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风云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变成了一个仅有象征意义的存在。不过,王朝依旧延续下来。最终的灭亡也是自然消亡,没有像殷被灭时的牧野之战那样的事情发生。这意味着王朝的记录是持续的,不会被故意销毁。
  诏敕要被送往各地,为此就需要大量的副本。重要的诏敕,尤其是建国当初的部分被小心保存,并留有大量副本,这样就能流传到后世。这些诏敕集被称为“书”。以前只记录了王说过的话,后来也增加了其他的记录。诏敕集被称为《尚书》,意思是要格外尊尚的书。南宋以后,这些“书”被儒者看作圣经一样,被称作《书经》。
  还有一个重要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代,就是产生于民间的歌曲。当时存留有很多民谣,而孔子从中选择了305篇,这本选集仅记载“诗”,儒者视它为经典,称之为《诗经》。
  除“书”和“诗”外,周代青铜器的铭文也是重要的史料。当然,考古学调查也是有力的判断材料,而比起殷来,周代记录的数量则多出许多。不过,殷墟中发掘出了看上去像是王陵的陵墓,但没有报告提到有周代王陵一类的陵墓被发掘出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殷和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比较是追溯中国历史时极为重要的一点。被看做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国学大师的王国维(1877—1927),认为中国文化的源流在于周,而殷代文化基本上没有传到后世。
  从进化论的原则来看,技术这类事物总是新时代的要比旧时代的更加优秀才对。然而,只要是和青铜器相关,殷代在铸造技术和艺术性上都遥遥领先,而周代青铜器反倒是后退了。除了技术和艺术性的问题之外,还必须考虑精力的投入程度。在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就是生活全部的殷代,人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制作祭祀用的工具上。
  周人也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诗经》中也有称赞文王和武王的内容。不过,周人对上天和祖神的看法跟殷人有很大不同。殷人把上天和祖神看作全部,天意和祖神的意志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传达上天和祖神意思的是巫师,殷王也是巫师的首领。与此相对,周王作为现实生活领导的一面更为浓厚。身为农务长官的始祖向周边民族传授农耕技术的神话,也表明了这一点。
  再比较一下狩猎和农耕吧。对于狩猎,收获的多少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农耕,只要人们足够勤劳,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并做到深耕且常修水利,就可以期待大丰收。农业性质的思考是要尊重人类自身的努力。周代的人们也占卜,但并没有用占卜来决定所有事情。他们认为,人类的力量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将来。对上天和祖神,人们抱有诚意尊崇就可以了。尊崇也就是礼拜、献供、奏乐等,换言之,“制度”取代了“巫师”。

殷周革命(6)
如果说殷是神圣王朝,那么周就是礼乐王朝。周王除了是祖传的农业指导,还有礼乐指导的性质。殷是神人共食、神人共住,神常在人身边,而周把神高高地供奉起来,人们用礼乐在神人之间设置了距离。这个世界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没有神的迹象。农民本来就是现实主义的,拥有现实性格的周人,没有殷人那样奔放的想象力,设计青铜器时也就不会产生跃动的思维。
  殷和周在种族上的关系,至今仍没有搞清楚。二者的民族性格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也不能说明他们在种族上就是不同的族群。至少在语言层面上,周仍然使用殷创造的甲骨文系的文字,所以应该认为属于同一系列。
