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风云录-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所著的说法非常有力。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楚人。据《史记》,他是辈分略长于孔子的同时代人。其思想尊崇“无为”,这与重礼乐即“人为”的孔子思想是对立的。
  《论语·微子》中有个故事,讲的是楚国一个叫接舆的人,在孔子面前边唱边走过。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凤是虚构的鸟,据说会在太平时出现,乱世中隐匿。这个人把孔子比作凤,还说,以前已经过去的事情,我就不劝你了,但你还有未来,不要白白送死。停下来吧!陷身于如今的政治中太危险了……
  孔子听到这首歌,正想和这名男子交谈,但对方迅速离去。这个故事也揭示了有人批评孔子,说他从礼乐出发的政治活动没有用。特别是在楚国,这种情形很多。
  可能是尊崇无为自然观点的人们创造出老子这个人物作为自己的思想始祖。暂且不论老子是否存在过,《老子》(《道德经》)中所述思想有众多的共鸣者是个不争的事实。与孔子的“仁”相对,老子主张“道”的观念。所谓“道”指的是遥不可及、不可知的事物,同时也是万物的根源。它被形容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观点上接近于虚无思想。不过,“无为自然”强调人可以安稳度世,其实也并未否定功利性的处世方法。它否定了人为,不认可文化,而将原始生活描绘成了理想之乡。
  与孔子的现实主义相比,老子可以说是幻想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孔子所编各地的民谣《诗经》三百余篇中收录了民众朴素、现实的声音。而在老子的故乡楚,则诞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所作的高蹈、奇幻的《楚辞》。有人把中国人的精神比成是由“孔孟”和“老庄”这两根绳索互相缠绕的产物,也有外观表现为“孔孟”而内里却是“老庄”的说法。
  老庄思想的“道”非常深奥,而称为“道教”的宗教团体的产生则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老子和庄子都没想过要建立起什么组织。既然尊崇无为自然的思想,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建立集团、组织等人为的行动。
  庄子的本名是庄周,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说法,他是魏惠王(前370年即位)或是齐宣王(前320年即位)时候的人,所以和孔子的后继者孟子基本上是同时代人。
  他的著作《庄子》描述了悟“道”之人的大自由,在哲学层面上论述了“道”就是不断地生成和流转,理想是跟随大自然的变动享受自由,也就是达到“游”的境界。若当世动荡不安,中国进入乱世后,人们就会被老庄思想所吸引。
  组织了最强固思想集体的当属墨子。墨子本名墨翟,最初学儒。据说出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正是孔子死去的时候。不久他脱离了儒家,建立了另外的思想体系。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宗教氛围最为浓厚。他们信仰上天,还主张天下万物平等而不问长幼贵贱。儒家的“仁”也是一种爱,但这是把对父母、家族的爱延及到他人的一种差别之爱,故此遭到墨家的批评。墨家强调无差别爱,称之为“兼爱”。墨家还倡导“尚贤”,尊崇贤者的意思,说的正是才能主义,主张不管出身或阶级如何,人只要有才能,就应被授予天子、诸侯、宰相等地位,他们也必须尊奉上天的意志,勤劳工作。 。 想看书来

统一之路(2)
墨子重视的除了“兼爱”、“尚贤”外,还有“非攻”,这正是否定战争的观点。把攻击视为非,而受到攻击后的反击则是被允许的。如果有国家遭到攻击,墨家就会集体前去援助防卫。据说楚将要攻宋时,墨子的三百弟子赴宋协助防卫,而墨子亲自去了楚国,劝说他们不要发动攻击。
  墨子死后,墨家势力依然强盛,在思想界和儒家分庭抗礼。墨家因援助防卫,所以并不只是一个思想集体,还是技术能人的集体。他们建造防御的城墙,并制造橹等工具打击侵略军。墨是人的姓,但也有种说法认为,墨是木工的必备工具,于是有人推测墨子原本是栋梁之材的建筑家。《墨子》中可以看到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记述,可以说这在诸子百家中大放异彩。
