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物逍遥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今人物逍遥游-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梁启超、麦孟华编写文稿。每期印一千份,送给北京的官员看,不收报费。随后又组织“强学会”,由保皇党人文廷式出面,推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又设立图书馆,向上海购得译书九十种,由保皇党人翁同龢、孙家鼐出面支持,大官僚张之洞、刘坤一也捐了款,只有李鸿章申请加入被拒。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提出《新政策》的长篇意见书,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也提出《新命论》的文章;此外,由于英美多人的加入,强学会在北京的活动,影响一天比一天扩大,顽固守旧派不能容忍,到处散布不利于强学会的流言蜚语。他们声称要奏请西太后严惩康有为,康有为待不下去了,只好离京暂避,叫梁启超负责北京的工作。
  11月,康有为南下到上海,得到张之洞的支持,在上海设立“强学会”。南方名士黄遵宪、张謇也都入了会。学会会员共有50人左右,声势越来越大,在上海同样也发行了《中外纪闻》,后被查禁,连强学会也被禁止活动。汪康年就以强学会余款创办《时务报》,函请梁启超来上海任总编辑。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便是发表在这张旬刊上。强学会被迫解散时,康有为回到广州,仍在万木学堂讲学。
  光绪二十三年(1897)2月,康有为与一个侨商创办《知新报》,由徐勤任主编,成为中国南部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报刊。又到桂林组织“圣学会”。这时湖南也开始动起来,由谭嗣同、唐才常成立了“南学会”,发行《湘学报》和《湘报》,主张“君民共主”的立宪政治。天津方面则有严复、夏曾佑等人创办了《国闻报》。
  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重要步骤,起了组职力量和制造舆论的作用。三年内,全国设立学会、学堂、报馆等51所,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南、直隶、广东等省。
  同年12月,康有为又上了一封上皇帝书(第五书),提出三个对策:一、以俄国彼得大帝、日本明治天皇为榜样,亲定国家大政方针,宣布变法。二、召集有才能的官员,谋划变法。三、督促各省大臣,各就本省实行新政。他强调第一策是上策,就可以强国;第二策是中策,可保弱国地位;第三策是下策,仅免于亡国。
  这篇上皇帝书,各地报纸都把它刊载出来,一时流传甚广。翁同龢趁势请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但官非四品以上皇帝不召见,便改令大臣用“问话”方式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由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和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侍郎张荫桓五大臣请康有为来“问话”。
  荣禄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答:“今天祖宗的领土也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李鸿章说:“难道六部都可以裁撤?”康答:“今天列强并立,现行的法律和官制都是旧法,不废除会造成中国危亡。”
  翁同龢怕他讲得过火,故问:“变法的款项怎样筹措?”康答:“日本银行发行纸币,法国实行印花税,印度征收田税,成效都很可观。只要改变制度,税收会比现在增加十倍。”
  学日本,十年称雄世界
  第二天,翁同龢汇报光绪帝,又再请求召见康有为。恭亲王奕䜣拦阻,要求叫他提出书面意见。要他写《日本明治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考》等书送来呈阅。光绪帝命令以后对康有为的奏章、条陈,应该随到随送,不得任意阻挠和积压。
   。。

维新运动掌旗手:康有为(4)
翌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一个《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这个“应诏”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因为1898年正是戊戌年。他提出基本的三条:一、召集群臣于乾清门宣誓变法。二、设上书所于午门,无须代递。三、设制度局于宫廷,订立章程,颁布施行。
  他又随同应诏,将《日本明治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考》等书也送了上去。他在书中指出欧美大约经过三百年才造成体制,日本学习欧美,30年模仿成功。中国学习日本,3年可见规模,5年进入轨道,8年大可见效,10年称雄世界。
  隔了几天,康有为又上了第七封上皇帝书。书中称述彼得大帝的外游取得成果,他要光绪帝拿出彼得大帝的勇气来学习日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天,又赶到举行会试之期。康有为四十岁。他想借这个全国举人会集北京的机会,向顽固守旧派发动攻势。4月12日,发起“保国会”,在粤东馆开第一次大会,有两三百人到会,他在会上发表演说。4月15日,在崧云草会堂召开第二次大会,梁启超到会演讲。19日又在贵州会馆召开第三次大会,到会人数仍在百人以上。经过保国会的推动,维新变法的波浪确在士大夫中大大地激荡起来,造成非变法不可的形势。
  同年夏天,光绪帝想通过变法从西太后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又逢拥护变法的御史杨深秀和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奏请“明定国是”,即决定实行变法大计,表示变法决心。6月11日,光绪帝下了一道“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
  与光绪的历史性会面
  为了引用新进人物,辅佐新政,就在变法的第三天,光绪帝命令康有为于6月16日入紫禁城朝见,命令黄遵宪、谭嗣同由湖广总督护送前来北京,又要总理衙门对梁启超进行了解,向光绪帝具报。光绪皇帝朝服像康有为梦寐以求想见皇帝的愿望终于实现,和皇帝谈了两个小时。光绪皇帝同意他的话,说今天确实非变法不可。
  康问皇帝:“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何以长久没有举动?”皇帝说:“我受到种种牵制,不能放手干。”
  康就建议说:“皇上可以就权力能够做得到的先做。不必尽撤旧衙门,只须增设新衙门,多多接见维新志士,给以官职,对旧大臣保持他们的高官厚禄,他们就不会阻挠新政了。”
  经过这场君臣间的对话后,光绪帝便要重用康有为,因荣禄等人的反对,又怕触怒西太后,结果只给了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办文稿)这个较低的位置,但准许专折奏事。康有为抓着专折奏事的特殊待遇,不断地上奏折,提建议,极大地发挥了他的这种本领。后来编成了一本厚厚的《戊戌奏稿》。