  然后,再比较殷周最重要的奴隶问题。中国的奴隶制社会终结于殷,从周开始进入封建制社会,这一说法占有有力的证据,但也有人像郭沫若那样,认为周代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奴隶虽然一直存在,但只有当奴隶是生产主力时,才是所谓的奴隶制社会。如果奴隶制社会终结,那就是历史的大转变。
  殷和周可能在种族、语言方面属于同一系列,但却是不同体制的团体。按考古学用语来说,殷文化被称作小屯文化。一般的,仰韶文化的遗物层上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层,再往上就能看到小屯文化的遗物层。在黄河中下游,小屯文化层的上方还叠加了周的遗物层。不过,周的领地陕西省各地在龙山文化遗物层之上叠加的是周文化的遗物层。因此,小屯文化即殷文化的说法一直未被接受。
  在殷以奴隶的劳动力作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候,地处西方偏僻地方的周,已经创造出分配土地并以年贡维持政权的制度了。
  周战胜殷不仅仅是古代王朝的交替,也是某一体制压倒其他体制的范例。在这场不同体制团体之间的争斗中,因殷的败北,殷连同其体制都灰飞烟灭。
  王国维说,周文化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周以后政权虽屡屡交替,但体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如果是这样,殷文化仅仅是浮在横跨三千年的中国文化的表面之上,而没有植根。这种解释正确与否,有很大的问题。也有人认同郭沫若的看法,认为殷周基本上属于同一体制的政权,其根据也不能被一概否定。
  视殷周交替为体制大革命的人们,所持证据之一就是周墓中殉葬较少。20世纪50年代发掘出的周代古墓约有160座,但有殉葬的只有3例,而且殉葬者不过6人。针对于此,殷周同质论者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发现的周代古墓中没有王陵级别的。
  如果发掘周代王陵,不能说没有发现大量殉葬者的可能性。《诗经》中也有讲述在殉葬前勇士害怕得发抖的内容,不过,用奴隶充当牺牲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至于给上天和祖神的供品,殷代有不少动辄几百头牛羊的例子,但周代记录中只有数头。民谣给人的印象也是在传颂活着的喜悦和对生命的爱惜。
  通过可怖的巫师们进行交流、看不见摸不着、充斥了这个世界的神灵们都离开了,人们唱起了人类的歌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神灵的时代转变成了人类的时代。尽管是同一种族,神灵时代的人属于高度的感觉主义,而人文时代的人就变得现实主义。在青铜器的制作中也反映出这一点。
  殷周同种族异体制这一说法更为妥当,而这也应该是古代学在今后发展中要重视的问题。
  

封建之世(1)
1
  推翻殷帝国并非仅靠周武王一人之力。周武王动员了三百乘战车、三千虎贲、四万五千甲士。而在召集诸侯后集结的军队里,战车就有四千乘之多。从战车的数量可以推定,周召集的其他各部族军队十几倍于自身兵力。这次召集很可能也有太公望在其中奔走的功劳。中途放弃的第一次举兵并对诸侯发起号令——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一——的人,《史记·周本纪》称是师尚父,也就是太公望。可能正是太公望对各部族做协调工作。
  《尚书》中收录的《牧誓》就是这次的宣战布告,不用说,出自武王之名。其中有一句:
  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
  这里列举的正是各部族的名字,蜀直到现在还被用作四川省的简称。西北、西南各部族集结在周的旗帜下,此外,这些部族被中原的殷视为夷狄,羌人还被殷人掳掠用作祭神的供品。
  周的东征含有东西决战、一雪前耻的意义。在气势上,西军压倒了东军。
  武王有很多兄弟,其中最优秀的是成为自己臂膀、辅佐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另外,在这次东征中立有大功的召公姡В菟狄彩俏渫醯氖樱妒芳恰分兄患锹贾苄盏摹凹А薄W罱谝蟠反堑难芯恐校罢俜健闭飧龃势捣背鱿郑匀嗣谴又械弥幽衔鞑康拇笫屏φ僮逡蚴艿揭蟮难蛊榷ㄍ鞣剑俟珚'很可能就是这个地方的首领。
  周东征之时,必定要通过召族的领地。能不能让召族加入自己一方,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尽管召族不属于周的一族,但因为功绩也受到同族的待遇,于是武王庶子的传说就出现了。