  堪称可以匹敌儒家的墨家势力到后来还是逐渐失势,在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了。墨子死后,分裂为三派是墨家势力衰微的原因之一,而且天下人人平等的思想为特权阶级的统治者所厌恶,这也是加速墨家没落的一个原因。
  2
  司马迁在《史记》的年表中,列了春秋时代的十二诸侯(实际上是十三个),对战国时代则给出了《六国年表》。虽称作六国,但有除周王室以外的秦、魏、韩、赵、楚、燕、齐七国,故也称为战国七雄。而在最后,秦消灭了其他六国。处于表的末尾的秦成了握有天下的国家,所以不被计算在内,这就是称之为《六国年表》的原因。
  战国时代除七雄外,初期还有郑、越、鲁等其他小国存在,但这些小国都慢慢落伍而被吞并,于是成了七雄相争的局面。不言而喻,竞争非常白热化。为了生存下来并在竞争中获胜,诸侯们都在积极地网罗着有能力的人才。
  诸子百家的人们也在寻找着赏识自己才能的诸侯。既有想出人头地的人,也有为实现理想的、豪言要兼善天下等等的自负的人。
  孟子准备了数十辆车,带着他的几百个弟子,游历各诸侯国。而他自己的决定虽是成为诸侯之师,却没有入仕的想法。孟子比孔子更进一步,是个民本主义者。孔子在社稷之上列了上天,孟子则列了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君主的地位不应比前二者高,一旦失德就不再拥有君主的资格。齐宣王询问他关于周武王###君主殷纣王这件事,他答道,损坏仁义的人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武王诛灭的不是君主,而是区区一介匹夫。这正是容忍革命的思想。
  滞留齐国的时候,孟子如果想提什么建议,就直接去齐宣王那里,从来没有被齐宣王宣召过。如果齐宣王想向孟子了解些事情,就得亲自去往孟子的所在。有一次,齐宣王以生病不能前去造访为理由,想请孟子前来宫殿,于是派使者前去。孟子也正好有事情想对齐宣王说,正要赶往宫殿。当他一听到使者的传话,就说“我也病了”,拒绝参见。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回两回了,孟子认定自己的理想不能通过齐宣王来实现,于是离去。
  孟子也和孔子一样,晚年安居在故乡邹,指导后生们的学业度日。此外,对孟子思想应该关注的地方除了容忍革命的思想外,还有重视经济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中讲到
  ——无恒产者无恒心。
  意思是如果没有稳定的财产,人心也不会安定。他认为,让人们有恒心的是政治,因此经济非常重要。所以,孟子的儒不是唯心论。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统一之路(3)
魏文侯也热衷于广集人才,据说他自己就师从于孔子的高弟子夏,学习学问。子夏的门人李克、西门豹、段干木等人在魏国,调节谷价,修筑灌溉工程。当时凡是参与经济、法律、产业实务的人都被归类为“法家”,而这些人虽然出自儒家的门第,但可以说一半是法家。同样仕于魏的吴起也曾是儒家曾子的门人,但被逐出门墙,原因是他不为母服丧。吴起贪财、好色,甚至杀妻,但却善于用兵,曾攻陷了秦的五座城池。吴起当然被归类为“兵家”。
  说起兵家,春秋晚期仕于吴的孙武因其著作《孙子》享誉世界。他的子孙孙膑和吴起基本上是同时代人,也有著作传世。这部失传千余年的兵家著作于1972年发现于山东临沂的汉代古墓中,于是人们得知被称为《孙子》的著作实际上共有两部。
  齐国国都临淄周围的城墙有十三个门,西边的稷门旁列着许多大宅子,这些是用来招待天下的学者并请他们在此居住的。学者们并不一定要就职,可以只是自由地研究、讨论,并享受大臣或者其副职级别的薪水,这是为防止有才能的人流向他国而采取的举措。世人称这些人为“稷下学士”。《史记》列举的稷下学士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持道家老庄思想的人很多。信奉老庄思想的人中,大体上很少有做官的才对。恐怕稷下学士也是鱼龙混杂。
  稷下的学术总管最初是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可以看到他的名字。这是个无法进行归类、让人不可思议的人物,齐威王对他言听计从。一般认为荀子是稷下最后的学术总管,虽然被归类为儒家,但他主张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对的性恶说。孟子认为,人天性本善,谁都可以成为圣人,然而后天的环境和习惯导致不善,所以要努力把这些负面因素排除。荀子正好相反,认为人性本恶,要经过改造才能成为圣人。二者在后天努力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荀子观点中有与墨子“尚贤”类似的部分,主张不问出身、录用贤能的人为士大夫。如果排斥了世袭制和门阀主义,国政就会交到有能力的官僚手中。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开拓官僚制的道路,绝不是偶然的。