  同年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给他六品衔,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梁是举人,本来没有做官的资格,这也算是破格任用。8月29日,光绪帝又命令严复、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到京,接见了他们。谭嗣同因病,延至9月才赶到北京,光绪帝召见了他,叫他凡认为应变的事,随时条陈。9月5日,光绪帝特别给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章京,被称作“军机四卿”。到9月21日发生政变,新政只实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这一段时间,康有为今天一个奏章,明天一项条陈,经过光绪帝的批准,把奏章、条陈变为诏书、谕令,一共有110多起,从紫禁城里雪片般飞出来。基本内容如下: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学堂,学习西学。
  3派人出国游学、游历。
  4奖励新著作、新发明。
  5奖励创办报刊,提倡上书建议。
  6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7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8广办邮政,裁撤驿站。
  9设计规章条例,精简机构,裁减不必要的官员。
  

维新运动掌旗手:康有为(5)
10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11精练海军,改用新法操练。
  12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顽固后党大反扑
  推行新政,当然不能不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就在变法诏书下达的第四天,西太后便串同顽固大臣荣禄等,着实部署力量,准备发动政变。先是把翁同龢撤除职务,发送江苏原籍;随即调王文韶回京供职;命二品以上文武大臣谒见西太后。这3道命令,替顽固派发动政变完成了准备工作。
  西太后又和荣禄商定,在秋天要光绪帝陪同她去天津阅兵,到时便以兵力逼迫光绪帝退位,另立由她完全控制的新君。
  9月初,后党发动政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光绪帝觉察到这种严重形势,便下“密诏”,严令康有为迅速出走,留着性命,将来好为“皇上”出力。9月19日上午,康有为去见才到中国不久的前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请他在西太后面前说几句话,以缓和对光绪帝的压力,便化装逃离北京。
  9月18日,谭嗣同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要袁世凯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皇上”,立下功勋。并告以:“如果你不欲救皇上,向颐和园告密,杀了我的头,也可以得大官。”狡猾的袁世凯竟激昂地说:“你把我袁某看作什么人?皇上是我们共事的圣主,救护的责任是你的,也是我要担当的。”还说:“阅兵时,如果皇上迅速跑到我袁某的军营里,杀一个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
  原来袁世凯做过强学会的会员,瀛台旧照他拥有一支7000人的新练武装驻扎在离天津70里的小站,距北京不远。如果他能站在维新派的一边,则可防止政变,皇帝生命可保,因此谭嗣同才去央求他。
  9月20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在奏答时,袁世凯故意说:“新进诸人阅历太浅,办事不能缜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言下之意,是在推卸责任。当天晚上,即把谭嗣同的策划向荣禄告密。荣禄得到袁世凯的密报,大惊失色,立刻挂专车到北京,飞奔颐和园,向西太后告发。
  9月21日晨,西太后从颐和园急急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帝寝室,吆喝光绪帝说:“我抚养你二十多年,竟听小人的话,要谋害我!”光绪帝结结巴巴地说:“我没有这个意思。”西太后恨恨地骂道:“蠢东西,今天没有我,明天还会有你吗?”便拿走一切文件,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接着用皇帝的名义,发布吁请西太后训政的诏书,西太后又一次“临朝听政”。
  9月22日,荣禄派兵3000名,封锁北京各城门,断绝交通,搜捕维新人士和保皇党人,许多人被捕下狱。9月28日,下令处死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已事先出京,在英国人掩护下,才摆脱追捕,逃往香港。梁启超则在日本人掩护下,化装逃出北京,直奔日本。
  后来,康有为又从香港亡命日本。当时孙中山已在日本建立革命的基地,听到康有为危机一发,从虎口逃生,亲自到他下榻地方去拜访。康有为以“身为帝傅,不见叛贼”为由,拒绝和孙中山相见。康有为一直隐藏在神户的须磨警察署长的家里,又抗时代潮流,组织“保皇会”,和“同盟会”对抗。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又参加了“复辟运动”,变成一个典型的反动派。
  1927年,康有为去世。活了六十九岁。他和日妇之间生有一子,入母籍,仍居留日本。
   。 想看书来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1)
谭嗣同:怜张俭、愧杜根的好汉几缆船并叙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
  缆倒曳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糜肉,
  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谭嗣同自比“十龄儿”,把危急存亡的中国比作“濒覆之舟”,“惶惶船中人”当然指的是光绪帝和保皇派的维新人物,维新变法救中国就是“曳入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竟以三十四岁的英年毕命西市。这个戊戌年的9月21日,“百日维新”瓦解,谭嗣同和其他五位维新人物被捕,旋于9月28日六人一起在菜市口被斩首。
  手掷欧刀仰天笑
  谭嗣同刑前,在狱中有一首题壁诗,号称“浏阳体”(谭嗣同为浏阳人),脍炙人口,诗曰: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后经梁启超改为: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经此一改,诗意判然不同。
  这首题壁诗概括了谭嗣同壮烈就义的思想经纬,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谭嗣同的志士气概,关系很大。可是经梁一改,把“怜”改成“思”,把“愧”改成“待”,意义完全不同,并且“两昆仑”更引起议论纷纷。在介绍谭嗣同一生的政治生涯之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