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李鸿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清有个李鸿章-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他哪里愿意将自己的名字以这样的方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呢?那样的签名纯属一种职务行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无法想像就要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这几个字时会是什么心情。李鸿章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到了生命的边缘阶段,算是彻底碎如齑粉了。

  临终前,李鸿章还曾经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李鸿章知道大限已到,但他还是有很多事情放心不下,他写信给盛宣怀,向他,并通过他,向上海的朋友们诀别。在信中,附诗一首:

  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

  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

  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

  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

  诗中附言道:“鸿章又拈句柬海上官商寅友,并谢拳拳,乞弟代为一一致谢。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魂飞魄散。死之前,已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缓缓滚出。匆忙赶来的老部下周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李鸿章是死不瞑目啊,作为一个败国之相,心高气傲的李鸿章哪里甘心这样的下场呢!

  李鸿章终年78岁。




第十三章  最后的时光(8)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李鸿章看到了什么呢?但终于魂飞魄散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裂缝向外打开,世界在最后的时间内变成无数白光消失。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那些别样、陌生、寒冷和不可把握的东西正像阴影一样向他扑面而来,吞噬他所有的功名和时间。李鸿章脸上的所有表情都冻结了,一股陌生而熟悉的东西慢慢伸延过来,暗淡了他最后的光与影。

  去世前,李鸿章还挣扎着全部气力,口述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




第十四章  忠与奸(1)




  李鸿章病危的时候,慈禧正结束她流浪的日子,在由西安回京的途中。车队进入满目苍痍的中原地区时,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慈禧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慈禧说的是心里话,对于她来说,是最知道李鸿章之于大清的重要性的。这个“糊裱匠”晚年为了这个垂亡的王朝,真算是尽完了最后一份力。几天以后,李鸿章去世的噩耗传来之时,庞大的回銮车队已经到了河南辉县。尽管慈禧和光绪心里已有了准备,但还是泣不成声:“太后及帝哭失声,辍朝”;随行人员“无不拥顾错愕,骤失倚恃者”。对于李鸿章,清廷给出的谥号是文忠公,这样的表彰,也算是对李鸿章一生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最准确的评价了。

  从1861年一直到1908年的48年中,清朝的最高权力,实际上一直由慈禧掌控。这是一个曾经非常漂亮的女子,关于她的相貌和风度,当时西方的很多报纸都有着津津有味的描绘。据说慈禧年轻的时候肤色如雪,吹弹即破;牙齿如贝,一双黑色的大眼睛如星星般闪烁;在性情上,慈禧既有江南女子的温柔体贴,让人迷恋,又有北方女子的泼辣从容,大气果敢。一直到她60岁的时候,还曾有西洋的报纸说她像少女一样迷人。清宫中聘请的一个为慈禧专门作肖像画的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描绘说:慈禧是一位“非常面善的女士,容貌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脸上永远带着一种胜利者自得的微笑”,卡尔以她画家的敏锐描写道:“她穿着一件皇家专用颜色——明黄色的长袍,上面栩栩如生地编织着紫色的藤蔓,还镶嵌着大量珍珠。她的长袍是满族式的,有些部分从脖颈拖延及地,一排翡翠纽扣从右肩一直扣到长袍的褶边。长袍用一种爽挺、明亮的丝绸做成,穿在一件同样长度、同样颜色但比较柔软的夹袄外面。在右肩起第一枚纽扣处,挂着一串硕大的珍珠,有18只之多,并且珍珠和珍珠之间用璀璨剔透的绿宝石隔开。在这枚扣子上同时还挂着一颗淡红色的宝石,有两束丝绸做的黄穗从宝石上飘落而下,穗尾是两颗好看的圆球。”

  这个生长在江南的满族女子一生追求着完美生活,但她的个人生活却一直不完美,个人生活的缺失以及生理的不平衡,可以说是慈禧性格有时暴戾、喜怒无常的重要原因。生理与生活的缺失,反过来刺激她更加注意生活的品质,力求充分享受世界的完美华章。在无休无止的繁文缛节的沉重负担之余,慈禧对生活中的一切新奇都抱有积极态度,喜欢尽兴地享受着人生。

  曾有外国公使夫人称慈禧为“一条母龙”,此语一点不虚。慈禧一直就不是一个凡角。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到了后来的大权在握,慈禧实际上可以说是走过了人世间最不平凡的道路。16岁入宫时,慈禧只是一个贵人,住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当时咸丰皇帝喜爱的,还有其他好几个女子。慈禧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因她生育了同治之外,还在于她异常聪明,善解人意,侠肝义胆,可以为咸丰分忧。浸淫宫中,慈禧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果敢、狠毒,富有幻想。既具有极其准确的直觉,洞察秋毫;也识人无数,极重情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咸丰皇帝远逃热河,留下了恭亲王与英法联军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条约签订之后,咸丰万分耻辱,他一直在热河幽居,拒绝接见任何外国使臣,甚至连朝臣也拒绝接见,整天沉湎于鸦片和酒。一年之后,30岁的咸丰英年早逝,26岁的慈禧与恭亲王联手,临危不惧,心狠手辣,击败了肃顺等八大臣,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那些政治上的手段与阴谋,慈禧可以说是烂熟于心。她属羊,但很多如狼似虎的大臣在她面前胆战心惊。她一生在深宫之中生活和挣扎了近60年,即使是执政,也有48年,在她面前,有咸丰、同治、光绪三位皇帝驾崩,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则在她的操控下,惶惶不可终日。