  周为了增加力量,采用了政治婚姻的策略。成为姻戚,就意味着能得到亲家强有力的支持。文王的祖母太姜出身姜族,这也是周的武力的大后台。
  就这样,推翻殷而成为天下之主后,周当然并且也必须要对功臣们论功行赏。创建联合军队并指挥战争的太公望战功第一,被封于山东省的营丘,称为齐国。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是本族内功劳最大的,被封于山东省的曲阜,称为鲁国。召公姡П环庥谘啵ê颖笔。
  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这一制度甚至到日本明治政府时仍在采用。为同族和功臣授予爵位、给予土地,对农业立国的周来讲,是极为自然的。获得领地并受封的武王兄弟据说有十五人。连古代的圣人——神农、黄帝、尧、舜的子孙也被寻找到并封于各地,据说舜的子孙被封于陈(河南省),夏的子孙被封于杞(河南省)。
  不仅如此,已亡国的殷代纣王之子禄父(武庚)也被封为诸侯,获得了殷旧地的一部分。如果殷彻底灭亡,周担心殷的祖神得不到祭祀而作祟,但是周也必须警惕殷的残余力量,武王派他的弟弟叔鲜和叔度担当监视的角色。《史记》中没有这两人的名字,但有另一个叫霍叔的人物,统称“三监”。
  给同族、功臣分封土地,使之成为周的屏藩,这被称为“封建”。甲骨文中“封”同“邦”。“封建”指的正是建邦,并且服从王朝的这些邦的君主都是世袭的。
  如果单纯地把这段历史说成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的转变,或者是神圣帝王独裁制到地方分权制的转变,确实便于理解,但如果放到历史走向中,这种说法就显得过于简单。殷灭亡后,武王在第二年死去,创建周代制度的是他弟弟周公旦,孔子视他为圣人而予以尊崇。儒家后来成了中国思想的主流,所以周代制度就被奉为中国文化的精华。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封建之世(2)
人们开始意识到,至今号称是周代创立的封建制度事实上在殷代就已有萌芽。甲骨文中有“作邑”的情况,“邑”是“村”的意思,但也可以理解为“集落”或“国”,而且字形和“邦”相似。势力范围扩大以后,就需要委托可以信赖的下属前去管理那些遥远的地方。
  农耕为本的周,很早就有了分土地的观念,只要与此体制相关的,都比殷要先进。当殷刚开始考虑分土地的时候,周已经将此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
  传说在西伯昌的时代,虞和芮的首领之间有一起纠纷,为了寻求裁断而去了周,看到的却是人们互相谦让的情形,于是两个首领都惭愧地返回,互相做了让步。芮城县和虞乡(同在山西省)仍是现在的地名,在黄河和渭水的汇合点以东。如果有了诉讼,理应去天下之主殷的所在地才对,但他们却去了周。关于诉讼,《史记》仅用了一个词
  ——有狱。
  这是一起因为相邻而引起土地纷争的问题。如果是关于土地的问题,可以认为周比殷更老练并富有经验。
  在狩猎、畜牧、农业(还可以加上掠夺)等支撑人口的生产模式中,农业的影响力逐渐越来越大。中国必须切换到以农业为本体制的时期到来了,这也是摆在殷面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卜辞中有这样的记录。体制的改变是艰难的,而周原本就有这样的体制,所以这就成了优势。
  殷周革命表现为不同体制的斗争。也有论点认为,像王国维那样把殷当作异类,完全从中国文化中剥离的做法过于极端。
  周的兴起,跟与拥有先进文化的殷的接触是分不开的,最重要的是继承了它的文字,所以才没有让人有很强烈的历史断绝感。成为天下之主的周,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殷的神圣王朝制度。天子接受天命、代表上天统治人民的观念是殷的产物,周把它继承了下来。可以说这是一种利用,而长期统治中的这种做法有它相应的意义,该用的时候还是必须要采用。在断绝的中间,我们还是能够注意到有接续的细丝。
  2
  周武王东征的时候,用卜筮占卜出的结果是“大凶”。不过,据说太公望把已经做成筮竹的植物和龟甲一脚踩到地上,说
  ——枯骨死草,焉知吉凶。
  周根本不把占卜当作是个问题。这是一种现实性的、合理的思考方式,殷人做梦都不可能想到天下还会有这样的行为。
  在思维方式上,周人就优于祭政合一的殷人。然而在劳动生产方面,殷又远远优于周,这是因为有大量的奴隶可供驱使,根本不用考虑成本问题,所以肯定能制造出优秀产品。单单就说青铜器一项,如同前述,周始终都无法超越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