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风云录-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拥有众多食客已是耳熟能详。战国时代如果能持续再长一段时间的话,可能就会有国家被这样的宗亲(只有楚国春申君不是)或重臣取而代之。
  此时战争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车战变为步兵战,武士直接骑马的骑兵战也成了强有力的战法。骑马是从北方塞外民族那里学来的。和塞外民族接触较多的赵最先采用了骑兵,也因此改换了军队的服装。《史记·赵世家》中详细叙述道,采用筒袖、裤子这样的胡服受到了保守派贵族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下了大力气才说服他们。从马背上射箭是有很强机动能力的新式战法,被称为“胡服骑射”。
  韩国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不过出了一个名相申不害,整顿内政,也具备了不可轻侮的实力。
  燕远离中原,和其他六国往来不多。但有辽东、辽西的腹地,拥有的实力也是个未知数。
  齐王由太公望家族变为田氏,但齐和春秋时代一样仍旧是个大国,拥有稷下学士,可以说文化水平特别高。秦国的司马错非常清楚,文化水平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秦国虽然因商鞅的集权主义政策变得强大,但软实力反倒变得薄弱,司马错对此心知肚明。
  4
  在战国活跃着一批纵横家。除了实力的斗争——士兵们互相残杀的战斗以外,外交、谋略方面的斗争也愈发激烈。
  关于外交和谋略,有个叫鬼谷子的人物,他手下还有两名俊才——张仪和苏秦。苏秦取“合纵”之策,指的是为应对超级大国秦,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的政策。与此相对应,张仪的做法是,秦和六国中的每一国缔结和亲条约,破坏他们之间的联合。因为联合是横向的,故称为“连衡”(或为“连横”)之策。因此,谋划“合纵”和“连横”,四处奔走致力于外交与谋略的人被叫做纵横家。张仪和苏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其他拼命来回奔走游说的二三流纵横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统一之路(5)
这种现象是在秦成为超级大国后出现的。合纵是对秦的防波堤。苏秦一手促成了合纵的成立,据说他身兼六国宰相。与此相对地,张仪的分化手段也很辛辣。在鬼谷子老师门下学习的时候,张仪始终成绩优于苏秦。然而因为苏秦的合纵,秦在十五年间无法向函谷关以东发兵。强烈的自尊心使张仪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他全力以赴破坏合纵就在意料之中。
  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是楚,接下来是齐。张仪收买楚的大臣,扶植亲秦派,成功使合纵派尤其是主张和齐同盟的一派没落失势。亲齐派的屈原被流放,后投身于汨罗江。为了使楚亲秦,张仪许诺说,要割让秦的领土给楚国。不过,楚和齐绝交后,秦看到两国若想重新修复关系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就撕毁了约定。
  之后出于复杂的缘由,楚怀王亲自出武关,前往秦谈判,被秦逼迫割让领土,他严词拒绝,于是被扣留在秦。怀王在秦国的土地上思乡不已,在焦思中死去。
  能使楚大伤元气,可以说秦的统一天下大业就成功了一半。然而,这个功劳也不只是张仪破坏合纵得来的。秦依从司马错的意见,向蜀进兵,得到了四川的土地,这也使楚丧失了战意。秦得到了从长江上游攻楚的据点。张仪建议,为了统一天下,秦国应该首先消灭空有名分的周王室。司马错对此表示反对,主张应先伐蜀。司马错的意见最后得到了采纳。
  ——我国的生活水平还很低,让人民富裕起来是当务之急。
  这是司马错的观点。虽然在张仪的辉煌遮掩之下不易察觉,但和破坏合纵相比,得蜀才是秦强大的主要原因。此外,大量秦人移居到了人口稀少的蜀地,分家义务的法律必然会极大地推进移民工作的开展。秦的生活水平、经济力量必定有了令人瞩目的提高。
  说到战国时代,容易给人一种七雄严密封锁边境、互相争斗的印象。实际上纵横家就穿梭于各国游说,殷遗民开创的商业也是越过边境进行的。各国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对商人带来的各种物资都很感兴趣,所以也给予他们方便。
  来往于各国的商人中,有一个叫吕不韦的人物。他通晓各国的情况,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之士。他在赵的国都邯郸见到了秦送去的人质——秦昭王的孙子子楚,说
