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行为心理学-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代偿里,复杂理性虽然最后否定了焦虑的最初的目的,然而,这种否定绝非是象反态那种是非不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或者说,是一种扬弃。
复杂理性遵循理性典范的指导,在克服、摈弃焦虑的最初目的中对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不利因素的同时,又吸取、保留和改造了焦虑的最初目的中对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有利的因素,并把它作为自己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目的的本质结构。
因而,虽然代偿已不复是原来状态的潜意识,而是潜意识的替代物,是被置换了的东西,但这种被置换了的东西却无疑同潜意识的东西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它们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某种互通性的东西。
即,一切代偿里都包含着某种原初的、其它因素最终统统可以还原到它身上的潜意识的东西。
正由于代偿同潜意识的东西的联系绝非是断裂的,因而,代偿虽然会使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受到影响,但却永远不会引起严重的扰乱。
与心理的代偿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机制,就是甜柠檬机制。
由于代偿能把本质上带有痛苦成分的焦虑,以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即以接近其本来面目的替代的方式,在心理的个体意识领域内呈现出来,变成可公开接受的快乐的东西,从而,使得心理的个体迅速解除焦虑,恢复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因而,从行为的效果来看,尽管代偿不能使得心理的个体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但其最终结果,却与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根本没有太大的区别,正是基于这种行为价值的基本等同,使得心理的个体在代偿过程中,总是竭力抬高现状或事物的价值,藉合理化以苟安于现状。这种行为心理机制,跟伊索寓言《甜柠檬》中一只狐狸吃不到甜葡萄,只好吃酸柠檬,还硬说柠檬是甜的故事类似,所以,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象有人无力购置较复杂的家具,只好购置简单家具,遂说较复杂的家具不中用、缺乏可靠性,简单家具则使用方便,物美价廉;有人要火车卧铺票要不到手,只得要了张硬座票,就说坐硬座又便宜,又可以和其他人一起聊天、吹牛、玩扑克,热热闹闹,不象躺在卧铺上那样无聊、无趣、清清冷冷,一点意思都没有;有人想在学校泡妞,却被女生青眼有加,即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更何况身边的女生多是那种“从背后看想犯罪,从侧面看想撤退,从前面看想自卫”的小怪物型,自己连看都看不眼,天涯何处无芳草,靓美眉到处都有;有人追不到漂亮女孩,只好娶了长相丑陋的女子为妻,便说三只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女人满街都是,说漂亮的女孩说白了如同花瓶,中看不中用,一点个性也没有,而且,那种太过风骚的女人往往还不牢靠,容易红杏出墙,成为一种负担,男人想守都守不住,累得慌,“惹不起,躲得起”,干吗要自己折自己的寿?相反,外表一般化的女人套一句老话来说,则往往“幽闲贞静”,规矩礼貌,更有内涵,正如俗话说的好,“老婆长得丑,活过九十九”,等等,即是甜柠檬机制的突出表现。     
 
第二节 投射

投射,是复杂理性在认知外界的同时,遵循理性典范的指导,所采取的一种以严斥外界的替代对象为途径,以全盘否定焦虑的最初目的为特征的解决焦虑的转移方式。
所谓投射,也就是当焦虑被复杂理性禁止采用某种途径获得直接满足,而这种受到复杂理性禁止的行为样式却在他人的行为中有所发现时,复杂理性为避免被围困在焦虑之中的心理能量的潜力遭受过度抑制,使焦虑有所归宿,获得适当满足,便在理性典范带领下,引导它走另外一条路,将焦虑以一种恣意强调、谴责、中伤他人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技校学生,明明自己原本就想同别的女孩子谈恋爱,只是自身魅力不够,勾又勾搭不上,却横加指责周围其他同龄人年纪轻轻就卿卿我我,勾肩搭背,搂搂抱抱鬼混在一起,简直太不象话,即是投射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位厂矿办事员,明明自己先前就想拍领导马屁,只是自身道行不高,未能拍到家,却公然指责周围其他同事心术不正,趋炎附势,靠奉承、溜须、拍马讨上司欢心,简直人格低下至极,则是投射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名演艺人员,明明自己私生活就不检点,常有一宿的情人,却动辄指桑骂槐说身边有的女孩子,骚里骚气,就像“公共汽车”,谁都可以乘坐,无疑是投射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还有,某国家公务人员,明明自己“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一天”,吃喝嫖赌一应俱全,却贼喊捉贼,说什么时下就有那么一帮人, “喝美酒一瓶两瓶不醉,打麻将三夜四夜不睡,玩女人五个六个不累,干工作七样八样不会,收礼物成千上万不退”,致使世风与日俱下,让自己实实在在是看不惯!应该动员全社会来齐心协力,进行治理,该暴光的暴光,该查处的查处,彻底将其铲除,否则,如果视而不见,长期任其泛滥,那么,结果只能是弄得到处乌烟瘴气,国将不国,云云,同样是投射行为的一个典型例子;
有人曾经一针见血地讽刺说,“讽刺家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些坏东西,而把它们说成是别人的。”
这番话,真是对讽刺家莫大的讽刺——原意要去刺人家一下,不料在明眼人看来,这,不过是一种投射行为,所刺的,恰巧就是他自己!
事实常常如此:
那个说,“我最讨厌心胸狭窄”的人,往往正是那个心胸特别狭窄的人;
或者,那个说,“我最不能忍受流言蜚语”的人,时常恰是那个最喜欢散播流言蜚语的人;
而那个说,“我最看不惯独断专行”的人,多半即是那个动辄发号施令,高高在上自恋自大的人;
还有,那个说,“我对吃拿卡要发自内心深恶痛绝”的人,经常就是那个吃拿卡要成性,欺上瞒下无法无天的人;
……
诸如此类投射现象,人们可谓司空见惯。
心理的投射过程之所以发生,乃是由于复杂理性在理性典范带领下寻求恢复个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原因所致。
任何焦虑,从本质上说,都是因为生命冲动受到复杂理性抑制而引起。
作为心理的个体的一种本能,生命冲动的目的,即寻求快乐满足,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
如果某种焦虑长期“固着”在不适当的对象上,那么,这种迟迟得不到满足的焦虑的本能,不仅始终有可能导致心理的个体重新回溯到以往的痛苦经验之上,迫使心理的个体再度卷入心理冲突,而且,往往还可能成为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某种精神病症的致病因素。
投射,就是企图假借批判他人类似行为,以开脱自己,打破这种“固着”,将焦虑的根源移出去,使被围困在焦虑之中的心理能量获得发泄的机会,使焦虑得以解决。
在投射的心理过程中,复杂理性总是只按照理性典范的绝对命令行事,把个体的隐私,即焦虑的根源,也就是被抑制的生命冲动巧妙地予以掩盖、伪装起来,加以精心地处理,使之不易被人探悉,并以一种隐瞒自身真实动机或愿望的对立形式,把它呈现出来,变成可公开接受的快乐的东西。
作为常态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投射,从本质上说,仍然是在焦虑得不到直接满足的情境下,复杂理性为求得焦虑解决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是潜意识欲望即被抑制的生命冲动竭力表现自身引起的结果。
由于在投射的心理过程中,复杂理性总是在理性典范带有强迫特点的专制命令下,迫使焦虑转向它种目标,但却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否定其最初目的的目的,因而,心理的投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扰乱和否定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自始便遭受来自情感的排斥和反抗。
 