  与历史上曾经的女皇武则天相比,慈禧从不轻佻,也从不淫荡,虽然她的面前有很多优秀的男人,而慈禧也聪明异常地懂得怎样赢得男人的欢心,懂得男人的虚荣和软肋。这个年轻的寡妇对于爱新觉罗家族一直是忠心的,在某种程度上,她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样,不辞辛苦,管理着这个庞大腐朽的家业。




第十四章  忠与奸(2)




  按照现在的说法,慈禧从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以女人征服男人的方式统治这个国家,充满热情地生活在宫中。慈禧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女人,她注意养颜美容,注重梳妆打扮,喜欢美食,爱好花草,亲自制作精致的化妆品,并且,还会写诗,会欣赏诗,善于书法、绘画,喜欢用真正的花草汁涂在自己的画作上。除此之外,慈禧还天性幽默,富有智慧,她习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理性的问题直觉化。

  当然,作为一个手执最高权力的单身女子来说,始终环绕于慈禧周围的,是挥之不去的孤独与恐慌。与她的前辈主宰一脉相承的是,由于满族人是征服者,相对于庞大的被统治的汉族,这个民族一直势单力薄。尽管满人入关掌握政权之后,汉族男人留起了辫子,向异族皇帝高呼万寿无疆,也尽管满族几乎毫不走样地尊奉汉文化的一切传统。但历代的满族统治者都在骨子里对于汉人有着深深的警惕,他们知道,在汉族人的骨血中,那种被他人统治的感觉300年间不曾有一刻消失。这种广袤的不安全感,使得深居高位的统治者的第一考虑就是,如何在人数众多的汉族中用尽一切办法维持自己的政权。深层次的恐慌决定了清国在整个制度上的保守性和专制性——最高统治者高居一个松散的、却存在着等级和名分的社会秩序之巅,以儒家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准则来维系自己的统治。在这个秩序里,经典的教义是至高无上的,庞大的家族制支配着个人,恪守职责的信条高于享受权利的信条,文官控制着军事,商人为其所用;道德行为的准则凌驾于人的情欲、物质利益和法律条文之上。朝廷还必须借助依靠和笼络汉人中的杰出人物,远离社会的快速进化。清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形和隐秘中,延续了很多年,每届统治者在这样的位置上,都多疑,也多虑,尤其是对于手下的能臣,必定一方面要倚仗他们,另外一方面,又得无时无刻地提防他们,控制他们。慈禧当然也是如此。这样的恩威并施、处心积虑,也就决定了慈禧在很多事情上不敢大意,决定了她在很多事情上神经过敏。

  在晚清诸多的汉臣当中,李鸿章无疑是当中的出类拔萃者。李鸿章的人情练达、讲究实际、足智多谋,使得慈禧与李鸿章之间比较有共同语言。就慈禧本身来说,她是很想有所作为的。早在刚刚垂帘听政时,慈禧就以后期爱新觉罗家族男儿少有的胆识,领导了当时的“自强运动”。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不仅仅使清国的财政和国力有所增强,而且增加了慈禧的威信,也稳固了她的统治。从1862年到1875年的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同治中兴”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大清在慈禧与恭亲王的领导之下,似乎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整个国家在渐渐的开放中嗅到了海洋的咸涩气息……在朝廷的号召下,李鸿章无疑起到了骨干作用,是“自强”运动的马前卒。正是在慈禧掌权的初级阶段,李鸿章因为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与慈禧的接近,赢得了这个女人的好感。这也决定了慈禧与李鸿章在今后的岁月里建立了信任和不解之缘。

  慈禧与李鸿章是存在着很多相同点的:他们都属羊,从年龄上说,李鸿章要比慈禧整整大一轮。慈禧极其欣赏李鸿章,不喜欢在小事上较真、酸腐而迂回的翁同。在慈禧看来,偌大的一个朝廷,绝大多数,都是一群无用的书生,真正能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解决问题的,首屈一指还是李鸿章;而且,李鸿章精通人情世故,凡事一点就通。她就喜欢这样的聪明人。正因如此,慈禧很少干涉大权在握的李鸿章,对他十分信任和放心,李鸿章一生曾面临多次危机,他的公开和潜在的对手曾多次罗列罪名,收集证据,要弹劾他,甚至要置其于死地,但都是慈禧,在最关键的时候保护了他。慈禧对于李鸿章的态度让李鸿章感恩戴德,李鸿章知道,只有慈禧,才是最能够理解并且信任他的人,“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句话,是极符合李鸿章心境的。对于朝廷,对于慈禧太后,虽然李鸿章也有很多不满,并且在私下也发过牢骚,但在公开场合,在“大局”面前,李鸿章从不说一个“不”字,总是表现得忠心耿耿。李鸿章知道,在内心深处,慈禧对于自己也是有提防的,尽管自己手握重权,但他仍然是慈禧的工具。李鸿章深深了解慈禧,这个女人心狠手辣,她一直奉行“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生不痛快”,得罪不起。是慈禧在控制李鸿章,而不是李鸿章操纵着慈禧。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中,最高权力者的性格与喜好,往往就是游戏规则。李鸿章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绝对规则的。




第十四章  忠与奸(3)




  于是,在晚清的权力构架中,慈禧和李鸿章之间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关系:知李鸿章者,慈禧也;能助慈禧者,李鸿章也。他们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