  ——此奇货可居。
  “奇货”意思就是淘到的宝贝。因为现在很便宜,于是准备买下并囤起来。
  战国时代的交换人质是家常便饭。两国如果要做什么协定,就马上交换人质。像秦这样的强国,尽管说是人质,选择的也是在王族中不怎么重要的人。子楚虽然是秦昭王的孙子,却只是昭王次子安国君所生二十几个儿子中的一个。然而,此时秦的太子死了,次子安国君继兄长之后成为太子。于是,子楚就成了太子的儿子,所以他虽然在赵当人质,但在秦宫廷内的地位有了少许提高。
  虽说是太子的儿子,他还有二十多个兄弟即对手。不过太子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嫡子。太子妃华阳夫人为了确保自己将来的皇后、皇太后的地位,就必须有个养子。当然要从丈夫的儿子中挑选,子楚也有这个机会。虽然现在是个不幸的人质,但谁又敢说将来他就不会是秦王呢?所以吕不韦才称他是奇货——一笔划算的买卖。
  吕不韦对子楚做了大量投资。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终于成功地使子楚成了她的养子。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很顺利,但唯一的差错就是子楚爱上了吕不韦的爱妾。
  ——把那个女人给我。
  听到这个要求,吕不韦没有拒绝。这是号称邯郸第一舞伎的绝世美女,因此子楚对她的渴求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如果现在就拒绝了,以前辛辛苦苦的投资就打了水漂。于是吕不韦不得已,就把她给了子楚。不过,据说此时她已怀有吕不韦的孩子,至少《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是这么写的。生下的儿子起名叫政——这正是后来的秦始皇。
  秦昭王死后,赵送还了子楚和他的妻儿。子楚的父亲安国君继位,称为秦孝文王。不过这个孝文王在父亲昭王死后一年就随之而去了。华阳夫人的养子子楚即位,真的是个“奇货”。
  子楚就是秦庄襄王。之后庄襄王也在在位第三年时死去。不言自明,刚满十三岁的太子政即位,时间是公元前246年。商人吕不韦任相国,被秦王称为“仲父”。这来自齐桓公对名宰相管仲的称呼,意思是“等同父亲的人”,也可以说仲父就是实际的摄政。
  关于秦始皇的出生,前面所提的秘密究竟是不是事实已无从知晓。只不过他母亲曾是吕不韦的侧室,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吕不韦号称有食客三千,家童一万,过着空前奢华的生活。据说他还和已成为秦国太后、曾经的侧室还有所来往。但是这样做太危险了,于是吕不韦把一个叫嫪毐的精力旺盛的人推荐给她,以顶替自己。据说太后是个离了男人一天也过不下去的女人,可能吕不韦对她已无法应对了吧。
  秦国在始皇帝即位的时候,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余六国。统一天下的道路已经开启。统一天下并不仅靠始皇帝一人之力,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商鞅改革算起已过百年。
  

土崩瓦解(1)
1
  夏、殷、周在中国被称为“三代”,这三个世袭王朝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之主。不过,一般认为,三者的实际统治范围仅限于以黄河中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域。如前所述,甚至在江南都有周代青铜器的出土,于是人们从中得知周的势力范围出乎意料的广阔。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封侯的铭文,所以势力范围并不意味着就是周直接统治的地方。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王室所能控制的范围,所以王室以封建制度委托王族和功臣来统治地方。封建诸侯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既推进垦殖,也发动战争。
  春秋诸侯、战国七雄统治的土地,基本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人口稠密地区。作为地域名,这里被称为中国。如果没有秦实现的统一,可能会跟现在的欧洲一样,有大大小小很多个国家。以秦、楚、齐为名的国家并存,演绎着兴亡交替的历史。换言之,如今所说的中国是因为秦而诞生的。
  先秦(用来称呼秦以前的时代)的文献中频现“中国”的字眼,意思是“国之中央”。秦以后的诗文中,很多情形下中国并不指代整个国家,而是国家的中央部分或者国都。《史记》在顺叙秦的世系时,时而中国,时而夷狄,其中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秦的先祖时常被召到中央。