  虽然叫做诸子百家,也有很多学派消失了,未能流传下来。争论用的辩论术也就是论理学开始盛行,而论理的这些人也被称为“名家”。持“白马非马说”的公孙龙就是其中代表,他向赵惠王主张兼爱,所以本应属于墨家。任何学派都不得不尽力要在争论中胜出,所以论理学的专家“名家”经常门庭若市。
  3
  性善说和性恶说都强调了后天的努力。虽然出发的角度不同,但二者都提出要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行为加以约束,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法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来规制人类的行为,从而使国家变得富强的就是法家。
  秦起用的公孙鞅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他因为功绩而被封于商地,所以又称商鞅。他成为秦的大臣是在秦孝公十年(前352)。在商鞅实行政治改革后,落后的秦国的实力有了惊人的增长。以法律束缚所有的事情正是集权主义的做法。严刑峻法的统治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而对国家来说,统治则变得异常容易。
  五家为一保的邻保制被创立,这项政策使人们开始承担连带责任。密告会得到奖励,反之,如果邻保中有坏人而不告发,五家的人就会因这一个理由被全部斩首。此外,分家也成了义务。一家如果有两名以上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税金加倍。人们于是不得不分家,分了家就要开垦新的土地,故此这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开垦。阶级制度也更为明确,王族如果没有功劳,就再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军功是按战场上获得的首级数量来计算的。这就是等级以“级”来表示的缘故。

统一之路(4)
商鞅的第二次改革甚至禁止了父子兄弟同居,非常地不人道。不过,生产发展了,战争中的秦也变得强大起来,并成功从魏夺回了黄河以西的失地。秦一跃成为一流国家,正是拜商鞅这套高压的统治主义所赐。
  商鞅之所以能放开手脚采取各种手段,是因为得到了秦孝公的绝对信任。秦孝公于在位第二十四年(前338)死去,随后商鞅立刻垮台。因他制定的法律而遭殃的人数不胜数。即位的惠文君也是如此,自己的随从被商鞅处以刑罚。这位受割鼻之刑、八年未曾外出的公子虔,诬告“商君欲反”,想置其于死地也在情理之中。
  商鞅开始逃亡,但他甚至无法在旅店过夜。根据他所制定的法律,如果留宿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旅店的老板就要受处罚。他一度在魏亡命,魏也是受到商鞅攻打过的国家,所以就把他送还给秦了。商鞅走投无路而起兵,最终被车裂而死。
  杀死商鞅的惠文君在即位十三年时称王,就是秦惠文王。齐威王和魏惠王已经在九年前就称王了。韩也在不久之后效法秦,称王号。谁也不必再对周王室有所顾忌了。
  秦虽杀了商鞅,但依然沿用了他的政策,没有改变统制国家的性质。拥有广阔的腹地是秦的一大优势。西方还有未开发的土地可供开拓,被称为“天府”的富饶的蜀(四川),之后也被秦收入囊中。分家义务之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执行,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地利。
  说到地利,楚也有同样的优势。南方有广阔的土地可以开发,江南亦很富饶。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不是秦国就是楚国。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各自做着不懈的努力。不只是诸侯如此,他们下面的宗亲也在网罗着有能之士。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拥有众多食客已是耳熟能详。战国时代如果能持续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