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风云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仰卧,帽子的装饰是铜铃还是贝壳等。从这个守护宗庙台基的地下军团遗骸群可以看出,殷代的阶级制度森严。司令官和战车长应该是身份极高的人,他们被杀和掩埋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或许他们的心理超出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理解范畴。可能他们觉得,成为守护宗庙的干将,死后也能为殷效力,这是无上的光荣。说不定他们还是从大量的志愿者中选拔出来的,也可以想见人选是由甲骨钻灼来决定的。甲骨上出现的裂纹是神意,谁都不敢违抗——殷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人们感觉神就在身边,可能并不认为去往神的所在也就是死亡是多么悲伤的事情。
  殷人觉得食用献做牺牲的牛、羊,是在和神一起享用,这是神人共食的世界。但殷人们并不像我们现代人感觉的那样,觉得地上和地下的距离相当遥远。墓上不留坟丘是因为没有必要,可以说这也有“神人共住”的意味。
  殷的远祖受封商地,到成为天下之主之前十四代的时间内,八次迁都;入主中原后,又五次迁都。而盘庚迁殷后,二百多年定居于此,这意味着什么呢?

殷周革命(2)
屡屡迁都的那段时间,主要生活手段可能是游牧,也有可能是依赖于刀耕火种的农业——刀耕火种无法对同一片土地进行持续利用。
  到了盘庚时代,人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生活了。农业应该有了进步,套在牛身上的犁出现在甲骨文中。郭沫若(1892—1978)认为,殷代是畜牧时代,而盘庚以后,农业所占比重渐增。青铜器造型中常用的“饕餮”这种想象的动物就综合了牛和虎的特长。一般认为,殷在迁殷后,以畜牧、狩猎、农耕三者为生。此外还应该加上一项生计,那就是用战争掠夺物资和人口。
  殷人的特点是:认为神就在人身边;不把奴隶当人看待;此外,因畜牧和狩猎而对动物有亲近感。不畏惧死亡的殷人都是勇敢、优秀的战士。要养活因王朝繁荣而增加的人口,从战争中掠夺奴隶是最简单省事的方法。殷逐渐变得好战,可以说它因此而灭亡。
  通过战争,殷可能得到了一时的财富。但另一方面,掠夺物资、人口,也必然招来受害者一方的憎恨。在殷的周围,对它怀有敌意的部族开始浮现出来。
  2
  取代殷的周也有自己的神话。周远祖是后稷(官职名,管理农务的长官),名字叫弃。他的母亲外出,在野外看到巨人的脚印,心中欢喜就踩了上去,于是有了身孕。她原以为这是个不祥的孩子,就将他丢弃在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的时候都避开而不践踏他。再把他丢弃到原本以为是荒无人烟的山林,却意外地发现有很多人。看到发生在婴儿身上各种各样奇异的事情,她决定要抚养这个孩子长大。
  这个孩子起初是准备丢弃掉的,所以就取名“弃”。弃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爱好农业。《史记·周本纪》说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尧舜的时代,弃被任命为后稷。这个传说也同样反映出周是农业团体。
  夏王朝因政治衰微,废除了农务官,后稷的儿子失去了官职,就进入了戎狄的地界。从此之后,周人就居住在戎狄中间。
  周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离中原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然而要成为天下之主,就必须强调自己和中原的关联。原本在尧舜的时候就是农务长官的传说,很可能是周在变得繁盛之后创造出来的。
  建国的神话中有浓厚的说明要素。
  在中原民众眼中,戎和狄都是未开化的野蛮部族。为什么说周处在戎狄的中间呢?难道周不是戎狄吗?对此说“不是”的,就是建国神话。它强调周原本在中原,只不过在失去官职后才转移到戎狄之地。也可以这么认为,可能叫周的部族就是戎狄,因为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优秀的领导出现,于是脱离了未开化阶段。