  “中国”这个词并非“国之中央”的意思,而是指“中央之国”。因为有了秦的统一天下,所以直到现在还在用“秦”指“中央之国”。“秦”字的发音是chin,现在的印度语和波斯语仍然把中国称作chin。英语的china也来源于“秦”更不用说了。题外话,china后来有了中国特产陶瓷器的意思。
  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正值战国诸侯开始称王的时候,相当于秦国商鞅下台的时期。在与秦始皇同一时代的欧洲,历史的主角和舞台正从希腊转向罗马。对罗马来说,为更多人所知晓的是东方的产品而非东方的国名。这产品正是丝绸。丝绸也出现在甲骨文中,写成现代的字形就是“丝”,现代汉语的发音是si,估计古代也应是差不多的发音。罗马人都知道,用令人惊奇的纤维制成的si的产地在东方。拉丁语中表示中国的ceres或celica,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si为语源的说法很有说服力。英语的silk属于同语系,无须多说。
  话题重新回到秦始皇。在他十三岁即位的时候,他的秦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对于即将实现统一天下梦想的秦,当时的人们有两种看法。赵被秦攻打的时候,齐人鲁仲连说服魏国客将新垣衍向赵派去援军,秦军因此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赵送还了当人质的少年始皇帝。这是一次极为重大的事件。鲁仲连在对新垣衍的陈述中,把秦说成是一个不知礼仪、崇尚首功(战场上斩首的功绩)的国家。他还说,秦以强权役使士,像压榨奴隶一样压榨人民,如果要自己成为秦民,宁可跳东海而亡。在齐国文化人鲁仲连眼里,秦是一个野蛮的、只在战争中才算强大的国家。
  另一方面,如果让持性恶说的荀子来评价,他会赞扬秦国的风俗:百姓淳朴,敬畏官员,故而顺从;政府里的官员严肃、恭俭、敦敬、忠信、有礼貌,还不拉帮结派。百姓顺从以及官员服务态度良好的原因在于法律的严酷。人类天性本恶,所以必须要以法律来约束。从荀子的这种看法出发,秦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土崩瓦解(2)
在这个集权主义的法律国家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始皇帝一手打造的。自商鞅铺设国家运行轨道以来,到始皇帝这一代已经过了一个世纪。正在实施的郑国渠灌溉工程以及李冰在蜀完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是始皇帝所继承的庞大遗产。百年的岁月里,秦变成了与其他六国性质不同的国家。可以说始皇帝是应运而生的人物。
  秦虽然完成了天下的统一,但历史昭示,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大崩溃。即便花上百年的时间,集权主义性质的国家还是有着极大的缺陷,连始皇帝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以说最清楚秦国缺陷的就是褒秦的荀子。儒家的荀子认为秦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王道,理由就是“无儒”。这里说的儒可以理解为理想主义。
  荀子说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他指出,如果秦能把儒的理想主义在政治中纯粹地反映出来,就可以称其实现了王道。如果政治只是以驳杂的形态反映了儒,最多也就是个霸主。如果完全没有理想主义而施行政治,那就只有灭亡一途。必须承认这个预言实际上完全说中了。
  2
  可以说始皇帝是强秦性格的化身。有利的一点是秦可以为所欲为,而丝毫没有公平和人情的余地。
  二十四岁时他清除了相国同时也是仲父的吕不韦。在诛杀了和太后有不伦之恋的嫪毐后,首先就罢免了推荐这个妖人入宫的吕不韦。吕不韦被迫转移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然而,做了十几年的摄政、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即使被逐到封地,登门拜访之客还是络绎不绝。不久始皇帝又发布处理决定,令吕不韦迁至蜀。这一次始皇帝给吕不韦送去的亲笔信被《史记·吕不韦列传》引用,内容如下: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的功绩被全盘否定。被送往赵国的可怜人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