他们当出气筒、泄怨袋,无疑是代偿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很爱他的儿子,有一次,儿子在爷爷面前调皮捣蛋,触怒了老爷子,当爷爷的一气之下,便责打了孙子,做父亲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又急、又气、又怜、又恼,无奈之中,自打耳光,他老父亲满脸惊愕,忙问他为何要这样,他回答得倒好:“你打我的儿子,我只好打你的儿子”,在这个例子中,做父亲的看到自己的儿子遭责打受到刺激,而用自我惩罚的方式,来维持自身心态的平衡,当然亦属代偿行为的一种;
研究表明,在长期服刑的犯人中,由于异性严重缺乏,约有80%以上有过同性恋关系,这,其实也是代偿行为的表现;
还有,倘若大家稍加留心,可以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行业,那就是“泄气中心”,到泄气中心来的人,可进入一个房间,关起门来任其发泄,他们往往在房间内,对着偶像大叫,暴跳如雷,把室内的摆设打得稀烂,直到闷气泄尽,获得满足为止,泄气中心的收费,通常很高,但是,许多顾客却毫不在乎,因为,如不这样适当借助此类代偿行为来使自己变得轻松自如,他们就有可能因为忍耐不住,而付出更高的代价,如因与老板争吵而失业,或与配偶发生嚼舌而导致家庭破裂,甚至,因头脑发热而不顾后果,发生过激的侵犯行为。
作为解决焦虑的一种置换形式,代偿,在个体的心理程序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代偿之所以有价值,其原因,即在于它们是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代偿里,复杂理性虽然最后否定了焦虑的最初的目的,然而,这种否定绝非是象反态那种是非不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