  在古公亶父任首领的时代,薰育(部族名,据说是后来的匈奴)和戎狄前来向周索要财物,古公就给了他们。第二次他们又来索要土地和人口,愤怒的民众想拼命,但古公不愿让这些父亲和儿子去送死,于是整族迁到了岐山。而其他族的人们仰慕古公的德望,也追随而来。不仅是本族,邻近的人们也大量投奔过来了。《史记·周本纪》说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就这样,周的首领被推举成为周族以外部族同盟的盟主。参加的部族要么离戎狄很近,要么就在戎狄。盟主古公把中原开化的生活方式教给了他们。

殷周革命(3)
根据考古学调查,殷代势力达到了相当远的地方。可以看到,古公对西方部族生活的改善也受到了殷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却没有像殷墟大墓那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出现,文化也没有达到殷那样的高度。换言之,周吸收了殷文化的活力作为自己的滋养成分,却没有采纳殷文化颓废的一面。虽然说没采纳是因为周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但周总算也拥有了文明,开始以踏实肯干的部族同盟形象出现在西方。
  周的神话所要强调的是,农业立国,厌恶战争,持续让步,以德同化戎狄。周作为部族同盟盟主,其实力到了古公的孙子昌的时代,已经到了殷必须重视的程度。昌被任命为西伯。这位西伯昌,就是周成为天下之主后,谥号“文王”的人物。
  殷只是意识到了远在西方的周的实力,但似乎也并没放在心上。殷的眼光集中在东方,派遣一批又一批军队去###淮水和海岸之间的人方国。东方有财货,“财”和“货”,还有“寶”(宝),都通过“贝”来表意,而“贝”是海物。子安贝是当时的宝物,殷墟中有大量子安贝出土,同时还有鲸骨,这正是远征东方的战利品。而西方是农业地带,殷认为出兵西方不会有多少收获。
  殷最后的王叫纣,史书如《史记·殷本纪》等都把他写成一个暴君的样板。他的暴虐程度可以和夏最后的王桀相媲美。桀被认为是因爱美女而丢了国家,那名美女叫妹喜;而殷纣喜爱的美女叫妲己,连两个名字都很相似。
  殷纣王宠爱妲己,为她建造鹿台的楼阁,在那里聚集财宝,于沙丘离宫中极尽酒池肉林之享乐。他蔑视神和祖先之灵,赶走贤臣微子启和箕子,还杀害了比干。殷纣王为了取悦妲己,让她开眼界,还大肆施行残忍的炮烙之刑——铜柱上涂抹膏油,下焚烈火,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走过,掉下去就会被烧死。鄂侯因劝谏此事而被杀,听到鄂侯死讯的西伯昌叹声哀悼,被人告发,因此被纣囚于羑里的监狱。周人很担心,献上美女和财宝,才使西伯终得释放。这简直和夏桀囚殷汤于夏台后又释放一模一样,太像是复制的情节,这甚至成了“殷王朝虚构说”的依据。
  被推翻的王朝的最后的王,得到的是毫不留情的中伤和诽谤。上台的王朝为了坐实推翻前王朝所用的口实,就把所有的罪恶都推到对方身上。人类的想象力如果发挥到极致,最终出现的情形都差不多。
  暂不管夏桀王的情形,殷纣王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有卜辞留下来,我们也可略知一二。卜辞中屡屡提及远征东方的事情,但在《史记》中却全没有记载。既然能编造出殷纣王暴虐的典故,自然也能隐瞒已有的事实。对周来说,殷东征似乎是必须隐藏起来的事实。有观点怀疑,周是趁殷东征的时机钻了其国内混乱的空子,如同端空巢一样攻下了殷都。所以周就不怎么愿意提起东征。
  虽说纣是个暴虐的君主,但祭祀时用作牺牲的奴隶数量比起前代已有显著的减少。有可能是认为与其杀害奴隶,不如役使他们劳动、增加生产更好一些。或者还有可能是,抓捕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从各方面来考虑,纣存有慈悲之心的推理还是不能被一概否定。
  至于轻鬼神一说,我们首先可以判定这是胜利者所编造的。根据卜辞,我们了解到纣虽然减少了牺牲的数量,但仍然热衷于实行祭祀,而且比前代更加虔敬。 。。

殷周革命(4)
目前在卜辞内还没有找到被视为各种罪恶源泉的“妲己”这个名字。不过卜辞中没有,并不代表就不存在。比如,殷墟中没有出土犁,卜辞中却有犁的记录。另一方面,大量出土的青铜器卜辞中也没有提及。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甲骨片上未发现刻有指代铜的“金”字。
  毫无疑问,暴君纣的形象以编造的成分居多。这就是被夺去政权的失败者的命运吧。
  3