第三节 补偿

补偿,是复杂理性在理性典范带领下,所采取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同被置换的焦虑联系极为密切的转移方式。
所谓补偿,也就是当焦虑造成心理的个体对自身某种能力产生劣等感时,复杂理性为使得被围困在焦虑之中的心理能量得以渲泄,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即在理性典范指导下,将焦虑以一种弥补自身劣等感的补救方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体质原本孱弱的人,不甘体质弱于他人,因而加倍努力地刻苦训练,奋发图强,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运动员,即是补偿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个受到某个小圈子排斥的人,为了出口气,而严格奉行那个“小圈子”的价值观念,并且,处处胜过他们一头,则是补偿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个幼年因患猩红热致耳聋,被学校赶出校门的人,依靠到图书馆自学,最终造就了高度的数学才能,无疑是补偿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男孩因其貌不扬受不到女孩青睐,他,就以学习成绩优异来获取女孩的重视,在精神上体验爱情不仅不会象谈情说爱,特别是性放纵那样太过妨碍他的学习,反而有助于他情操、人格的成长,同样是补偿行为的一个突出例子;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曾根据希腊爱情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以《窈窕淑女》为名写过一出喜剧,大意是说,塞浦路斯国王、艺术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手刻的少女雕像加拉蒂亚,朝思暮想地一直观赏,后来,雕像果然有了生命,美梦成真,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出喜剧的含义是:你预期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此一含义,即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人也称之为预言自验:你觉得对方是什么样子,他可能就变成什么样子;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可能就变成什么样子!如,教师一直认为某生愚蠢,该生很可能真变得愚蠢了;又如个人自己觉得身体衰弱,也可能变得真的身体衰弱,个体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事先所预期者,果然在以后行为中应验的现象,亦为个体寻求补偿最终引发的结果。
心理的补偿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焦虑。
从根本上说,任何焦虑,都是由于影响心理的个体渲泄心理能量的某种身体的、精神的或社会的障碍所产生,不管这种障碍是真实的,抑或是想象的。
当心理的个体意识到这种障碍,同时,通过自居作用借助理性典范的力量对焦虑严加控制时,这个心理的个体在其内部建立的理性典范,也就成为心理的个体现阶段力求取代的目标。
这是因为,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只有具有取代理性典范的能力,心理的个体才能够足以克服引起焦虑的障碍,从而,消除焦虑产生的根由。
当心理的个体将现实的“无能的我”与这个强有力的理性典范相对照时,这种对照,总是使得心理的个体从中发现自身人格中所存在的缺陷,并因这种缺陷而对自身产生一种不胜任的、痛苦的感觉,即产生自卑感。
复杂理性一旦把这种自卑感与焦虑紧密联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结。
这种自卑情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将促使复杂理性过度强调克服这种缺陷在维持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中的重要性,并驱使心理的个体直接参与自身的命运,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人格,为满足这种自卑情结的需要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为战胜自身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努力去进行补偿,从而,引起补偿行为。
这种补偿行为,正象古希腊狄摩西尼(Demothen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强有力地战胜他的口吃,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那样(按:狄摩西尼先天条件极不适于做演说家,他,肺活量小,有发音困难,而且口吃,但他靠着不知疲倦的训练,克服了这些先天的障碍!他,口含卵石讲话,以克服口吃,他,对着镜子练习,以去掉讲话时面部肌肉的扭曲,他,疾登山坡,以使嗓音响亮有力,他,在海边对着汹涌的波涛大声演讲,以适应听众喧嚣的环境,最后,他,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演说家之王”!),一个人格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补偿行为,而不断得到改善。
由于有多种多样的行为,可以用来达到补偿的目标,这样,不同的人,用以补偿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每一个人,都发展了他所特有的补偿形式。
这,就是他自己的生活风格。

第十四章 置换机制(四)

第一节 升华

升华,是转移的一种常见方式。
当某种焦虑被转移到较为高级的、常人容易理解的、为环境社会所承认及肯定的对象上时,即被称作为升华。
例如,法国作家罗兰(Romain  Rolla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