  董作宾在《殷历谱》中说,殷灭亡的时间是纣即位六十四年。果真如此,那纣可真是高寿了。可能是上了年纪,判断力变得迟钝,接受建议也不如以前虚心,引起了所谓老害,从而导致王朝的灭亡。
  而在同一时代位于西方的强大势力的周,昌在位也有五十年了。殷和周都属于一个首领统治了很长时期的情况,此外二者还有一个相似之处——战争都很多。
  然而,战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殷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以掠夺财货和人口为目的,因此招来了邻近各部族的怨恨。而周以农业立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扩张土地,对手戎狄的土地此前并未用来农耕。周并不是要从对手那里掠夺财物,而是农耕需要人手,可能是降服作战对手后再教给他们农耕的技术。
  殷绝不是从纣的时代才开始衰弱的。纣曾二度亲征,有整编远征军的能力,也有神圣王的权威。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征兵和远征,加剧了原本顺从部族的不满。这些部族因为纣是天下之主,也没有什么办法,而当听到西方出现了圣人时,心理上自然就产生了动摇,甚至有了“只要有人挑头就跟着造反”的念头。
  西伯昌(以下称为周文王)求贤若渴。他和渭水北岸垂钓的老人谈话,请他乘自己的车,以师长敬之,这是个有名的“逐夫”故事。这位老人名叫吕尚,生活贫乏,无依无靠,甚至曾被妻子强逼着离婚。不过,周文王被他的言谈打动了,说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吕尚因此得号“太公望”。他后被称作“师尚父”,意思是王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老师。
  周首领文王在位五十年,还未能取代殷。他的儿子发,在继位九年后准备进攻殷。发就是周武王,第一次出征在途中又折返了,理由是“天命还在殷”,大概是对攻击殷没有胜利的把握吧。也可能是之前已召集的各部族首领,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全部赶来助阵。
  两年后武王再度发动大军东征。在这两年里,周和各部族做好了通气工作,只等殷的空隙和漏洞。
  就这样,牧野之战爆发了。
  针对从西方进攻的周军,殷纣王动员了七十万大军。然而——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史记·周本纪》中有上面的句子。殷的军队悉数倒戈相向。
  我们再回忆一下埋葬在庙堂建筑台基的地下军团吧。军团中有仰卧的人,有俯卧的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姿势。在纣的军队中,可能奴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有祭祀,这些奴隶说杀就被杀了。同样,他们也没有对殷尽忠的义务。而西方的周的制度,通过口传甚至传到了殷的中央地带,殷军队中的大部分人,是把周军视为解放他们的队伍来迎接了。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道,年老的纣走投无路,“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殷周革命(5)
神圣王朝就此终结,周取代殷而成为天下之主。关于这次殷周革命的年代有各种说法,董作宾认为是公元前1111年,此外,还有公元前1050年左右、前1028年左右等说法。从此,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4
  关于殷王朝的社会情况,主要得依据甲骨片记载的卜辞和考古学调查,才能勾勒出它的轮廓,而周就有史官的记录遗留下来。甲骨文中有“册”、“典”的字眼,故可以推定殷代也有史官的记录,但现在没有实物存留下来。如前文所述,可能是因材料的腐朽所致,或者也有可能是周灭殷之后故意销毁所致。
  周是个长命王朝,名义上延续了八百年。后面将要讲到,周在东迁(公元前770)之后被称为东周,失去了政治上的实权,变成了一个仅有象征意义的存在。不过,王朝依旧延续下来。最终的灭亡也是自然消亡,没有像殷被灭时的牧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